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但华章
“红灯停绿灯行”,上过幼儿园都懂的道理,若要去问每一位“闯红灯”者为什么闯灯时,估计不管年龄多老,文化多高,长相多美,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这就是再强硬的交规也阻止不了“闯红灯”!再怎么“闯红灯”不影响交通,多强硬的惩罚又有什么价值!!
交叉路口到底怎么走?完全按交规,可能因耽误一秒造成莫大损失,甚至是对通行权的侵害,完全按自己方便必定影响他人通行,甚至造成交通事故。实际上在交规与顺畅通行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有规律的发生着这五种现状:一,遵守交规且保证顺畅通行;二,不遵守交规又造成交通事故;三,不遵守交规但没影响交通;四,遵守交规却造成交通堵塞;五,无意违反交规。不管如何发生,我们的做法就是一刀切,“红灯停绿灯行”,违者必罚,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所以“中国式过马路”永远是交叉路口的矛盾与纠结。“红绿灯”如此,人生中更多无形又无红绿灯的各种交叉口能没有更多的矛盾和纠结吗?
这五种现象,第一和第三种都能达成顺畅交通的结果,为何只认同第一种却要惩罚第三种?第四种责任又由谁来担?剩下二种责任由责任人承担又有什么不对?所以,解决“闯红灯”问题的金钥匙是以承担违规责任和确保交通顺畅为目标,而不是靠单一强硬的红灯停绿灯行。
同理,换成“信用”与“诚信”也一样,姑且就用“红绿灯交规”和“顺畅交通的结果”来分别替代,结论同样是“信用”永远换不来“诚信”!“信用立法”永远也不可能建设“诚信社会”!
“红灯停绿灯行”是法律规定,是对所有人的强制要求,必须执行,是国家代表人民说的话,用诚信理论来讲就是“信”,因此有很多人认定“闯红灯”就是失信,甚至要记入信用档案。但事实上红绿灯交规的真实目的不是为罚而罚,更不是为信而信,而是为了让交叉路口的所有参与者都能顺畅通行,用诚信理论来讲就是“诚”。因此,精准认知 “诚信”和“信用”的概念才是做到结果的前提和根本。
可是,古今中外,对诚信概念的认知一直就模糊、费解又说不清楚。以下便是事实:
1、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意思是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点的士吧。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通达智慧的人,说过的话不一定守信,做过的事不一定有结果,只要符合道义即可(见《诚信学》第77页)
2、《说文解字》:诚者信也,信者诚也。
3、在宋至清近千年历史中,诚信一词几乎找不到,更没有一个精准定义。直至今天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依然找不到。
4、马云说古今中外没几个人说清楚诚信的真正准确含义,所以他便可以放心的讲;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教授章政也说:我现在最怕讲、最难讲又最讲不清楚的就是“诚信是什么”。
5、“诚信”一词广泛使用起于民国,到共和国时期而普及,真正迫切需求且成为民族信念并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改革开放和十八大之后。
6、“诚信”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里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内容,“信用”是盲从捡来的西方规则。
而今,《诚信学》认为:诚信就是给人以“放心可靠的结果”。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结果,俗称“靠谱的结果”。形态像棵树(见上图)
老实:近似“诚而不信”,形如木桩,确实能给人牢靠的感觉,但应变能力不足,稍遇外力碰砸便可能折断。为此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聪明:近似“信而不诚”,形如水葫芦,但它没有主根,有随波逐流之不稳定性,聪明反被聪明误便是明证。为此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诚信:就是“靠谱的结果”,形如大树,介于老实与聪明之间,既有老实的牢靠又不失聪明的灵活,始终给人以放心可靠的结果。为此《说文解字》说“诚者信也,信者诚也”。
追踪溯源,诚信原本就不是一个词,它是由“诚、信”二字组合而成(见上图)。“诚”指言而有成,是顺应规律的结果,是规律的一面,是天道;“信”指人说话,是人的言行过程或表象,是规则的一面,是人道。“诚、信”二字在行为结果上,诚会变成“诚”或“不诚”,信会变成“信”或“不信”,“诚”、“信”二字组合反应,两者表里一致、既诚又信就是“诚信”,相反就是“不诚信”,诚遇上不信就是“诚而不信”,信遇上不诚就是“信而不诚”,另外,如遇其他外因则会造成“过错”。
信用是诚信被使用,指用过他人诚信后并对他的评价。使用原则是:“诚信”者点赞,“不诚”者抛弃,“诚而不信”者谨慎可用,“信而不诚”者不用,“过错”者弥补。
诚信和信用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诚信的终极目标是人身心安稳、健康长寿。信用的核心是“使用”,是用得靠谱安心,它不单单仅限于经济,为人、处世、交易、交往,处处都会用,但今天的“信用”不在于此,在于经济、在于利益最大化!
诚信是靠谱的结果,是自己的行为,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文化。本质是“真”,形态是“稳”。 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
信用是诚信被使用,是别人的评价,是主观规则!可因他人感觉而改变,是知识。本质是“用”,形态是“变”。 是一种盈利的金融工具。
诚信是资源、是智慧和品性;
信用是工具、是技术和手段。
诚信是天道,是主动遵循的自我约束,违背诚信必遭惩罚。
信用是人道,是被动接受的强制遵守,违反信用并非必罚。
今天,为信用立法,就像红绿灯交规永远也控制不了“闯红灯”,也像规则永远改变不了规律,还像知识永远改变不了智慧,更像人道永远改变不了天道,强制遵守永远取代不了自我约束。信用立法也不能真正找到诚信建设理论和方法,更不可能建设诚信社会,相反,因为立法,一切按法律办事,诚信建设去哪建?谁来建?用什么建?
【作者简介】但华章,江西都昌人,现居海南,《诚信学》作者及其学科创立者,海口市诚信文化研究会会长,海口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电话/微信:1300501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