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坦克
我们耳熟能详的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英国海军部1915年设计制造,并于次年装备部队投放战场的。
1916年9月15日,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在法国“索姆河”一带激战,打得不可开交,杀的昏天地暗,战斗呈胶质化状态。
就在两军势均力敌,难分胜负,难断鹿死谁手,花落谁家的时候,德军阵地前沿突然出现了一群“庞然大物”铺天盖地而来。只见狼烟翻滚冲云,声如炸雷震耳欲聋,卷起沙尘烟雾障,疑是龙卷黑旋风。好像数只百年“大海龟”出水,左顾右盼,逶迤爬行,德军将兵不知是什么“妖魔鬼怪”,只看得目瞪口呆,惊魂出壳,不知所措。这些目中无人,刀枪不入,“油盐不进”的铁甲禽兽一面呼啸着向前进攻,
一面吐着火舌,向德军阵地发射着连珠炮弹。霎时间,德军阵地炮火连天,狼烟四起,把士兵们炸的鬼哭狼嚎,尸横前沿,如“鱼游于釜中,燕巢于幕上”。很快陷于被动挨打丧魂落魄的境地。德军向这些“大家伙”组织过猛烈打击,但是,枪弹打到它,留下一个小白点儿,如“隔靴搔痒”。地雷炸到它,似是“蚁腿绊大象”,不为所动。士兵被它碾压成肉饼,各种武器被他挫成碎片。坦克所到之处,德军沾上死,挨上亡,碰到伤,在德军前沿阵地耀武扬威,左冲右突,纵横跋扈,形同混世魔王,如入无人之境。大有万军之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之势。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德军纵有三头六臂,七手八脚,也是枉费心机。这一仗以德军惨败而告收场。
由于英国海军部在试验制造坦克时,为了保密,车体、底盘、炮塔等都是在不同工厂制造的,所以大多数人以为这种车辆是为前线供水用的,于是人们就给它起名为“水柜”,汉语音译读作“坦克”,由于它的外形酷似“大海龟”,有也有人称其为“乌龟壳”,也还有其他一些叫法。
此后,各国都用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坦克的设计制造。特别是美、俄、德、日等国,先后不久就研制出了各式坦克。我们国家于1958年12月研究制造出第一批坦克,并于第二年装备部队开始服役,俗称“五九式”坦克。
西方多国投放战场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及历次的各种局部武装冲突中,均发挥了“步坦协同”突破对方前沿阵地,(特别是在平原地区突击性更显优势),置于地下工事充当地下暗堡发扬火力,摧毁对方防御工事,踏平“防步兵”地雷区,捣毁对方纵深火力点等重要作用,被称为步兵冲锋减少伤亡,达成战役战斗效果的“保护神”,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的“索命鬼”,“铁阎王”。
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有长短优劣的两面性,所谓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物降一物,蛤蟆降老鼠”。当坦克这个势不可当的“战神克星”,在成为“一家独大”而所向披靡,攻能克,守能固,战能胜,充当了“出头鸟”和“露头椽子”角色的时候,他就成了众矢之的,成了“枪打出头鸟”的“活靶子”,给自己招来可能的被颠覆的命运。
但是,根据“此消彼长,拉长短板”的规则,坦克性能也在不断改进,反打击能力日趋提高,进攻、防御、隐真等系统日渐强大,仍然是地面进攻,突破敌方前沿阵地的重要武器之一。
编辑:孔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