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知青乡下的年
文/ 张安敏
书桌上的台历又被翻过一页,旧的一天走远,新的一天光临。在这样的新旧过往中,春节款款而至。
朋友见面的话题大多与春节有关,打扫卫生,置办年货,朋友聚会,南来北往。在外的人们怀着对家乡的渴盼与思念,迈着匆匆的脚步,归心似箭般踏上回家的旅途。春节的喜庆伴着分分秒秒的律动,叩开我生命深处的门扉。
那是1977年的寒冬,我们知青部分人参加了大队组织的文艺宣传队,留下来和社员们一同过革命化的春节。

我还是第一次在农村过春节,好奇心与忙碌让我把对家的想念藏在了心里。进了腊月,社员家家户户都开忙。杀年猪看着挺辛苦脏兮兮的,可那场面却是十分热闹,喜气洋洋;大锅乱炖的肉香四溢;大碗喝酒,开怀畅饮,喊着酒令,高门大嗓震得村庄颤动,那叫一个痛快淋漓;女人们把粘豆包蒸的黄的黄,白的白,圆圆的,透明似的玲珑娇小,煞是喜人。热腾腾的蒸汽,袅袅的炊烟,都兴高采烈地直冲云端,空气都弥漫着节日甜香喜庆的味道。
我们被节日的气氛熏染着,紧张地排练节目。那个年代农村条件很艰苦,文化生活也匮乏,能成为宣传队一员也是件很高兴的事情。既得到了锻炼,也施展了才华。

宣传队大约有二.三十人,以知青为主,乐队以社员为主。乐器有京胡.二胡.板胡.锣.鼓.歘.笛子,还有知青把扬琴从长春费劲巴力地拿到宣传队。当时那样简陋的条件下,我们的节目也算丰富多彩了。革命歌曲,样板戏,社员喜欢的二人转,小合唱,特别是我们自编自演的三句半,快板书,只可惜具体内容记不住了,但当时的反响还是很不错的。记得舞蹈是绣红旗,草原英雄小姐妹,还有小话剧(小护青员),吉剧,活报剧(一种讽刺性的小剧目),不可缺少的农村大秧歌。正月里忙的不亦乐乎。到各小队及周边大队去巡回演出,有时是在外边搭台子,有时就在生产队的大炕上,群众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演出的卖力,观看的捧场。
演出期间,吃的是派饭,粘豆包,鸡蛋,豆腐,粉条等,比集体户的伙食可是强多了。演出到哪里都受到极大欢迎,给社员们带来欢欣鼓舞,带来开心快乐。看到老老少少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们的热情越发高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队领导对我们宣传队很重视,很支持,我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把那东北风,东北味儿的地方戏,表演的活灵活现,生动有趣,以至于宣传队的演出从小队到大队到公社到县里。社员为我们高兴,大队为我们骄傲。面对社员及上级的认可,知青们早把艰苦的条件,对家的思念,抛到了九霄云外。宣传队为乡村的娱乐生活,增添了鲜活的色彩,增添了一道难得的靓丽风景。
在生产劳动中,我始终是“打狼”(落后)的。只有在此时,才真正胜任了知识青年的角色,为大家取得的成绩,颇感自豪。

至今,那悦耳的歌声,曼妙的舞姿,青春的活力,扮演老太太惟妙惟肖的形象,还有那扭起来特喜庆的大秧歌,那欢乐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依然清晰的浮现在眼前,舞姿里的青春永远留在了那个小乡村。
如今,我虽脸有沟壑,两鬓斑白,但在追忆青春芳华的思绪中,心情仍在夕阳中诗情画意,五彩斑斓。那个乡下的年啊,犹如昨日,令我久久回味,永远烙印在生命的年轮里。

张安敏,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文字书写身边的故事,抒发内心感受。部分诗歌、散文在《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城市晚报》《四平日报》《长春文化》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
组稿:放飞 制作:杨柳风
《九江文学社》
领导组织名单
特邀顾问:李延录,倪金茂,张晓元,刘长江(通辽)、徐和勇
顾问:刘长江(四平),巩耀华,王述成,马艳峰,王长顺,郭洪森
名誉社长:易顺天,张升,徐明,逢春晖、杨成宝、张丽贤、石慧
社长:洪新爱
常务副社长:吴生泉
秘书长:朱少华
执行主编:郭景刚
编辑办公室主任:箫海玉
现代诗歌主编:张冰剑
散文,小说主编:杨学是
格律诗主编:逢春晖
编辑部长:杨柳风
管理部长:张丽贤
朗诵部长:朱德天
组织部长:杨成宝
生活部长:王立田
宣传部长:张安敏
翻译部长:石慧
法律顾问:长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