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客】周义军:肉 火 烧
日前,看过一条微信,大意是台湾一家卖米粉的小饭店,生意非常火爆。
记者去采访该店, 店老板牛气冲天的说:“来这吃饭爱来就来,不来就算了,我又没拿枪逼着他们来。”采访店里的服务员,她们也一样的口气:“我们都很忙,你在这里写写划划影响我们干活。”店里生意好,服务态度根本不在乎,就这么任性,真没办法。这件事使我想到了八十年代,临朐县城里的兴隆火烧铺,感觉那牛劲,同台湾这家饭店还有一拼。
要论哪里的肉火烧好吃,你可能会说是潍坊城隍庙的肉火烧。这个回答我不反驳,因为在当今潍坊城隍庙肉火烧,确实是比较有名的地方小吃了,但我就会知道,你没在八十年代,吃过临朐城里兴隆火烧铺的大发面肉火烧。

八十年代,在县城街道最宽的民主路上,工农兵照相馆对面,有三间坐东朝西的沿街房,就是兴隆火烧铺。火烧铺里,也不知谁是老板,就四个年龄在六十岁左右的的老头和一个老太太,每天从天不亮就开始忙活,只营业早上和中午,下午三点就关门歇业。门前摆一张两抽桌,挡住了门口的一大半,桌上放一个用棒槌裤子编的蒲墩子盛火烧,每当打开蒲墩子盖,就会看到热气腾腾的,很远就闻到那火烧的香味。
整个临朐县城就这么两个烤肉火烧的铺子,就数这里的火烧的味道好,每逢北关大集,来往赶集的都在门外排队购买,算是来一趟城里,带些精美点心回去。
火烧铺子里那个铁面无私的老太太,管着维持秩序,也是服务员,对插队的毫不客气,会大声训斥,如果有狡辩者就会引起老头们的集体围攻,在我的记忆中就很少见过他们脸上有笑容。弄得去买个火烧也要小心翼翼的。
这里的火烧看上去有碗口那么大,是用老面引子发面,经碳火烤后放到蒲墩里捂一捂,又热乎又软和,火烧里肉不多就稀稀拉拉的几块,感觉就是香。发面肉火烧,一毛钱一个, 不收粮票,属于高价粮。用最便宜的那种包装纸包一下带走,你要想进屋,再花一毛五分钱,就可以再买一碗汤面条,才会让你进去,坐着交叉凳子在小桌子上吃。
铺子里设施极为简单,除了一个烤火烧的土炉子,就两张小桌子和几个交叉子板凳,成袋的面粉都靠墙码在地上,几个盛着早已煮好的面条和肉卤子的陶瓷大盆,也冲当门放在地上,用一个普通的大白瓷碗,给你捞面条放上卤子再浇上一勺热汤,就放在小桌上,你自己去拿一双周转使用的公用筷子,你吃你的就行了,没有人再管你。操作间和吃面条的桌子都在一个房间里。来回走还要留神,地上那几个盛面条的盆子。

在实行粮油供应的年代,标准面粉每斤一毛七分八,食堂里两毛钱买四个馒头,一斤四两半。北关饭店卖的硬面火烧,一毛一分钱二两粮票就能买三个。这发面肉火烧看着不小,实际很暄,那时候还年轻,三个两个的也就是吃个半饱,这发面肉火烧算是高消费属奢侈品了。
我记得在八十年代初期,我三叔从老家乘火车来临朐探亲,路过潍坊坊子火车站时,都是买一些发面肉火烧当礼物很实惠,样子和味道跟兴隆火烧铺的火烧有些相似,可存半个月,需要吃的时候都放在篦子上用锅再蒸一下。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隔三差五的也去吃个发面肉火烧,有时候单位同事们在一起聚个餐,就在几张纸条上,分别写钱数和跑腿内容做成几个纸团,抓阄买火烧吃。大伙把钱凑起来,有那个捡到跑腿的同事去兴隆火烧铺把肉火烧买回来,大伙把办公桌当饭桌有说有笑的吃发面肉火烧。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感觉,是非常值得留恋了,虽然与现在酒店里大餐没有可比性,但回味起来还是那火烧香。到了八十年代末,随着城镇改造整体规划,这兴隆火烧铺也就再没有消息了。

有时候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常说起兴隆火烧铺的火烧怎么好吃,有过那个经历的朋友都有同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朋友就不认同,认为我是在玩文字游戏,故弄玄虚。有位朋友就告诉我:“你是故意的吧,不就是个火烧吗,不至于那么好吃吧。”我只能说:“有些事情,你没有那个经历就无法体会,也不容易沟通。有个姓王的同事,今年三十九,在八十年代时,他还是个孩子,那个时候他很淘气,让他记忆犹新的就是父母哄他的时候,说过的那句话:“听话,听话啊就给你买个火烧吃。”可见那个时期,这个火烧的诱惑力有多大。

现在,县城里小吃店已是星罗棋布,品种花样也五花八门。仅挂“正宗城隍庙火烧”招牌的就十几家,服务热情周到。有些火烧铺为了证明火烧质量,把每次去超市的购肉小票都贴在墙上。
做肉火烧调馅各有各的配方,肉的肥瘦比例腌制方法等等,都有老板自己掌握亲自动手。酥皮肉火烧算是很有特点的一种,烤出来的火烧酥脆还一层一层的。外地来的朋友吃早点,我也经常带他们去吃肉火烧。
说到吃肉火烧,一定要会吃,才能吃出味道。发面肉火烧在蒲墩里捂捂,热乎软和了才好吃。酥皮肉火烧现烤现吃,就吃那个外焦里嫩的感觉,烫嘴才出味。先来碗豆腐脑或豆浆,一小碟咸菜几瓣蒜。刚烤出来的酥皮肉火烧,用纸垫着拿火烧两侧,不能托底拿。先在火烧上边沿撕两个小口吹几下,然后试着,一小口一小口的边吹边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果是有些原因让你离开了家乡,时间越长,就越想故土。想家的因子,首先就是平常吃习惯了那些食物,正如《人生就是一场觅食》里所说,都觉得故乡的食物最好,故乡是一种酶,味觉之上有乡愁。也许,一个人吃遍天下,最难忘记的,还是家乡饭那份质朴,那种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