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连朝 三省书斋

过大年
邓连朝
临西是个古老的地域,汉代曾设置清渊县;地处黄河、永济渠古道,富有灿烂文化;也是儒文化之邦,据圣人孔子的曲阜200余公里。临西的风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无比璀璨。这里仅从过大年入手,揭开临西年文化的神秘面纱,分享给大家。
从腊月初八到次年的二月初二都是“过大年”。“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等等。二十日以后,以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物,是为“祭灶”准备的。腊月二十二以后: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腊月二十五,有接玉皇、赶乱岁等。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腊月二十七,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腊月二十八,开始准备主食过年。腊月二十九,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除夕,贴春联、守岁、放爆竹等。初一,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初六,送穷,启市。正月十五,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正月十九,燕九节。二月二习俗,二月二称为龙头节,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老的习俗经过世代传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生活片段。首先是赶年集。过了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乡亲们就开始张罗着赶年集,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人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带着农副产品到固定的粮食市等场所交易,也有的牵着牲口赶着羊到牲口市谈买卖,更多的则是到集上买年货,甚至什么也不买,只是闲玩。被磨肩接憧的人们挤在集市上,听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看着琳琅满目的年货,什么锡纸、元宝、天地灶皇、蜡烛、香,供奉祖先的家谱柱子,看着这些人们一下子进入了供奉神灵的虔诚境界。而胖娃娃抱金鱼之类的年画、老虎鞋,泥人、泥哨,变戏法的,玩式样景(简单的投影)的、说书的、唱戏的使人心旷神怡。大人们主要是到肉市里割几斤肉,在农村以能不能买几斤肉包饺子作为过起过不起年的标志。因此大家平时节衣缩食,过年的时候说什么也要买几斤肉,否则会被人看不起。肉市里,街两旁都是猪牛羊肉摊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好肥猪肉还是非常吸引人的。人们不像现在拣瘦的买,而是专买肥肉。今天宝贝得不得了的牛羊肉,那时候并不畅销。年集上更令人垂诞三尺的则是粘糕,黍子面和红枣蒸的粘糕,又甜又黏,人们买上那么一块,趁热吃,用竹篾子挑着,大口地啃着,嘴角留下和着红枣和黍子面的汁水,香香的甜甜的黏黏的,流在手指上,五指就几乎张不开。听着鞭炮声,听着吆喝声,吃着年糕,身上背着装有几斤猪肉的口袋,憧憬着美好未来,成了那时代的独特风景。
喝年酒、守岁和拜年。年三十晚上,人们带着一瓶子酒或者猪下水这类的下酒菜,带着孩子到家族长那儿聚会。家族长摆一桌酒席,长辈的做到桌子上,小辈的或者孩子坐在凳子上,更多的或蹲或站在屋地上甚至院子里。喝酒基本上只是一个摆设,主要的续续家谱说说门支远近,还有的给晚辈小男孩起大名或者给族人之间化解纠纷充当和事佬。家族的事务料理完了,开始张罗着磕辞年头,先是跪拜祖宗,接着跪拜长辈。磕完辞年头,人人开始各回各家守岁。在列祖列宗的供桌上恭恭敬敬倒上四杯酒,嘴里念念有词。据说先人们有爱喝酒的,竟然是晚辈倒一杯他们就喝一杯。晚辈后生与逝去的先人保持着默契,一杯接一杯的倒,直到先人喝足为止。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就要逐家逐户拜年了,那时代磕头拜年非常隆重,而且是大年初一磕遍街。成群结伙,浩浩荡荡,大呼小叫,把过年的喜庆吉祥气氛烘托到极致。按照当时的约定俗成,大年初一五更天,只要辈份小的人主动给长辈的磕头了,再大的怨气也必须烟消云散。反过来辞年头不说了,大年初一五更里晚辈的没给长辈的磕头,长辈的就可以此为由,兴师问罪。到头来,还得央求族长出面调解。大年初二开始还要出村拜年,亲姑娘姨都要走访拜个遍,否则别人不好意思说什么,亲娘舅定会找上门来说道说道。有的还在集上公众场合向你发难,先是责问你为什么拜年时打坏他的东西,等你分辨说根本没去拜年时更是找到了理由连打带骂,让你丢人丢到家。
在临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古就有着尚武的传统。一道农闲,尤其是过年时,各村的武把子都开始了开场授业、培养后生的行当。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拐子流星、七节鞭各种传统兵器有了用武之地,至于各种拳法更是传授不已。各村之间,乃至府州县不断比赛。相传北胡庄的井大力挑战康宋庄的康师父被打败,从而拜康师父为师。后来,井大力跟着康师傅每年都到临清州里比武。每次井大力都用井绳拴着一个石磙砣子当做流星,在临清大街上边走边舞。康师傅用刀护着他的下盘,以防不测。看到康师傅、井大力师徒二人的这样闪亮登场,这样拉风的阵势,临清州所有的练武之人,没人敢比。他们师徒二人,成为了在临清不可战胜的神话!受武术的影响,那时候过年时玩狮子、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划旱船等乡艺也发展的红红火火,以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临西县政府每年正月十六都要组织一次大型的乡艺表演,观看的人山人海,大街小巷水泄不通,盛极一时。
临西人古朴、厚道、勤劳、聪慧,在历史上诞生了好多名人官仕,这方人自兴科举考试至清末,有文科进士31人,历代文人墨客著述颇丰。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临西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在春联中可见一斑,一到年底,乡亲们拿着红纸,到乡村文人或者找私塾先生写春联就成了一道独特的乡村过年风景。那时候的人们识字的少,写春联的人写完还要交代上下联,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当然也有的文人利用春联跟人开玩笑的,各种闹剧不一而足。“快去看吧,陆校长又在集上当场献艺了”抗战前夕,下堡寺大集上人们奔走相告,争相观看。被里三层外层包围着的一个中年男子,正拿着毛笔在订在墙上的纸上挥毫泼墨。但见他笔走龙蛇,身心与毛笔合而为一,达到了如痴如呆、忘我的境界。陆校长名叫陆汇川。吕寨陆村人氏。从小聪明好学,山东济南大学已业。之所以不是毕业而是已业,是因为家庭条家差,供不起了。济南大学的老师让他留校任教,因为有着一颗火热的热爱家乡投身抗日洪流的心,而毅然决然回到时为临清的家乡。在文盲占主体的当时,济南大学已业的他可谓大知识分子了。因此被当时的国民党有关部门任命为下堡寺五高校长。在穷乡僻壤的下堡寺一代,陆校长名气很大,威望很高。周围村民写对联,红白喜事以能请到陆校长为荣。
蒸黏灯、放起火,过元宵。那时候,家家户户用黍子面蒸几个黏灯,在元宵节当晚,放在醒目处点燃照明,第二天熥饭锅里,仔细观察着每盏灯的哈汽水,预测着收成怎么样。那种神秘,那种虔诚,令人永志不忘。与此同时还有放起火和烤百病。此起彼伏、龙飞凤舞的起火,使人欢快不已。98、99,我们数着起火的数量,分享着元宵节的快乐。带着期盼、祝福,第二天从睡梦中醒来,趁着没出太阳,在各个十字路口烤百病,一边念念有词的喊着“烤脚脚不疼,烤手手不疼”一边围着火堆烤火,久违了,那种感觉!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村过大年的那种热闹,那种喜庆吉祥,那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是城里人难以理解和认知的。
赶年集、喝年酒、守岁和拜年、练武术、各种乡艺活动、写春联、蒸黏灯、放起火,过元宵等等临西过大年符号,做为记忆和财富,珍藏在心底深处,蕴藏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大放异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展示着临西版的“清明上河图”

作者简介
邓连朝,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邢台市读书达人,邢台市邓连朝创新工作室创始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师。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自信教育和家庭教育。临西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小说《队长》荣获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8月13日以来《父亲您走好》等五篇文章发表在《牛城晚报》。在《邢台教研》《邢台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拉萨教育》《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