随笔:大唐和他的诗人们
石人梦话

小时候读唐诗,只是读个顺口溜。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那时也没有赢在起跑线上的各种励志培训,更没有诗词大会之类的才华大比拼,只是长句子读的累了烦了,便觉得还是唐诗读着简单顺嘴。至于其中的平仄韵律和家国情怀,听老师粗略讲过,也没听进去,更是悟不透。
后来歪打歪着的弄起文字,才知道肚子里墨水太少,像家乡牛涧河的水,丝线般流着,且流着流着就见底了。于是,就重新开始一遍遍诵读那些早年不求甚解的唐诗,并寻章摘句的拿来用在自己的文章里,以期妙笔生花。多少年过去后,现在翻出来重读那些早年的文字,不知多少次我都忍不住笑了。一种浅薄的臭美罢了。
除了前面说的借用唐诗之外,年少轻狂时,还一度拿唐诗的一些名句来给自己励志。记得最清楚的是李太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仿佛自己生就是一块补天奇石或人中龙凤,偶然的坎坷难不住自己,更挡不住蓬勃嚣张的青春梦想。直至命运的大巴掌一次次把梦想拍得粉碎,捏吧捏吧还让人有口气苟延残喘,这时再去读唐诗,尤其结合诗者的人生际遇,读后才明白,当年风靡华夏的摇滚名曲《梦回唐朝》,完全是当代读书人的一种意淫。
那一度繁华的大唐,并非只有杯中明月纸香墨飞和辞赋满江,还有那铁马冰河、茅屋秋风,甚至更有那稀里糊涂的文字狱和各种骑软媚上人性之恶。因此,尽管唐诗美不胜收,但受当时物质条件和时代背景所限,唐代的诗人们大都一生潦倒,活的悲苦凄惨。不信,咱们也梦回大唐,粗略看几位著名诗人的人生轨迹——
名声最盛的当属李白杜甫了。他们的诗章流光溢彩、璀璨千古,搁现在资讯发达的年月,他们都该是上亿级的网红,最不济也是拿着官银的国家级作协领导,各种优越的待遇足够他们荣华一生。可谁让他们生不逢时呢!
李白的诗随写随扔,留下来的墨宝基本都是别人看了怪美拣起来保存的。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应是在翰林院被玄宗宠遇的那两年,据说皇帝“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几乎要亲自喂饭,而他的使命就是在玄宗高兴时写点新曲助兴,讨好皇上和贵妃。遗憾的是,诗人的志向并不在此。看到皇帝对自己的治国之策并不关心,一代天才陷入了莫名的忧虑和沉闷之中。后来受到杨贵妃、高力士等人的谗毁,即所谓的“秋风摧紫兰”,最后被买断工龄,赐金还山,也就是说,遭到了朝廷体面的解雇。
后来天下大乱,原本隐居庐山的李白一时间像打了鸡血,报国心爆棚,加盟永王李璘的团队安邦平叛,不幸站错了队列,永王被亲哥哥肃宗直接给灭了,可怜的诗人李白因谋反罪锒铛入狱。大难不死后的一代天才应该是彻底的灰身灭智了,云游,自此成了他余生的选择。
从一时显赫到后来的漂泊江湖,坎坷多难,诗人在见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之后,有一天诗人终于走到一个敬亭山的地方。送他上天的风没有了,青云不再,鸟飞尽,云散去,这名不见经传的敬亭山成了他“相看两不厌”的晚年挚友。公元763年,李白去世。有人说他是病死的,有人说他是醉酒后跳入水中捉月亮溺死的。很多人相信后一种说法。因为,李白一生写了无数与明月有关的诗句。下水捞明月,李白说过,他很早就想这样做了。
较之李白有过小确幸的人生,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倾其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的漂泊逃难中度过,据说是大唐活的最惨的一位诗人。想这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大都胸怀鸿鹄之志,因为,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引导,释放了他们的野心,让他们眼前始终映现一条金光灿灿的成功之路。遗憾的是,许多时候,这些野心勃勃的读书人却常常连自己都养不活,谈何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史书说,杜甫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但天宝五年至十四年,却一直困守长安。一个大雪夜,当他从外面回到家里时,幼子已经饿死。之后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陷贼,逃脱后奔赴肃宗行在,被授予左拾遗,不久又因房倌案忤旨,几乎被杀。后投奔友人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在成都居住四年。据说,这四年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安定幸福的四年,但仍然生活艰难,草堂破漏,“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四年后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凭,又登上了那条漂泊的破船。就在写出《又呈吴郎》的第三年,“已诉征求贫到骨”的杜甫去世。回顾杜甫一生,其可敬之处在于,面对别人的苦难时,他常常忘了自己的苦难。于是才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写下了“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千古名句。
较之李杜更早的初唐四杰也个个都是少年天才。王勃十四岁入朝为官,杨炯九岁就被誉为神童,卢照邻20出头就成了邓王府的秘书,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诗传唱千古。然而,当四杰名噪四海时,当时的礼部侍郎裴行俭却对他们大泼冷水。说他们虽有才华,但为人浮躁,锋芒太露,不是做官的料。这个老裴头在当时以善于鉴人著称于世,他对四杰的评价也是惊人的准确。
王勃在写下一篇“离间诸王”的文章后被逐出王府,后因私藏罪犯并灭口被判死刑,幸而遇赦,家父因此事被贬为交趾县令(今越南河内)。27岁那年,他看望父亲路过南昌,不识抬举的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数月后,在探父途中乘船遭遇台风,溺水惊悸而亡。
杨炯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少年得志的他恃才傲物,因出言无忌,得罪了不少权贵,后被找个借口,贬到梓州当一个司法参军。
卢照邻在邓王府也就风光了不到十年光景,离开后便莫名获罪,幸赖友人救护得免。之后几十年因患偏瘫不能行走,最后在幻灭中投入清澈的颖水。
骆宾王一生更是命运多舛,最早在王府任职期间,长期沉迹下僚,不受重用。后担任侍御史,便不知天高地厚的上书纵论天下事,因此得罪了武则天,被诬贪赃后投入监狱,著名的咏蝉诗便写在狱中。出狱后种下了仇恨武则天的种子,后随徐敬业起兵讨武,两个月后兵败被杀。今天,他的咏鹅诗连牙牙学语的孩子都会摇头晃脑的背诵,但我们又不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这位不曾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唐朝天才的坎坷命运!
白居易也是年少成名,尽管一生在朝为官,但因性格狂狷,难免陷入朋党之争。后因“越职言事”被贬到“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江州做了司马。经过这次人生狂澜之后,再被召回朝廷,遂终日忧惧,于是自求外任,远远跑到杭州当了个地方官。混在朝廷太累,不跟你们玩了,老子躲远点图个清净。再后来,老白同志干脆归隐洛阳龙门山,终日以伎乐诗酒为乐,了却余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多美的诗句呀!但这诗句的主人翁孟浩然先生却一辈子清贫自守,无缘宦海。50多岁时,在盛世之痛里病死家乡。
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也是一生蹉跎,安史之乱更是差点把他带进阴沟丢了性命。尽管后来有惊无险,但一番折腾后,让他对官位名利兴趣尽失。“中年颇好道,万事不关心。”而此后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更是让大唐少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官员,让世间多了一个流芳千古的山水诗人。
大唐的诗卷太长,卷轶浩繁,群星璀璨。诗歌作为大唐的名片,为她在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中占尽了无限风光。
据史书记载,终唐两百多年,没有一个文人因为文字而被砍头。即使像杜牧在《泊秦淮》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暗示大唐将走上陈朝灭亡的老路,疯狂攻击朝廷,也没见被人抓住说大逆不道。但因此就认为唐朝开明并想着梦回唐朝,前文我说是读书人的意淫,其实是距离远产生的一种幻觉。就像我们看风景,那影像中如梦如幻的奇山异水,走到近前,不过是一堆乱石和杂树。历朝历代的文人写作都有禁区,皇权专治下的大唐也有许多不能触碰的话题。而诗人多是性格放荡不羁的异数,很难与世人同尘。即便是沉郁顿挫的杜甫,也忍不住吟出“欲填沟壑未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的诗句。因此,除了人品卑劣的宋之问之流,甘于让似水年华在宫廷的纸醉金迷中流逝者外,但凡有点个性志向和自省意识的,终是难耐那颗率真狂放的心。说真话,抒真情,得罪权贵后不得善终。
大唐离我们很远,远在千年的时光之外;大唐离我们很近,近在身边唱响的每一首唐诗里。许多事,作为一个吃瓜群众,远远的看着,怎么吆喝都行,反正看热闹不嫌事大。一旦近了,置身其中,大唐诗人的命运故事,便会随时发生在每个时代的读书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