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鞕背
作者/诚弈
据说在我国流传很广的一些小寓言故事, 如“瞎子摸象”、“猴子捞月亮”、“鱉魚向猴子借肝”等,最早是从佛经中来的,有人考证“曹冲称象”,也是由一个佛经故事改写而成的。好奇心驱使我网购了一本由王邦维选译的《佛经故事》,观之,其中所叙述的故事多数都不长,是释迦牟尼佛在讲佛教道理时引用的一些譬喻,目的是让人明白他讲的意思;但在《佛经故事》里只讲了故事,没有要说明的道理,所以看了以后,产生的想法可能很肤浅,达不到悟的程度,亦可与佛祖要阐明的意义相悖,但产生的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就恳请释迦牟尼佛宽恕不敬之处,并发慈悲给于点化是盼。
《鞕背》是《杂譬喻经》的一则故事,原文如下:
昔有田舍人,暂至都下,见被鞭,持热马屎涂背,问言:“何故若是?”其人答:“令疮易愈,而不作瘢。”田舍人密著心中。
后归家,语其家人言:“我至都下,大得智慧。”后家人问言:“得何等智慧?”使呼奴言:“持鞕来,痛与我二百鞭!”奴畏大家,不敢违命,即痛与二百鞭,流血被背。语奴言:“取热马屎来!为我涂之,可令易愈,而不作瘢。”语家人言:“汝知之不?此是智慧!”
不论古今中外,智与不肖,见贤思齐是大家共同的心里执念,至于该怎样学、学些什么,不但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还得需要虚心广泛听取意见,论证可行性,才可谨慎行之。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尚武、性格有些莽撞,但一心向善。《论语》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听到一些道理,还没有来得及实行,他担心又会听到一些新的道理。因此他有些郁闷、迷茫,就去问老师:“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有父亲兄长在上,怎么能够听到了就马上去做呢?意思是应该征求家人的意见以为参考。
那个 “田舍人”生在印度,没有受过中国圣人之教;如果他把在城里的见闻讲与家人听了,家人或许给他建议,把这种方法记录下来,当有人被鞕背时,让其尝试岂不善哉!也可能不必亲受鞕背之苦而示范之。但他好像不以此为苦反而自鸣得意的告诉家奴这就是我所得到的见识,你看明白了吗?而对所受的鞕背之苦仿佛如今所说的“交了点学费”那样轻松。
参考书:
1《佛经故事》 王邦维选译
2《论语·公冶长》
《论语·先进》

作者简介: 李朝胤,笔名:诚弈。中学化学教师,从教四十多年,现已退休。平时爱好文学创作,喜欢阅览和读史。偶有所感,即付诸笔端。有作品见诸于网络平台和《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