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性军魂
——读胡跃飞先生《塞上吟草》札记丨潘安兴
当兵,是很多男儿的梦寐以求。军旅生涯,却在人生履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唐代开创边塞题材以来,诗人们趋之若鹜,王昌龄、高适、范仲淹、辛弃疾、陆游这样的大家迭出,璀璨星空。
胡跃飞,一个荆楚大地的儿子,历史给了他从军的机会,来到了祖国的北疆内蒙,给他提供了创作素材。他抓住了人生难得的不可求,留下了军营生活的记录《塞上吟草》,撰写着当代边塞诗的华章,以真情实感,丰富了诗作题材。
下面,就阅读此集子,谈谈个人的体会与感悟:
一、血性
作者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碰上了毛主席关于“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这个火热的时代背景,参军成了青春的坐标,投入这个革命熔炉,是成长路上的珍贵资源。
与古代边塞诗人一样,带着梦想,乘着时代的列车,呼啸来到祖国的北疆内蒙,豪迈地写下了《从军行》的诗篇:
惊闻塞上阵云横,顿欲辞家作远行。
好展班生投笔志,誓为大汉固边庭。
此身早己托天涯,保卫边疆岂顾家?
胡月朔风还识我,嫖姚纵辔下龙沙!
联系当时的国际环境,边疆大军的箭拔弓张,作者的慷慨激昂,抱着为国戍守祖国的北大门。其铿锵誓言,如《出师表》一样,义薄云天。诗中的热血沸腾,跃然纸上。我们仿佛听到了王昌龄的高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时空的对接,几乎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着汉唐时期边塞诗人的雄浑激扬,当代青年投笔从戎,献身边疆的爱国担当。在他身上流淌着传统诗学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到唐代边塞诗的豪放妙诣,付诸创作的实践,成功转换成自我,不留斧削刀凿的痕迹,,无疑是下了功夫的。作为同时代的过来人,也身同感受。
从南方来到北方,冷热气候的鲜明,血性的“热”,在催发他的壮怀,感受天壤之别,更燃烧着青春似火,驱散朔气扑人的激越,这种勇气,如洪荒的篝火,压倒漠北的高寒。
《大同》一诗,便有这样的句子,如蒸气机车一样,带动着轰隆轰隆,义无反顾的奔赴戍所:
满眼寒光朔气森,终将难冷铁军心。
英雄用武何无地,万里边关踏雪深。
冷酷的边疆画图如身临其境,作者的满腔热情,炽烈胸怀,让我们感受到“少年意气,挥斥方遒”的雄姿英发气慨,血性男儿以身许国的衷肠。
二、纪实
用诗写现代军营生活,记录时代的变迁,军人的风采,留下瞬间的聚焦,让人们去品味“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的风采。
《苦练“三防三打”》便是这样的诗作:
沙尘天地暗,拉练出营门。
横扫蓝魔网,车穿红核云。
作风惟继昔,战法敢研新。
惨烈吾何惧,龙城尽铁军。
将具有现代战争元素、“蓝魔网,红核云”等科技术语名词融入诗中,也是时代的使然,更是现代化条件的标志。而“拉练”这个名词,缩影着历史转折时期的纪实,是中国军队当时的条件下,进行战备,准备打仗的客观情况。将存入军史,中国由陆地进入海洋,由传统的热兵器迈向网络信息时代的十字路口。
一个重要的标准,在军队转型时期,还遗留我军在毛泽东思想武装下,“惨烈吾何惧,龙城尽铁军”的精神风貌,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红色基因,克敌制胜的法宝。

《阮郎归.野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北国边境的紧张氛围,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风诡云谲的国际国防的历史档案之中:
阵云新压众峰低,雁声凄复凄。黄花一路竞纷披,馨香逐马蹄。
翻峻阪,涉寒溪,匆匆日又西。夜来和梦枕枪支。几番闻鼓鼙。
时间回放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穿越沧桑者,都能品尝出浓浓的火药味,扑面而来的烽烟不期而至。嗅觉的直播,让我们从作品中读出战争的严峻一步步地向中国逼近。
在这种沉闷大气候下,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兆。中国军队、中国军人却一如既往地充满了乐观。
《浣溪沙.拉歌》,让我们看到了信心满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们在从容不迫的训练,应对打恶仗、打硬仗、打胜仗的准备,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
掌若惊雷鸣此间,一歌更比一歌酣;军营拉得抱成团。
风起云扬山欲奋,珠飞玉溅水争欢;冲天士气没遮拦!
这些诗,真实记录了野战军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情形。为我们提供了大背景下,部队军事活动的现场直播照片,非经历者难以体味当时的斗志昂扬的部队士气。
三、向往
春秋战国以来,实行奖励耕战。当兵冲锋陷阵,建功立业,是军人的首选。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带着改变命运,投入军营的行列。
他也是一样,萌动着初心。一进入连队,就努力表现着自己,塑造军人的完美形象。从基层做起,夯实根础。
《大雪口占》便是这种心灵的的表达:
剪剪边风透甲寒,雪花如席满千山。
何人粉砌浮雕似,岗上哨兵何傲然!
这种直观取景,一瞬间的镜头抢摄,表述了站岗士兵在风雪中顽强伫立,全神贯注的英姿,给人难忘。也是作者从战士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希望走向梦想的明天。内心深处,通过画面溢于言表。
这种强烈的激情,如火山喷发,一经心灵的底部涌动,一发不可收拾。《即兴》便是灵感而来,情绪触碰的代表作:
一到龙庭气转豪,风声也伴马声萧。
何时取得契丹首,㨗报红旗凯唱高!
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初入伍战士的热情,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青春活力四射的共同。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最好的士兵。有了追求,就有奋斗的目标。矢志不渝朝这个目标奋斗,这种强大的驱动力,让人去一往无前,万难不屈。草根出身的士兵,他们象卫青、霍去病一样,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宗旨,在朔漠生死鏖战,心里一个满足,就是“燕然勒石”。从作者的诗可以看到,现代军人向往的就是用青春书写大中国的气象。
时时刻刻在鞭策自己,处处要求自己,由最好的战士,向最高的目标前进。身上有一股使不完的干劲,用不完的力量,如太阳的火,永不磨灭。
《新兵营初次拉练》的兴奋,让人读来,一览无余的热气感染着所有人:
闻得敌来寅夜中,毛头小伙快如风。
纵然结束匡规范,阵上堪能战一通!
兵贵神速,一声令下,在悾惚之中,出现一丁点行动规范上小差别,及时纠正。这种场面,在紧张严肃中,引为以此为戒。高标准规范自己,成就军人的气质,军队铁的纪律。置身其中,我们体会到从基层做起,在细节上无讹。
帽徽领章的颁发,标志着正式入列,成为名符其实的士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以《浣溪沙.颁发帽徽领章后将分配到连队赋此以记》这一庄严仪式:
一月新兵校猎完,将分营地跨征鞍。
看谁报国最心丹?
铁㦸钢枪腾勇气,红星绿甲壮军颜。
长城筑向万重山!
“看谁报国最心丹”,是作者的表,正式入列的誓言。浸润在血液中的立功铭记的时种摆动的旋律,分分秒秒在向往着,铸就军人的崇高伟岸。而“长城筑向万重山”更是部队这个战斗集体每一成员兄弟血肉配合,固若金汤的生死与共。自己与战友们的血肉关系,与整个集体的融合,这才是建功立业的坚实基础。
四、信仰
世界上最强大的是什么,精神力量。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是什么,精神。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由十几个书生组成,大浪淘沙,最后上升为领导东方大国的执政党,靠的是信仰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毛泽东亲自缔造、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武器,就能由弱变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部队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一项铸魂补钙工程。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如火如荼。作者的诗(颁发《毛主席著作选读》喜赋):
昨发帽徽今发书,融融暖意遍营区。
武装头脑明方向,驰骋沙场万里途!
按奈不住自己的喜悦心情,用红书浸润红心,以红心映照红旗。在红书的熏陶下做一个红色的战士,红心向党,跟党走,为保卫红色江山,是当时军人的本色。在红色的军营,生龙活虎战士们孜孜不倦,如向日葵一样,朝着红太阳,万灶貔貅的劲旅,是世界上精神最强大的部队。
对红色文化的虔诚,对毛泽东时代的深情,是很多过来的共鸣,亲切称之为“同志”。作者《毛泽东时代英雄多》,读来恍如隔世:
际遇新时代,英雄格外多。
雷锋垂榜样,王杰树巍峨。
吾辈虽庸劣,其身可琢磨。
诗书研习好,奋步上高坡。
这一代人的成长,都印下了深深的红色胎记,成为一生的难以磨灭。诗人的情怀,对诗的执着,很大一部分受益于《毛主席诗词》的影响。有意无意之间,邯郸学步,一路走来,苦难的诗意伴随着人生,无悔无怨走过了青涩的岁月。奠定了坚实的信仰基础,这一生,上不负父母,下无愧子女。亦如范仲淹所说:“不犯私罪”,这就今天时髦的一句话,坚守底线。昨天与今天,大抵如此。在夕阳下,在满头白发中,我们无愧微笑。
历史翻过了昨天,一位西方领导人说: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思想化,一矢中的。孙子云:“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这些年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在约鱼岛纠结上,印度在边境上累累触犯我们的底线。对手在不断剌探我们的情报,研究我们内部的机秘,个中原因,已经不言而喻。
有了信仰,干什么都能有声有色,行行出状元。《分到后勤修理所从事车工有感》印证着那个时代干一行爱一行,干出成绩来的心路轨迹:
从事车工心也豪,卡盘声中角声飘。
此来能得壮怀展,何必请缨下战壕?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看是否认真负责任,成为行家里手。冷门有热情,在冷门爆出热新闻,让红花戴上胸前,作者是对分配是如此的淡定,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看到前途,看到希望。今天的冷门,坚守下去,说不定是明天的职业热场呢!工业强国,呼唤着一流技工人才!尤其是制造业,信仰确定下来,一切顺理成章。
人民军队,革命传统教育,是一条永不干涸的红河,是坚定信仰排骨汤。作者在《谒狼牙山烈士塔》诗中,表达出来忠贞不渝的信仰,读来耐人寻味:
丰碑天际耸,万古仰金身。
怒气眉端聚,雄风足下生。
耻为摇尾者,欣作断头人。
壮士辉军史,荆卿何足论!
那种为信仰宁死不屈的形象,顶天立地的风姿,宁可粉身碎骨的斩丁截铁,让我们感受到奇男子、大丈夫的喷薄云天,气贯长虹,高山仰止。
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献身,是部队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坚定指战员信仰的抑或不可缺少的主课。《谒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一诗,就见证了他当时的感慨万千:
百丈丰碑壮大千,此来感慨仰云天。
江山缔造凭开创,日月重新赖细研。
青史有情铭姓字,红花无处不鲜妍。
会当更把英风振,长使中华意志坚!
一个“青”字,一个“红”字,概括了烈士们的核心价值观,用生命的高度去绵延人生的长度,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永恒。这是古往今来,为中华民族而献身的英烈们的信条。这个信条,不因环境改变而放弃。
五、情趣
文天祥《正气歌》诗云:“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用英雄的气质熏染部队,用岳飞的话说,就是“武将不怕死“,上下齐心,将卒并肩,虎气贲扬的铁军。
让部队的每一个士兵崇拜英雄,学习英雄,效法英雄,成为英雄,赴汤蹈火的敢死队,所有的对手闻之都会胆颤心惊,不战而胜。
而用健康的情趣引入军营生活,让每个士兵成为自觉,在作者当兵时,几乎是普遍。在作者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偶像,都是民族英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革命烈士。也是作者青春时期仰慕对象的正确方向,整个社会的风尚标志。
爱读历史书,嗜好古代杰出人物。作者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登插箭岭有怀赵武灵王》恰到地契合作者所在部队的驻地,登临触发了作者思古幽情:
不甘落后作鹰扬,胡服亲穿射箭忙。
富国强兵威势振,何人继起学灵王?
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窠臼,率先凭借地理位置的条件,借鉴毗邻的长处,摆脱自身风俗习惯的朿缚,一切为了“富国强兵”,开创了向“胡”学习的先河。他的事业如何延续下去,继承者如何顺利将他的遗产发扬光大?表达了无限的惆怅。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英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星空。社会的大变革,给许多有志之士提供了平台。作者来到了这里,对历史遗迹挥笔写下了《题乐毅望诸榭》:
难能羸弱胜强梁,七二城摧如御妆。
才智不输孙武子,英才博得世称扬。
作者对乐毅能够大展才华,得益于燕昭王的求贤若渴,筑黄金台招纳天下奇才,给予信任,授予重任。在群雄逐鹿的局面中,大胆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取得胜利,给予高度的赞美,也寄托着平生抱负,是所有青年对美好梦想的追求。
燕赵之地,自古以来是成语典故迭出,历史遗迹繁多的人文名区。大概部队经常出入,多了一份情感,也留下了诗作《题蔺相如回车巷》:
为存小异暂回车,终负荆条入院区。
携手共谋家国事,高风博得后人誉。
把传统的历史故事写进自己的诗篇,旨在激励自己,向前贤学习,以宽宏大度包容别人的过失。包容别人的一时冲动,赢得更多的朋友,也给自己留下了后路,去开创明天。
铁马金戈,是造就英雄的机遇。古今名将都是从沙场上嘶杀出来的。对名将的仰慕,如醉如痴。他一气呵成,写下《名将礼赞》十首,多么想与他们一样,为国家干出一番轰轰烈烈啊!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那该多么荣幸啊!
在对卫青、霍去病、班超、马援、关羽、祖逖、郭子仪、杨家将、岳飞、郑成功这些名将的吟咏中,透过文字的表达,可管窥作者的偏好与寓意。
卫青是古代名将的传奇人物。作者高度赞扬他的不平凡一生:
出身卑贱有宏图,惯在边关屡扫胡。
天下汹汹多少士,几人得似牧羊奴?
诗的前后呼应,对草根突破体制的牢笼,脱颖而出,杰出的军事才能,蕴藏的潜力,只有汉武帝才能发现。让他走出底层,赋予重任,解决国家心头之患,为百姓赢得平安,挺身而出的壮举,展现小人物传奇,留下了“几人得似牧羊奴?”的无穷疑问。
追求祖国的最终统一,解决台湾问题,是悬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一块石头、一块心病。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从荷兰手里收回台湾,将永载史册:
收复台湾不世勋,纷陈俎豆敬将军。
金瓯欲补休嫌晚,自有英雄敢继君。
位卑未敢忘国忧,普通战士,对于国家的关心,是如此的真切。七十多年仍过孤悬一隅,急切之情中,又不乏理智思考。相信我们的民族终究会出现郑成功这样的人物,实现几代人的梦寐。
纵观《塞上吟草》全文,作者在部队生活年龄,也只在十八至二十五岁之间。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写出合乎格律诗词,在起承转合过渡自然。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实属不易。没有“童子功”,是很难到达这个境地。在当时年龄相仿的人中,没有坚韧不拔,一般平平者,很难望其项背。
我无军旅生涯中履历,不能体会军旅的滋味,只是隔鞋搔痒,泛泛而谈。有些外行话,可能殆笑大方。胡诌了一番。
其实,在我的人生中,曾两次参军未果。一次是在校时参加空军飞行员,体验合格后,因文化大革命冲击,通知无人送达;二次是招工到印刷厂第二年,体验合格,上面突然改变,不征企业兵,又擦肩而过。这只是题外话而已,只能是我的遗憾。
我与作者是同时代人,又是新交的朋友,共同爱好,虽未谋面,却微信频繁,互相切磋。感谢他的嘱托,给我提供了发挥自己想法的话语权。至于是否用心,不妥之处,请鉴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