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鸿雪诗词,共享诗意生话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立春。
古籍《群芳谱》里说:“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春是温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草长莺飞,耕耘播种;春是希望:万物萌发,生生不息。
立春的到来,意味着四季更迭进入到新一轮的循环。
万物复苏,静待春来
以花为尺,度量人间芳香
我们准备了一组立春诗词赏析,与各位共赴春风之约

立春
唐·杜甫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赏析:唐朝立春日时兴食春饼、生菜,称之为“春盘”,所以说“春日春盘细生菜”。杜甫从晋人立春日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馈赠的风俗起兴,接着回忆起当年梅花开时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春盘捧出高门,生菜由纤手传递,满眼白玉青丝;最后感触到自己远客在外,归计未定,巫峡江寒,说不尽飘零的悲伤,只有呼喊孩子拿来纸笔题诗遣怀。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
唐·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赏析:“立春”为正月节,“立”为月建的开始,春木之气始至,故称为“立”。“下直”是下班、歇班的意思,公务结束,回家休息。“禁闱”指宫内或朝廷。春立于“冰雪莺难至”时,所谓“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静静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释,便“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了。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赏析:古人立春之时,有祭五神的习惯,诗中的“五神”指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等五方神,后土居中,其它四神分别主管春夏秋冬。这首诗写了古人迎春的习俗,还表达了诗人对春的喜悦之情。无论从春种秋收的劳动收获的实用角度讲,还是从春回大地、风光无限的审美角度说,春天都是值得歌唱的。
唐·上官婉儿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赏析:“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以诗词酬答。“奉”是表示对原诗作者的恭敬之词。“圣制”指皇帝的亲笔诗文。“翦彩花”是古代立春日的一种习俗,用色绢、彩纸剪成花朵,并且相互赠送。“翦”同“剪”。繁茂的枝叶,并非自然生成,而是裁剪而出,纸剪的彩花随着剪刀的剪切一朵朵舒展开来。触摸一下彩花的枝条,虽然可以乱真,但是你要摘取它的花蕊,岂知竟是假的。然而,当秋风袭来、花木摇落之际,彩花的枝叶却依旧像春天初发之时一样茂密如初,未见疏落。请问桃花和李花,在你们的同类之中杂进了彩花,并且达到了假可乱真的地步,你们做何感想和打算?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赏析:立春三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和鱼陟zhì负冰。立春之日“东风解冻”,东方属木,木为火之母,火气温,由此才“冻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立春日后五日“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此时被惊醒,动而未出;再五日“鱼陟负冰”,“陟”是升的意思,鱼因水底暖,感知阳气而上升,因为冰尚未消融而负冰,“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春气还弱。
立春
唐·韦庄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赏析:“青帝”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又称苍帝、木帝 ;其子镇星,居东方,摄青龙;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罽”指羊毛织物。“红菜甲”指红菜苔,在唐代是著名的蔬菜,曾被封为“金殿玉菜”,与武昌鱼齐名。“彩幡”即彩胜,女子插在头发上的饰物。

立春
宋·晁冲之
巧胜金花真乐事,
堆盘细菜亦宜人。
自惭白发嘲吾老,
不上谯门看打春。赏析:“巧胜”即彩胜。“金花”即彩花。“堆盘细莱”指春盘,古时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或馈赠亲友,称之为“春盘”。“打春”即打春牛。“谯门”即谯楼,城门上的瞭望楼,泛指门楼。古时迎春在东门之外。
十二月二十一日迎春
南宋·杨万里
星淡孤萤月一梳,迎春早起正愁予。
土牛只解催人老,春意来自何事渠。
官柳野梅残雪后,金幡玉胜晓光初。
却思归跨青山犊,茧粟仍将挂《汉书》。赏析:“月一梳”是形容月亮像一把梳子。“土牛”指塑土牛劝春耕之意。“金幡玉胜”指古人立春前后所用的饰物。“挂汉书”是借用隋末的李密骑牛外出,在牛角上挂上《汉书》,一手着鞭,一手翻书阅读的典故,言其贫穷不废读书。
立春
南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赏析:“泥牛”即春牛,旧时打春仪式上所用的土牛,在立春前一日,用土、芦苇或纸做成,官府打春牛迎春,以催耕迎春,祈求丰收。“六街”指唐宋京都宫门外左右边各三条的中心大街,后来泛指京城的大街和闹市。立春日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在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有的是用棍子打,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所以诗中说:“泥牛鞭散六街尘”。旧时习俗在立春日做春饼、生菜,称之为“春盘”,所以说“生菜挑来叶叶春”。
立春古律
南宋·朱淑真
赏析:“和气”指古人认为的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六街”指唐京都长安的六条中心大街,北宋汴京也有六街,此处泛指京都的大街和闹市。“生菜”指鲜菜、青菜,亦特指不烹煮而生吃的蔬菜。“挑”在此处指挖。“罗幡”指旧俗于立春日或挂春幡于树梢,或剪缯绢为小幡,连缀簪之于头,以示迎春之意。“旋”是漫然、随意的意思,刘克庄《满江红》:“且乱簪破帽,旋呼鸣瑟。”诗人在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饼,剪幡胜,好一派迎春景象,使诗人感到新一年的良辰美景,都是吟诗抒怀的好题材。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欢乐情景,如此欢快的诗词在朱淑真的作品中是不多的。

立春
南宋·范成大
赏析:“麴”同“曲”,指的是酿酒用的酒母、酒曲(酿酒用的曲)。“曲尘”即“麴尘”,就是酿酒时候搅动酒母,使得酿液变得浑浊,像弄起了尘土。“醅”指的是没过滤的酒,也泛指酒。“醅面”指的就是浮在酒面上的绿色泡沫,这里形容泛着绿色波浪的河面。竹茂麦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还有融融春阳耀春市,帆船往来如穿梭。这自然激起了诗人的诗兴,而吟诗抒怀,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胜无法比拟的。
汉宫春·立春
南宋·辛弃疾
赏析: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开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盘”即“春盘”, 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的风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所以春盘有时也称辛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萝卜,据说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的意思。“青韭堆盘”是说春盘中的生菜是韭菜,有起阳草之称的韭菜自古以来便是立春滋养阳气之物。韭菜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诗经》中便有“献羔祭韭”之说。韭菜辛温补阳、温补肝肾,春季食用有益于肝。以季节分,初春的韭菜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故有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的说法。从美人头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馀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先行回还。

本刊特邀顾问: 刘 征 周笃文 李元洛 (添加中)
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徐吉鸿
本期编辑:习 之 小 鲤 灵 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