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写首《满江红》,毛主席随手和了一首,使得天下: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千年文坛,从来不缺唱和之作。给别人的作品写和词,如果写得好,往往能成就一段文坛佳话。本文叙说的就是一首水平极高的唱和之作,此词名为《满江红》,作者为毛主席和郭沫若。
1963年1月份,70岁的毛主席在报纸上读到了郭沫若的这样一首词:
《满江红·沧海横流》
沧海横流,
方显出,
英雄本色。
人六亿,
加强团结,
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
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
东方白。
太阳出,
冰山滴;
真金在,
岂销铄?
有雄文四卷,
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
泥牛入海无消息。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
乾坤赤。
郭老本就是诗词高手,他的古文水平在现当代文人里肯定算是比较强的。他的这首《满江红》最大的特点是写得气势恢弘,颇有感染力。
郭老之所以会写这样一首词,是因为1962年左右中苏关系陷入僵局,当时苏联等所谓的大国媒体发了不少令人气愤的文章。郭老写这样一首词,主要是为了给咱们中国人提气,表达咱们内心的的无所畏惧。
从遣词水平上来看,这首词是可圈可点的。笔者最喜欢的是上下阙的结尾部分,上阕的结尾部分“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巧妙地化用了李贺的千古名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得十分地道。
同时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一连用了多个典故,比如“桀犬吠尧”等。每个典故都很好地与词意融合了起来,算是不着痕迹了。而从意境上来看,这首词有着郭老一贯的大气,文字上十分激昂。
但毛主席读完这首词后,还是发现了其中部分字句言过其实了。他认为“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这些字眼,是太看得起那些瞧不起咱们中国的人了,他们不是“天”,也完全还达不到“世披靡矣”的高度。所以他们与咱们关系不好了,也谈不上“天垮下来了”,咱们以后完全可以靠自己,最终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伟人很清楚郭老也是为了维护祖国,所以虽然他觉得不太妥当,却也并没有责怪郭老。因此,他便写了一首和词,用词作的方法抒写自己在这件事上的意见。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风靡多年的《满江红》: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厉,
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相信对于这样一首词,哪怕并非资深文学爱好者,也应该是听说过其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9个字。这个风靡58年的名句,直到现在仍是很多人的座右铭,其体现出的凌云壮志,令人赞叹。
这首《满江红》最有意思之处在于,毛主席用了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词来形容看不起咱们的人。首先用的是“苍蝇”,然后又加上了两个“几声”来形容苍蝇嗡嗡叫的状态。而后又用上了蚂蚁与大槐树下的比喻,令人眼前一亮。
更高明的是,伟人用上了“蚍蜉撼大树”这样一个典故,这就非常贴切了。这个典故出自唐代大诗人韩愈的《调张籍》,原句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伟人在这里没说他们“可笑”,确实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
最后在上阕的结尾,伟人再用一个自然界的比喻:秋风扫落叶。一股从容和淡定,从字里行间透了出来。后来这个经典的比喻,也成为了很多文史作家效仿的名句。
词的下阕,则从我们自身的发展出发,写得也一样是大气磅礴。在这部分里,伟人连用了几个数量词,比如“一万年”、“四海”、“五洲”等,让整首词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纵观伟人这首词,上下片浑然一体,在节奏上大开大合。他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则议论性的词作,读来丝毫不显生硬,这是非常难得的。正如很多诗词迷所说的:这不只是一首普通的词作,它完全可以当成是一首战斗檄文。这样的文字就是对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一个最好的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