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长春,常用笔名荆枫,蒙古族,辽宁蒙古贞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 作品散见于《航空画报》《中岳诗刊》《中国风》《新蕾》《阜新日报》等报刊物。著有诗集《荆枫》《思恋原野》《经年的诱惑》等三部。 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社子午诗社 会员,辽宁散文学会阜新分会副会长,阜蒙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朗诵艺术学会会长。
《春·青花瓷》品读
作者:荆枫
诗,是意象的产物和载体。
意象入诗,本质上就是诗人按照自己审美的理想所创造的虚幻的某种事物。是诗人对所熟悉的生活中、生存过程中事物的重组而建立起来的事物,仿佛真实的存在,仿佛身临其境。
《春·青花瓷》把一种独立存在的传统民族艺术的精品“青花瓷”,与时光流转的季节“春”并立一起,形成诗人心灵可以亲临感触的事物,一种生动的灵性的“实体”,并让这“实体”实实在在的走进读者的心中或者思绪之中。这是诗人诗意境界、诗意思维的内在积淀的呈现。
“目睹你时,如这新春
娉婷在那
如此的美艳,尊贵”
这位“你”,就这样以美艳、尊贵着实的“聘婷”在我们的面前。
正如诗论者的认为:“意境就是准宗教主体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家园,就是主体为自由心灵而创设的独特(即审美的)而又广阔的精神性空间。”
诗人箫雅正如她名字的组成,箫和雅,一个确实大众所熟悉的乐器和一个依然熟悉的关于玲珑而富有柔美之意的形容词的组合,自然给我们呈现一个温婉略带忧伤并蕴含柔美内涵的形象。此首《春·青花瓷》真的以她柔美的思维秉性的方式可尊为箫雅的代表作之列了。
《春·青花瓷》呈现这一鲜美的形象之后,便舒缓的讲述她的由来,或艰辛或别具一格的历程,那是“淬火与涅槃”的修炼,是“秋收冬藏”的经历,是“皑皑白雪的洗礼”,然而她悠然的姿态竟是“青花移步,款款而来”。

诗人的激动、感触的幸运是遇见。遇见的感激自然也非同凡响,是“半生日出日落的寻觅”,是“生命梦醒的黎明升起”,是“大地苏醒轮回的气息”。是的,这一定是“千年的约定”,如是说,一定是“泥土煅烧成器的青瓷”,一定是“缠绵天宇的青色雕琢”,作为读者,我确信不疑。
不易,真的难能可贵。所以,我也与诗人一起祈求“慢下来,再慢下来”,人生真的应该享受这样的遇见,慢慢的享受这样的唯美时光。
如果说舒婷的《人间四月天》是凝练挚爱的沁心的泉溪;那么,箫雅的《春·青花瓷》就是自酿挚情的抒怀的柔雕。
在品味、思考、享受、抒怀这首《春·青花瓷》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一曲柔美的箫吟,再一坛自酿的红酒,让其荡漾在那么谦逊色彩的青花瓷碗,与这春天的序曲,与我们至亲至爱的那人、那山、那水,去领悟深深的宛如青瓷油彩一样的时光,如梦深醉呢!
“以后,以后的以后
你用每一轮的月圆月缺
用一颗萌芽孕育的春梦
镌刻我们相依为命的光阴
在遁古杯盏
在温柔的风里
斟满云水,斟满诗和远方
同醉,一饮而尽”
主播近照
主播:箫雅,教育工作者,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阜新市、阜新县作家协会会员,朗诵学会副秘书长。多家平台的特约主播,201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于《当代新诗实力诗人》《中国风》《辽宁作家》《中国当代散文实力作家》《阜新文艺》《蒙古贞日报》《辽西风》《飘在希日塔那河上的歌声》《蒙古贞》等报刊杂志。曾获得多项蒙古贞文学征文及朗诵等奖项。
声明:插图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音乐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当代作家文学”。联系主编:13887114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