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勒文苑】趣味美闻 ║《上海人曾经老土》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趣味美闻 ║《上海人曾经老土》 作者/徐甡民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趣味美闻&精采妙文 →《君要臣死……》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趣味美闻 ║《上海人曾经老土》 作者/徐甡民
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开眼看世界上,上海可谓开风气之先。但是其实,开埠以后的上海人,对种种“西洋景”,也经历过许多的少见多怪和抵触排斥。
1843年,上海忽然成为对外通商的主要口岸。它所直接导致的,就是上海市面景观和物质生活的改变。所谓“洋泾一隅,别开人境,耳闻目见,迥异寻常”;“上海一邑自通商以后,城外泰西租界之内,光怪陆离,无奇不有。”
当时的上海滩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社会景象日新月异,所谓的“十里洋场”,由此开始。
然而西方器物及其物质文明遽然进入上海的时候,上海民众也曾对之表现过疑惑、错愕、惊惧和排斥。这既是因为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国人对西方世界几乎是一无所知;而主流意识形态定调的“夷夏之辩”、“夷夏大防”,又先期在国人的观念和心理上引导了鄙视西方、排拒西方事物的倾向。“先时人皆囿于井蛙之见,苟非耳所习闻,目所习见则哗然,群以为怪”。同时,西方列强又正是凭籍武力强权的鸦片战争,包括发生在眼前的对于上海吴淞炮台的攻占,而进入上海的,这当然也就使上海民众对于西方事物和“外国赤佬”,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和范围内,会产生民族主义的心理抵触。

【克勒文苑】趣味美闻 ║《上海人曾经老土》 作者/徐甡民
因此当那位巴富尔带领的英国“领事代表团”第一次踏进上海县城、也就是今日仍以旧时城墙而成的环形“人民路”包括“城隍庙”在内的地区时,全城的许多活动比如演戏等等,竟然都为之停止。接着,“领事代表团”最初在县城租赁的住所,也被视为怪异之所在,随后竟成为全城民众竞相瞩目的地方。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有大批男女老幼的居民,川流不息地走进这所房子来“参观”。他们都以强烈的好奇心,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这些洋人的吃、喝、剃须、洗手、阅书,甚至睡觉。很多上海人看见红头发的英国人时,既是好奇,又是害怕,因为他们一直听人在说,这些都是极其邪恶的“洋鬼子”。有些随大人来的小孩子,见了洋人的怪诞模样,甚至会害怕得啼哭起来。这些县城居民往往聚作一堆,会呆呆地观看很久。
租界刚建立时,住在“老城厢”的居民将北面的外滩租界称之为“北头”的“夷场”。《海上花列传》里,还有城里民女到“北头”撞见了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回来,晚上便大做恶梦的描写。直到19世纪60年代,“夷场”的称谓才被“洋场”代替。
上海第一家煤气公司“大英自来火房”开张营业以后,也曾遭遇过人们的抵触。因为煤气管道在地下铺设,于是一些人“则云地火盛行,马路被灼。”此后除非那些穿着厚底鞋子的人,那样地下的热气或不至于攻入心脾,而若是那些苦力小工,终日赤足行走在马路上,则不免要受地火攻心而遭不测。当时的“大英自来火房”设在垃圾桥(今西藏路桥)的南面桥下,于是一些苦力脚夫就互相告诫,不要出入于那一地区,因为那里的路面必定比其他地方灼热得多。

【克勒文苑】趣味美闻 ║《上海人曾经老土》 作者/徐甡民
1882年,上海街头出现了电灯。怎么一只小小的灯泡,竟会发出如此耀眼的光亮?“国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殛,人心汹汹,不可抑制。”(胡祥翰编:《上海小》卷二,《市政,路灯》,引自《上海通史》第5卷第17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自来水在上海出现以后,“当时风气未开,华人用者甚鲜,甚至谓水有毒质,饮之有害,相戒不用。”(《上海小志》卷二,《市政,水道》,引自《上海通史》第5卷第1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某时,“南京路黄浦滩各处的广告牌上,都贴有一幅教会团体提供的彩色卫生宣传画:几只硕大的苍蝇在垃圾堆里,其肮脏的脚又在食物上爬行。一群围在宣传画前激动地说:‘怪不得外国人害怕苍蝇,原来外国的苍蝇长得那么大’!”(程童一等:《开埠——中国南京路一百五十年》,见《昆仑》1996年第3期第41页)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对于西方事物的疑惧,又自然地影响了部分内地人士对于上海的看法。
俱往矣。然而这样的历史,仍然耐人寻味。

【克勒文苑】趣味美闻 ║《上海人曾经老土》 作者/徐甡民

>>>>>>>>>>(END)
撰稿:徐甡民
图文/编辑:张凌清/treesea

徐甡民先生新近出版的历史文学佳作《古人职场那些事儿》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下图为本著照片)


徐甡民先生的《古人职场那些事儿》中精彩文摘欣赏(如下)


本文撰稿人徐甡民先生简介:


【克勒文苑】趣味美闻 ║《上海人曾经老土》 作者/徐甡民
2021-02-02 18:06:29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