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年味
文/解海中
又要过年了,不禁想起童年时代“大人愁过年,小孩盼过年”的情境。腊月初八开始就嗅到了年味。母亲用糯米、赤豆、绿豆、花生米、红栆等食材煮一锅腊八粥,祭拜百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一碗香味扑鼻的腊八粥下肚,暖遍全身,我掰着指头还有三周就过年了。
进入大寒,便百无禁忌,家家户户开始掸尘。掸尘是一年一度的彻底性大扫除,主要是清除室内墙体、屋里的屋面粘上的灰尘蜘蛛网等杂物。母亲白天忙个不歇,晚上在灯下一针一线缝衣做鞋,我一觉醒来她还在默默地做针活。
砌土灶磕粉烀团、蒸年糕,刚出蒸的糕、团,戳一个咬一口,新鲜糯香,一家人边吃边笑,一派祥和。父亲还请酿酒师傅上门加工酿制米酒,绵甜可口,味美无比。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夜。传说灶王爷一张大嘴,两眼圆瞪,性情耿直、荐善除恶,玉帝封他为灶君司命,洞悉是非。小年夜这天,灶王爷上天向玉帝述职,禀报人间的善、恶。父亲盛一碗米饭,米饭上摆放几片豆腐,供在灶台上,烧一份黄元,燃三炷香,放一串小鞭,三叩首,祈求灶王爷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
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洗澡,洗去污垢和晦气,剔除烦恼和忧愁,以蓬勃朝气昂扬精神迎接新的一年。母亲要到双代点购买糖果糕点、鞭炮蜡烛等年货。我最心仪的是五花八门的鞭炮。我要母亲买了几小合甩炮。我随意拿着一粒甩炮,举过头顶,用力往地上一掷,“啪”的一声炸响,十分刺激、好玩。
腊月二十八辞年,烧几样菜(沱粉、糯米饼、豆腐、卜页等),盛一碗饭,饭桌挪到堂屋中央,桌面板缝南北向(平时桌面板缝东西向)摆放,烧纸钱,焚香燃烛,磕头祭拜祖先。
除夕这天,父亲叫我打下手,贴对纸、画边、年画,挂灯笼,一下子火红喜庆,旧貌换新颜。母亲忙着烹调各种各样的美味莱肴。大年初一是不作兴动刀的。年夜饭前,父亲捧着盒子去土地庙敬菩萨。回来后全家围坐在一起欢欢喜喜共进丰盛的晚餐。
三十晚上临睡时,母亲用红纸包着两张一元钱的红包,小心翼翼地放在我的枕边,说是给我的压岁钱。从除夕下午开始敬菩萨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直到初一早上,都是噼里啪啦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烟雾弥漫整个夜空。
大年初一,我早早地起床,穿着新衣新鞋,兴奋不已地向长辈们拜年,收到许多的红包。还到邻居家拜年,炒米、玉米花、蚕豆、糖果、花生等,所有衣袋装得鼓鼓的,“恭喜发财”说出心里的祝福!
一会儿听到锣鼓喧天,长长的舞龙队迎街起舞。舞龙队走到谁家,谁家都欢快地燃放鞭炮迎接,更渴望舞龙队走进自家庭院或室里堂屋绕一圈,以示好兆头、呈祥显福。主人又是递红包又是递香烟,喜笑颜开。摇花船、送麒麟、唱小调接踵而来,热闹非凡。
戏台子在春节前就搭好,初二晚上就开始唱戏。我初二上午就早早地拿着板櫈抢先摆在前面的位置。唱戏连续几天,一般到初五结束。
初二到初六办喜事的人家特别多。我最喜欢看花轿看新娘。挤到新娘子身边要喜糖,新娘子总会笑眯眯地给我几块喜糖,我吃着甜在嘴里,美在心里。办喜事的亲友们闹“扒灰公公”很有趣,把扒灰公公扮成猪八戒,扛着灰扒,胸前挂着大钥匙,用红绸带牵着新娘子,绕场一周,在场的人哄堂大笑,前合后仰。有时我和小伙伴们跳白果、猜豆子、打铜板,整天玩着不想归家。
一晃到了正月初十迎会。庙会大锣在前两天就哐哐哐的响个不停,像山谷的回荡声,响彻云霄。迎会这天,庙堂里的大鼎钟铛铛铛回响在上空。迎会队伍鸣锣开道,马弁用长锥穿着嘴巴,赤膊露臂,显示着自己的绝活。八抬大轿般抬着神像,巡回牌小队跟后护神像,万名伞随后。紧接着又见四壮汉抬着观音佛像,数名童男、童女伴后。斗狮队、舞龙队相随。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扮像队,鲁智深、李逵、王英、梁上骚扮演队,踩高桥、挑花担、荡乌船、扮小丑、唱花调,不一而足。舞龙的白龙队、黄龙队、青龙队相继跟随。跳花绳、荡秋千、翻风车、打花鼓的等浩浩荡荡。
迎会期间,商贾云集,亲朋好友前来作客,外来观会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很快元宵节到了。十六晚上,月亮洒下缕缕银光,路面上的行人三个一群、五个一挡,像欣赏中秋月一般。只见得这边一处、那边一堆的篝火在燃燃。我也在路上点燃一把稻草,全家人来跨火,各跨三次,欢喜若狂,跨过陈年的晦气,跨过往日的忧伤,跨进红红火火,跨进幸福的日子。
翻阅匆匆岁月里泛黄的记忆,像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香醇。虽童心未泯,无奈己鬓发染霜,再也找不到童年时代喜庆的年味。现如今,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小康,过年时,另有一番风味。
2021年1月29日

作者简介
解海中,江苏兴化人,1957年9月生,76届刘六中学毕业,个体经营,爱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