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雪庚子诗稿火热征集中。。。
庚子专辑今起向全球隆重征稿,也欢迎诗友荐稿。各位可发 诗词联曲每辑10-15首
赋、文言文每辑1篇 新诗(视篇幅而定) 诗论作品每辑1篇 诗评作品每辑2-3首 并请附个人简介1份,照片1-2张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鸿雪诗词做的是公益,只是平台创办人有一颗热爱诗词的心及乐于奉献的精神,还有那些背后默默做事的收稿员,编辑,推广员,你如果有一点感动他们的辛苦,请转发,或在文章后面留言或打赏!你总得做其中一样,给他们一点动力,一点支持!相信鸿雪的诗友同这个平台一样,都是既有才又有品。
鸿雪诗词

■蔡世平,男,1955年8月出生,湖南省湘阴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国务院参事室华鼎国学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湖南理工学院中国当代诗词研究所所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华诗词》编委,鸿雪诗词总顾问。系当代著名词人,其作品被评论家称为“旧体词在当代复活的标本”。主要作品集有:词集《南园词》《南园词二百首》《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楹联集《南园楹联》、散文集《大漠兵谣》、书法集《词随心动——蔡世平自书南园诗词》、诗论集《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因《南园词》创作,引发“蔡世平文化现象”,评论、研究与赏析《南园词》的专著有《南园词评论》(李元洛、周笃文、王兆鹏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旧体词的当代突围——以蔡世平南园词为例》(王雅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南园风景——蔡词赏析》(何文俊著,线装书局2012)。

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四)
蔡世平
接 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一)
接 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 (二)
接 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 (三)
四、回到常识
对于今天的旧体诗词写作来说,需要回到常识来看问题。常识是什么呢?常识是“诗词是文学”,而且是“文学中的文学”。因为通常的说法是“诗词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极言诗词的“文学性”,这反映了诗词艺术的历史影响与文学地位,也反映了社会对诗词艺术的评价维度。

毫无疑问,旧体诗词写作成了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种写作热潮?回答只能是诗词这种文学形式。虞舜的《南风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卿云歌》曰:“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今天读来仍觉生意盎然,为什么?因为它们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什么是中华诗词的生命?当然只能是文学。文学艺术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种子与土地的关系。种子揉进泥土里,阳光照耀它、雨露滋润它,春天里会长出新苗,秋天里会收获果实。因此,文学艺术之力也可以看成是生长着的自然之力,是“天”和“地”给予“人”的力,任何东西都抵挡不了它,也摧毁不了它。因为它可以再生,生生不息,直到永远。文学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同时也是开启心智的钥匙。人们知道,人是神秘的,自己不能完全解释自己,也不能完全解释他人。人们还知道,自然和社会是神秘的,科学再怎么发达人也不能完全解释自然和社会。人们还发现,人,只有通过艺术、哲学和科学,方可获得对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文学艺术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破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秘密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远行者的通行证。它的神奇性就在于能超越社会现实,使不美好的现实生活变得美好,使美好的现实生活变得更美好,从而使读者获得一次愉快的精神远游。人们接受诗词,阅读它、欣赏它,就是企望能够获得一次愉快的精神行旅。
中国文艺思想的大原则是“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艺术的根本存在,是形而上——道的精神。因此,离开文学讨论诗词无异于舍本求末,是没有意义的。这就需要回到常识来认识旧体诗词。也只有回到常识,才能使话题更实际、更深入。
常识是什么呢?常识是文学。
(未完待续)

本刊特邀顾问: 刘 征 周笃文 李元若 (添加中)
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徐吉鸿
本期编辑:习 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