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岩 山 记
作者:李安乐
静宁城之西七里,有山曰西岩山,山势独高,林麓丘壑,景物迨异,为静邑胜地。又因地僻,人形罕至,今故清寂,鲜为人知。

山中有西岩寺,处山坳间,幽静避风,碧林掩映;日光婆娑时,烟霞生焉。有阁楼窟室,画栋彩塑,佛道共居于仙山也。寺中有一洞,青砖箍砌,外有飞簷,然久已失修;堂奥暗深,清凉而沁人无上,中有塑像数尊。观其洞,似为旧之遗存。
寺之深处,有一大殿,匾题曰:大雄宝殿,为寺之正殿。其前有浮屠铁塔,经幡匝布,其侧又有两伺殿。虽所建庙宇者众,然器宇促狭,多不可观。可观者,惟满寺桃树也。三月之时,桃花怒放,灿然满山,然亦不胜寂寞。
桃树百余株,皆枝干粗老,青苔斑驳,约百年之久。
花开满枝,艳丽满目,如万丈锦,若华色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已出口中,不觉心旌旗摇。遥想古之文士佳丽,博带宽襟,娥眉清扫,游艺桃丛,觥筹交错,已而诗文唱和,气满西山,烟霞与共。
寺中又多丁香,四月间,异香漫润西岩,梵丘只浸紫,景象奇妙。丁香乃“西海菩提树”也,盖因西北苦寒,多以此而代菩提树。又,城南之文屏山、五台山多丁香,为旧之所遗也。
州志载有山泉五眼,今已枯竭,惟有黄土乱草,无可寻迹。倘使有泉溪汀泈,曲绕而下,断桥小径不胜古人图画诗意。山腰之北有今人所砌之“喇嘛泉”,
泉名略俗,泉水清冽,盈盈一池耳。图片想古之先贤,多流连西巌。静宁州十四进士就读州学,闲时悠游,无不饮于斯泉。煮茶品饮,斗杯间豪气冲天,不无快意乎。若名之曰“进士泉”,修以石阶曲栏,引流下溪。斯追慕先贤,犹可造士子之志也。
崖边多见青砖瓦当、残陶兽首,似为古寺遗物。崇祯间进士王瓆写《静宁州重修西岩寺募缘疏》,记寺之盛衰消歇,其感念佛缘,得隋唐旧碑半碣。然惜乎残碑早已无踪,瓆所书勒之募缘疏碑也亦无迹。明末崇祯间,李闯兵乱,张献忠数次攻戮州城。揣张屠之残暴狂虐,生民荼毒何其之深。同治回乱及民国匪患,灾祸接踵而至,以致夷为瓦砾,芜草凄凄。
另传兵罹之祸,基督将军冯玉祥亦与其中,时其部曲驻兵静宁,毁古旧建筑以作烧柴之用,粗暴至极。然此为民间传说,未为考证。后又有狂飙激进,民众烈烈,拔卉焚植,旧迹荡然无存。州志有载,西岩寺罹难破败,唯山门处明代游士所题“瀛洲”二巨字甚为刺目,于残垣断壁、烟薰火燎间屹然不倒。
王瓆墓在西岩山簸箕地,不可寻。旧传古寺有藏经洞,顺治间进士慕天颜读大藏经于斯,慕公行状有载。今灰飞烟灭,洞亦无存。
西岩旧有静宁州八景之西岩积雪。西山高寒,风烈雪紧;已而绿蚁红泥,二三之士,把酒临风,举觞一醉,自有一番豪壮气概。凡文士宦游者,莫不吟咏于斯。溪山清远,美景在兹,仙洞楼阁,泉鱼亭塘,奂然若画。
然世事沧桑,景物残败,蒿草埋汰,早不复昔之盛况。抚木慨歌,山谷轰鸣,飞鸟为之徘徊,悠悠而下泪。古寺冷清破败,唯松风与在。
是日风清日丽,乙未三月七日。
李安乐,字爃燊,号翠屏子,斋号脉望阁,八零生人,世居陇上静宁。好读书不得要领,兴趣广泛,主要涉及艺术本体及艺术研究批评等,有多篇文字发表及获奖。
⊙更多文字,敬请关注作者即将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像与观看》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