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华秋实又一年。一年一度的春节如期而至。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开始为年而忙乎,杀猪宰羊,打扫除,磨豆腐,淌年糕,蒸包子,炸炒米,腌咸鱼腊肉……
春节是传统的节日。春节是农历新年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凝聚着中华文明丰润的传统文化精神。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说的就是旧时春节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笔下描绘春节的场景充满了热闹欢乐,万象更新。《说文解字》释“年”是五谷皆熟为年,可见年为丰收时节,本意为收获喜悦。庆祝春节,人们也有丰富多样形式。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迎财神,接元宝等等。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元会诗》,唐朝诗人孟浩然的《田家之日》等诗篇中,描绘过年的情景皆为欢乐祥和,无忧无虑。百节年为首,农耕时代尽管有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但人们还是特别注重春节,蕴含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春节是情感释放的驿站。年象一根看不见的线连着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已成为时人情感的纽带、精神的源泉,心灵的寄托,文化回归,理想憧憬的“桃花园”。君不见,回乡过节的人潮无论在什么地方,怎样的情况下都义无反顾地跨越千山万水,千江百里地赶回老家团聚团圆。即使是疫情流行也挡不住人们回家的步伐。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唱出了多少迟暮老人企盼亲人团聚的肺腑之声,呼唤着人们对传统伦理文化的复苏和回归。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吃过汤圆水饺后,首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一个村庄或一个生产队几乎每家都到,一声声祝福换来些许瓜籽、花生、糖果、年糕之类食品,偶尔还能有几文压岁钱,一脸得意,满心欢喜,在那物质贫乏年代,真是天堂日子,幸福时光。吃饱喝足的红男绿女往往会走街串巷追寻飘香的年味。玩游戏,猜灯谜,看花灯,观演出,花船,高跷,跑驴,歪歪精什么的无拘无束,乐以忘忧。地摊上的玩具,摸奖、套圈、打彩、年画、小人书以及糖葫芦等各类小吃吸引着小孩子们好奇、扎堆花钱。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一起,一杯清茶,几杯老酒,勾兑生活,酿造明天。家人们在一起谈得失,聊国事,拉家常,话未来,有说不完的悲离合,道不尽的沧海桑田。有爱不觉人间冷,有梦不觉天涯远。浓郁的乡情,温馨的亲情都飘浮在年味中。放不下的牵挂,斩不断的思念都在那一刻被悄悄地化解消弥。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春节也随之出现新变化。民富国强的今天,春节往往是回家与想家交融,守候与淡忘并存,居家与远游互现。过去人们都是自己动手写春联,如今大多数人家则是购买印刷的对联。过去给长辈拜年一躬到地,真诚委婉,如今给长辈拜年是直奔主题“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过去是走村串户登门拜年,如今只要动动手指,发个微信、电话、视频即可搞定。看春晚已定格为春节时尚。志趣高雅的人会寻觅合适的处所静读书籍,自我充电补钙,正常年景也有人会拖家带眷、携儿带女,到旅游景区、度假圣地,甚至到国外去过春节,其乐融融。然而无论怎么变化,春节仍然是美丽与梦想的约会,灵感与向往的拥抱,快乐与友谊的握手,现实与未来的期盼!
春节是生命的里程碑。我们在岁月年轮中成长,同时也在时光的流逝中远行。现在流行一句话:“有钱天天过年”但愿人世间天天如年。
哦,过年真好!

【作者简介】李乃祥,江苏淮安人,乡镇退休干部,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曾出版过《迟开的玫瑰》《岁月留痕》《往事悠悠》散文集。

【主播简介】谢娜,网名望穿秋水,幼教工作者 ,爱好毛笔字和诵读,【运河桨声】文学公众平台特约朗诵嘉宾,希望用声音让美妙的文字插翅翱翔,温暖你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