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崖柏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此时只有占一弟随身左右,其它各弟散落在山东,河南各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既而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人们看见大雁掠过时便会想起寄予,那寄予传向南方,也深情地传递四方,在朔风中捎去谨书记怀的尺素。那只边秋的大雁,在悄冷的月光之下,双眸含露,清盈灵转,在今夜一程遥翅,梦牵回到了那个叫做“巴彦”的地方。
巴彦县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县,是哈尔滨市的近郊县,旧名 满语“巴彦苏苏”,意为“富饶之乡”。巴彦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南,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中游北岸,距哈尔滨市区87公里。巴彦县还有民间艺术之乡、红色革命圣地、中国诗词之乡、全国水产鱼跃的出口基地县、全世界非转基因大豆基地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法制先进县等称号。
《月是故乡明》是1998年8月,由中共巴彦县委宣传部、巴彦县教育委员会、巴彦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出版的内部发行读物,32开本,21万字。收录了89位作者的95篇作品。目录是按姓氏笔画排序,可见策划者的良苦用心。这些作者,他们都是从巴彦黑土地上走出去的骄子,他们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倾诉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释怀了对家乡的眷恋。
《月是故乡明》书中讲到巴彦建政初期老领导们的名列当中,就有一部分是姥爷那一代人精心培养出的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巴彦县组织史资料》一书中,在《黑龙江省巴彦县政、军、统、群系统组织史资料》一书中,都赫然地醒目着姥爷——李文玉的名字,还有多年以来自强不息,材雄德茂的履历。
在那个年代,姥爷只念了两年的书,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青年,经过多年的艰苦勤奋坚持不懈的努力,当上了巴彦县第一届农业县长。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一生无私奉献。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鞠躬尽瘁,疾恶如仇,勤政为民,造福一方。后来许多历任的县长,县委书记,每每提到姥爷名字的时候都肃然起敬,敬仰之情言之有颂,容之悦出。母亲在数年之后,通过县里的一位老领导口中得知,有一次在县里的报告会上,那位老领导在台下听着姥爷讲着报告,会后老领导发自内心地说:“谁说李县长是个大老粗,这报告讲话讲得成语连篇,这得需要看多少的书啊!”
历史的发展是多原故的,也因此构成了许多错综复杂的事件,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只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事事如何变迁,现实如何沧桑多变,那轮遥月依然会默守在夜空中,为人间倾下几许温情。
夜闻归雁生乡思,云中谁寄锦书来。在巴彦西郊公园的池塘中央,碧绿的池水环抱着一座红亭,冬天的时候池塘的水结成冰面,红亭披着白皑,迎傲在冰面上。
每年春节前我都会从千里之外的辽宁,回到巴彦老家祭拜姥爷姥姥,父亲母亲。思绪把我带到巴彦县龙泉镇杜家岗的青山上,那里依山傍水,景色秀美。那些当年叱咤风云,建功卓著的祖辈们长寂于此,青山埋忠骨,绿水慰贤英。家乡的舅父们,每年都怀着缅怀和敬畏的心情来扫墓祭拜,青山无语,绿水无声。或许姐夫大姐和我与姥爷姥姥之间,那夜晚路口的燃火,烘烤出最近的言对和思慕。
几天以后,当去往哈市的车辆行驶出巴彦县西门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转过头看一看冰雪中的红亭,它惊鸿地伫立在天地间,仿佛永远都在告诉你那白山黑水里红色的故事。哪些故事里面的人们与那个年代都去了哪里?走了多远?许多年我都在问自已,千里之外的辽沈与巴彦西郊的红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