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头条.新诗塬》编辑部
顾 问:车延高 赵培光
主 编:静 川
编 委:胡茗茗 阿 未 沈彩初
周占林 张永波 吴耀辉
赵文明
执行编辑: 倪西燕 雪 沫
【新诗塬】吉林市社团诗歌选评
◎ 蛙 鸣
金克义
都是一些喜欢合唱的家伙
全部绿色条纹着装
舞台是液体的
仅供蛙式唱法专用
这些注水的歌星
歌唱丰收的年景
也歌唱平常的年景
有时候它们正在歌唱
忽然有了风吹草动
歌声便戛然而止
在一场大雨过后
到处都是它们的音符
比起一万年前,它们的
唱法没有改变,
它们几乎不懂得诗艺
但是也喜欢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静川评语】:金克义是我市一位老道的诗人,我最早喜欢他的诗句是“我背了一兜子诗/坐在五等舱下……”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克义大哥就用这样金属般的诗句,为中国的文人呐喊过!我也为之感动了。几十年过去了,他一直坚守自己的诗心不变,做一个真诗人所拥有的一种担当,克义大哥做的不错。这首《蛙鸣》,起笔不俗:“都是一些喜欢合唱的家伙/全部绿色条纹着装/舞台是液体的/仅供蛙式唱法专用……”对一首好诗来说,新颖又形象的炼词,才是一个诗人立命的修行。诗的语言平稳、干净、凝练,意在新颖、惊奇,让读者发现了新意,很想接着往下读。诗的语言没有一点夸张或散文式的抒情,也没有俗套地出现假象式的乡村抒怀。诗的角度很新,但又逻辑、形象,在短制与干净的文字的背后,还有隐喻的一面,“这些注水的歌星/歌唱丰收的年景/也歌唱平常的年景/有时候它们正在歌唱/忽然有了风吹草动/歌声便戛然而止……”董子云:“诗无达诂”,说明诗歌的阅读与欣赏,应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而跨入语义学与美学领域,主要应该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我对克义大哥的诗,也许会多一层领会。说实话,我很喜欢这首诗很不经意的外延,也包括“在一场大雨过后/到处都是它们的音符/比起一万年前/它们的/唱法没有改变……”我前面所说他是一个老道的诗人,读其诗的艺术特征,教人不要只看到语言文字与事物之间的有形的直接联系,更要看到它们之间那无形的间接联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有形的直接关系可以“达诂”,也应“达诂”,他最后借引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的第三、四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做本诗的结尾,我到觉得是匠心深层结构中的心灵振荡……
◎走过冬季
栾禄江
我已习惯与口罩为伍走过冬季
我眼睫毛上的霜与它脱不了干系
这霜就像彩虹桥那弧形架构上的霜
虽然我看不见,但它依然很美
江边的柳树银花晶莹
那是我被口罩过滤的气息
与江水中那对秋沙鸭私语的气息制造
那两条点缀风景的铁轨向时间的未来延展
我知道病毒也会延展,不止在这个冬季
人类很伟大,就像这北方的冬季
还有这水声潺潺的松花江,彰显大自然的伟大
这个冬季我已做好摘下口罩
与病毒一起延展的准备
还准备与它一起朗诵《西风颂》
【静川点评】:缘于疫情,我们走过紧张的两个冬天。“我已习惯与口罩为伍走过冬季/
我眼睫毛上的霜与它脱不了干系/这霜就像彩虹桥那弧形架构上的霜/虽然我看不见,但它依然很美……”在整个世界的疫情来看,中国是控制最好的国家了,我们每一个国人都有信心战胜疫情,当然,诗人也不例外。小诗书写的冬天有这种静寂之美,难能可贵。诗的分行既富于想象和跳跃,又具有诗歌的节奏感,“那两条点缀风景的铁轨向时间的未来延展//我知道病毒也会延展,不止在这个冬季……”从两条铁轨的延展联想的病毒漫延,这是诗意的理性与现实表露,最好的思考,当然是“与病毒一起延展的准备”,小诗文字简洁流利,富有真实生活气息的细节。读这样写于疫情有关的诗,确实令人愉快,而信心。

◎走过冬季
鹿 晶
雪花飞舞,总听到一个声音
问我:你在做什么
寒气缭绕的江面
思念、过往,溢满胸怀
把自己安放在一盏灯下
月色、身影,相对摇曳
远方、更远的远方,有属于
寂寞的水槛,那是冰融化的姿态
瘦成一篮枯藤,绕过取暖的火
素白的舞台, 谁是最后一名观众
有人喊“诗人”,这与我无关
我已经抵达青天的尽处,那里桃花正开
【静川点评】:小诗触景生情,亦融情入景,托物咏怀,语言清丽优美,格调清新雅致。诗的语言有些熟悉。我喜欢用动词修饰诗的语言,譬如“把自己安放在一盏灯下/月色、身影,相对摇曳”,“安放” 一词用的极美,让诗与想象产生了静美的空间。之后才有了“远方、更远的远方,有属于/寂寞的水槛,那是冰融化的姿态”,短短的几句诗,却营造了绝美意境,和更深的意象延展:“青天的尽处,那里桃花正开”这美好心灵景致。读诗,我喜欢这样的表达,新颖、传情,能抓住眼前灵性发现的纤细柔弱的细节,诗中的美,绝不是一般人眼里的风花雪月。
◎老去的村庄
高森林
老人聚在墙根
闲聊,晒冬日的太阳
几只狗趴在道边
忠实地守护村庄
野草挤进
荒芜的柴门
大胆地张望
风急急地走着
像要带走什么
我不敢发出叹息
怕被守护的狗听到了
咬疼我的乡愁
【静川点评】:高森林的诗,语言纯朴带有诗性,什么是诗性呢,我觉得就是消解物质的部分,灵性。即作者写作中的观察与思想,文本贴近生活,有主客观的表达。诗一起笔就很有画面感,有层次,有故事和内容,以生活中的小细节,以细小的感悟见摩挲,见诗意,见微观中的趣味,也见一个大世界,一首《老去的村庄》像写实的写意,浅白,耐读,特别是结尾“咬疼我的乡愁”,反喻老人对游子的思念,这是很用心的创作。

◎僻 谣
李 曼
走进长白山
客车上几张陌生的面孔
吸引了众多的旅客
听说那年
来这顶尖人物很是厉害
在通往旅游区的路上
都有许多为他清除路障的保镖
所有的八方游客必须退下
以视察为主
整个白山踩在他的脚下
身边
还有一些端茶奉水的人
我不知是真是假
对于我来说
僻谣
是个特殊的概念
而车轮下这条奔往长白山的公路
如此泥泞
而且凹凸有致
我不得不相信这顶尖人物的厉害
如今打老虎
听说他被抓进笼子
让他吐出
桦甸通往长白山那条路的柏油
【静川点评】:李曼确实是个诗人,不说她的文学功底,也不说她的生活积累和沉淀,她能坚持自己的爱诗之心,个性的独立创作,我不管她懂不懂得社会的意识形态,但她能以底层民心关注底层民生、审视世象百态、揭露、讽喻社会中的真善美、丑与恶,解剖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也解剖自己。她的这首诗,具有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坦白派的特色,真实、坦白、愤怒、无畏,在人性与诗性的碰撞中,迸溅出撕裂黑幕的火花。
这一首《僻 谣》,语言干净利落,写得比较冷静克制。作者以夹叙夹议、隐喻与暗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底层百姓对于反腐归于民心的思考。全诗写得冷静刻炼,在隐喻与暗示中推进,精神向度高,有责任感。我喜欢这种用良心写作的文本。诗的结尾也很留白,“让他吐出/桦甸通往长白山那条路的柏油”,我觉得很扣题。

◎我是拐杖
郭 丽
我是拐杖
是婆婆的拐杖
是孙女的拐杖
这一年婆婆卧床了
这一年孙女会走了
这一年
拐杖时而摇晃
时而倾斜
这一年
我时常弓着腰走路
【静川点评】:小诗托物咏怀,语言清丽朴实,格调虽有小压抑,也是这个年龄的无奈之举,最起码诗中藏有真实的生活氛围。诗题“我是拐杖”,作者是借一拐杖实咏自己。说实话,2020年岂止作者很累,全世界的人民都很累。读郭丽这首小诗,让我想起了自己,想起了很多人,甚至想起了国家,想起了全世界。人们被疫情弄得疲惫不堪,还必须要坚持工作,坚持做生意,我们需要生活,“这一年,我时常弓着腰走路”,诗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也非常形象,耐人寻味。

◎这一年,我与口罩
王永常
从农历庚子年的开端
我,不,应该说是我们
就与口罩结下了
不解之缘。
是响应号召
还是服从命令
出门必戴口罩
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
过了古稀之年的我
经常丢三落四
无奈就把出门的钥匙
和口罩“结串”。
在这特定的一年里啊
有人群的地方
就能看见口罩一片
为的就是自由和安全。
【静川点评】:这首诗语言纯朴,却带有诗性,什么是诗性呢,我觉得就是消解物质的部分,灵性。即作者写作中的观察与思想,文本贴近生活,有主客观的表达,诗中没有貌似老干体的口号,也没有刻意的词汇罗列,有的只是贴心的平白的述事却有诗情的流动。小诗具俳句式的隽永,留白,以生活中的小细节,炼出朴实的诗的语言,譬如“过了古稀之年的我/经常丢三落四/无奈就把出门的钥匙/和口罩“结串”。”,细小感悟见摩挲,见诗意,见微观中的趣味,也见一个大世界。我说的大世界,就是疫情期间的公共卫生。一组像写实的写意,浅白,耐读。

◎这一年
杨 丽
江畔,我站在夜的深处聆听
水流缓缓,野鸭咕咕
一只长腿的白鹳突然惊起
翅膀掠过,波光粼粼
路灯像一排珠链
从遥远处一直挂到我的脚边
星子如硕大的王冠上的珍珠
这是人类的顶戴
梦呓依稀,婴语喃喃
灵动的万物皆是一首和谐小夜曲
这一年
治愈新冠,拯救灵魂
消灭战争残存的
所有阴谋与野心
【静川评点】:这首诗诗情饱满,诗意绵长,蕴含着浓浓诗味,似酒似茶,酒不醉人,诗却使人沉醉。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年,令诗人如此诗情饱满挥洒自如,任凭怎样碧绿的纱窗推不开汹涌而过的一年,诗人站在松花江畔一处,不由得情不自禁,写下这看似风光美景的城市,情怀却大于诗之抒情。这一年来我读过杨丽很多诗,都写的很入眼。譬如这首诗的结尾,“这一年/治愈新冠,拯救灵魂/消灭战争残存的/所有阴谋与野心”这几句结尾令我意外,明明是江岸即景的小诗,诗人转笔却写出大于诗外的情怀,确实令我感动。

◎老 树
石 艳
刚学语的时候
枝丫翘着绿
时光碾着白
我编好了一场雨水
在上面吟诵
喊醒了
村头的老槐
在下面
躲雨
【静川评点】:诗人对于语言与情感的虚实掌握娴熟,石艳已经把握了语言的技巧,整首诗胜在结构的凝练,朴素中的排列,语态逻辑性也逐渐加强,加深。她掌握了使用消解性语言(诗意)将情绪置换于意象纷呈的世界,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流态的,分泌的,想象的,感受中不确定的,唯心的诗歌语言环境。对写作情感的留白也有了节制。意象虚实相生,有幻梦感,空灵而不空洞,诗性足。
◎在时光里
李兴友
宇宙一开始生成了太阳、星星、地球
也生成了月亮
后来又生成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
这需要多么漫长的光阴才能完成
如今,我来人间报到,和陌生人交了朋友
千万分之一的概率,这缘分
是多么的不容易
【静川点评】:语言在什么状态下,才可能从“时光里”,脱胎换骨地成为诗意?我们面临着一个图像刷新眼球的时代,人们对文字的阅读兴趣,正在被图像所取代,迅疾的刺激取代了传统审美的静观,及时行乐的快餐取代了传统的细品。但李兴友的诗《在时光里》却一点也不逊于图像吸引眼球的力度。足以称道的是,离开别出心裁地使庸常事物焕然一新:“宇宙一开始生成了太阳、星星、地球/也生成了月亮/后来又生成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这需要多么漫长的光阴才能完成”,诗的开篇铺垫很大,比前两首让我意外,诗意虽新,但我担心怕他驾驭不了内心去触碰大宇宙的时光之旅,让我意外的是,作者笔锋一转,“如今,我来人间报到,和陌生人交了朋友/千万分之一的概率,这缘分/是多么的不容易//”。灵性之美,使快意的阅读充满弹性。人心从容,并重新在文字里获得会心的对视。从这首小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很重情感的人。更让人欣慰的是,他能从宇宙这一宏大的时光里,找到自己人生的隧道。这种缘分,不浅。
◎燕子的徒步时光
刘世芳
神山圣水 , 西藏萨普
一队八人的重装徒步队伍
正在进发
脚下是活动的碎石坡路
“快则跪,慢则陷”
不知是神的启示
还是领队的告诫
雷电交加,是他们迴响在天上的呐喊
雪浪飞舞,是藏民挂在他们颈上的哈达
住的是装有“防熊门“的蓝房子
夜里,既怕有熊来袭
又真想听听那熊的叫声
翻越了五个垭口
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野哥说,他想留在这里了
因为太累了,太美了
驴友们多已躺倒
小妹燕子却成为晚餐大厨
为了这个特殊的双节
大展厨艺
领队誉之为“火箭燕”
遍地金黄的草墩
掉在湖里的大大棉花糖
天空,半边醉人的蓝,半边乌云密布
路上,断崖、峡谷、冰川、冰洞
不忍离去的绿渡母、白渡母
更为亮眼的是
山石上竟有一朶红花
花儿斑斓了雪域
惊艳了时光
这撑开石缝怒放的小花
不就是“火箭燕”吗
【静川点评】:“遍地金黄的草墩/掉在湖里的大大棉花糖”我很喜欢这种形象又新奇的比喻,一朵又一朵的云像棉花糖一样掉进湖里,美的宁静,一点都不喧闹。让西藏的“天空,半边醉人的蓝,半边乌云密布/路上,断崖、峡谷、冰川、冰洞/不忍离去的绿渡母、白渡母/更为亮眼的是/山石上竟有一朶红花”这诗意的写生天地相连一片,占据青藏高原。这个单一具体的形象,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却触发了刘世芳的灵感,诗人的目光越过高原的神灵之境,镜头又切换到主题:“花儿斑斓了雪域/惊艳了时光/这撑开石缝怒放的小花/不就是“火箭燕"吗//” ——诗意就是这样被发现并产生美感的。
读完结尾,迫使我回头重读这首诗,““快则跪,慢则陷”/不知是神的启示/还是领队的告诫/雷电交加,是他们迴响在天上的呐喊/雪浪飞舞,是藏民挂在他们颈上的哈达/住的是装有“防熊门”的蓝房子/夜里,既怕有熊来袭”“驴友们多已躺倒/小妹燕子却成为晚餐大厨”除非你深刻理解和体验过青藏高原的旅游生活,方能感受刘世芳这首诗中贴心的故事。诗人在看似清晰浅显的画面中,巧妙地将热爱自然,与大自然诗意共存相依为命的人们布局在字里行间,让自己的驴友“火箭燕”成为诗的眼,我觉得美的真实可信。读者愉快地读完这首诗之后,保持一种可贵的幸福感,传达一种平凡的幸福感。刘世芳的诗指向心灵一路,诗是生活,是自然,是一切的可能。
◎枫的恋歌
芷 兰
蓝天刚刚绣好几朵白云
漫山的枫叶就红透了
鸟儿衔着风
风儿唱着歌
歌声穿过阳光时
撒了一地影子
影子闪动
在辽阔的爱河
【静川点评】:好诗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从普通事物中,萃取不普通的闪光点,写别人从未发现与揭示的意蕴。“蓝天刚刚绣好几朵白云”,语言组合的不错。几朵白云,本来是很普通的一个物象,在天空飘着,但诗人却说是蓝天刚刚绣好的,这一下子就诗意化了。就一个单单的“绣”字,这几朵白云,就成了蓝天的艺术品,并且,诗意由上而下,对应下一句“漫山的枫叶就红透了”,这是一种由淡慢慢向浓的渲染,不断地伸延诗意。这首诗虽短,因开头的画面铺开的很大,有鸟与风的填补,意境的下潜也有了小桥或弧线的连接,直到“歌声穿过阳光时/撒了一地影子”这影子是多层意境的影子,譬如:白云、枫叶、鸟儿,或是无形的风抑或穿过阳光的歌声......总之,撒了一地美丽的想象。我喜欢这首诗,是诗人从枯寂、苍凉的秋天里,提炼出内心逸美的闪亮点。并且,画面辽阔,爱的有根。
◎枫的恋歌
张福山
风着实的给力了一把
明火在满山上
吓退雨的欲望
枫叶心中那爱的赞歌
一夜成名了
【静川点评】:这首诗虽短,构架用心,细品很有寓意,意象也很美。“风着实的给力了一把/明火在满山上”这首诗不仅构思有想法,语言也很下功夫,满山上的一片一片红叶,诗人的象征语言竟然炼出“明火”一词,实在是妙不可言。给力的风一吹这“明火”,满山会燃烧的更加绚丽,这红枫之美就连晚秋的冷雨看到了都很惊奇、骇叹,也会退而赏读红叶之美。无雨之秋,一夜过去,枫叶会更红透。小诗虽短,写的热烈,诗人给了具象事物赋予了生命的气息和现实意味,通篇充满象征色彩,有一种强烈的指向性和冲击力。特别是尾句,绝对是点睛之笔。美,有时候不用绚丽的词汇去堆积,会显得更美。
◎红叶恋歌
儒 侠
一个寒颤
让我裹紧衣领
一片红叶
让我搂紧秋天
清爽的风
拂去夏天的烦恼
渐浓的寒意
压低了小村的炊烟
漫步在这熟悉的田埂
折一支稻穗放舌尖
望着渐红的夕阳
轻轻地落在山巅
那曾经熟悉的身影
仿佛就在眼前
笑声还如铜铃
颤抖的还是那件,我送的花衬衫
而今人非物是
世事变迁
往事只能回味只能随着落叶,化作诗篇
从眼角延伸到鬓边
深秋的景色啊
一半让人喜悦
一半让人疯癫
【静川点评】: 这首诗写的很有影视画面感,故事牵心,语言稳健,令人心潮起伏。秋之寒意,提醒诗人裹紧衣领,“一片红叶/让我搂紧秋天”一个“搂”字,我觉得是诗人故意埋下的伏笔,意在第四段“那曾经熟悉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笑声还如铜铃/颤抖的还是那件,我送的花衬衫”。每一个人的一生,自己的内心深处都藏匿一段伤心而美丽的故事。秋之蹉跎,青春远逝,历历在目的情愫却是人非物是。继续“漫步在这熟悉的田埂”使诗人的思绪,囚于被寒意压低炊烟的小村。这首小诗,以怀旧的方式行吟于陌上,让人读后难以释怀。特别是诗的结尾段,非常耐人寻味——充满了相思与渴望!
五绝•咏荷
馨 雨
熏风摇碧伞,十里玉婆娑。
偶得娉婷句,应为点棹歌。
五绝•醉荷
田田脱俗庸,最是藕香浓。
一抹连天碧,明眸醉几重。
【静川评点】:读馨雨两首旧体诗,让我想起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赠荷花》,都着重于叶,让我感到有些新意。写诗,无论是旧体诗抑或新体诗,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才是好诗。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说“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馨雨的这两首五言绝句,形象地表现了和这句谚语相似的可贵的新思维。李商隐的《赠荷花》说的是大多数人总是重视花,不重视叶。花栽在盆子里,叶子却让它落地成为尘土。但荷花的红花绿叶,却配合得很好,它们长期互相映照、互望、互衬,荷花荷叶共伴凄美,一直到绿叶衰老,红花凋零,使人怅然。馨雨的《五绝.咏荷》,也是思之于叶,反衬于花,意在于境。“熏风摇碧伞,十里玉婆娑。”形象,诗的语言有动态美。诗人用一“摇”字,让文本的画面随风而动。“碧伞”一词有色泽也有质地,不仅形象,也给下一句的“十里玉婆娑”,做好了有效的铺垫,同时也突出了,莲叶给人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无边无际莲叶,仿佛与天宇相连,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在熏风中漫舞的样子,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馨雨的这两首诗虽然是咏荷,但她始终没有提到荷花,我觉得此时的作者就如一朵莲花,影印在诗里,她与荷叶盘旋舞动的情形,让这首诗又多了一层隐喻。写诗,确实要有好的思维和感受,意境不需要刻意去营造,也会随之而来。馨雨写诗,我觉得她很智慧,第三句她用自赞的方式转笔,“偶得娉婷句,应为点棹歌。”,一下子就把这首诗最后的收笔,貌似不经意却是精华了这首诗的诗眼。尾句妙在一个“棹”字,让读者眼前的荷塘,合理地划入一叶小舟。一首诗能如此诗画有缘,和作者一起聆听棹碰船来的水声。我很愿意是诗人自己,就是这横塘荡船的游女。这首诗,写得很有感情。

网
文/孙明玉
网,一次次
抛下去
人,一群群
打上来
放入叠起的网箱
让他们透过网眼
滤掉粉尘
怕溅出火星
焚毁城市和村庄
久困的日子
折翅的家乡
任谁的心头
都撒着一片网
络住亲人
络住朋友
一起守着
掌中那扇小窗
风和草绿
徒然极目远方
就侧耳静听
一天天
数着春天的脚步
心中揣度
路边的杏花
又该开放
【静川点评】:小诗前两节,以物和物作为彼此的参照,融入了事物之间相对性的思考,而意象选用得当,赋予了事物以人格,人性,情感,不但暗喻了疫情中的困惑和无奈,还具有诗性之美。网这意象意义多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特别的在疫情被围困,很多的人和事,或大或小,都很难令人从内心突围。诗人孙明玉我不熟悉,但他的诗语境不错,特别语言的结合思路逻辑。他的这首《网》虽然不长,但美妙的语境不少,譬如“放入叠起的网箱/让他们透过网眼/滤掉粉尘/怕溅出火星/焚毁城市和村庄”这样的语句绝对是诗的语言。还有第二段,整段落都是用意象的语言描述自己面对困惑而思绪不乱的,内心的复杂情愫。语言简介,而寓意深刻。结尾段也不俗气,简单地运用春天里的名词和意象词语,就完成了《网》这诗逸美的收尾。并且,美丽的结尾,却也暗藏诗人内心的期待,清丽,而不萧瑟。
(责任编辑:静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