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 梅
文/贺淑幸
不经意间看到隔壁大嫂门前的几株腊梅开了,圆圆点点的花蕾缀挂在弯弯曲曲的枝杆上,远远望去一片炫目的金黄,沁人心脾的清香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观赏!
百科资料云:腊梅,属于落叶灌木,常丛生,有浓芳香。其花在霜雪寒天傲然开放,花黄似蜡,浓香扑鼻,是冬季观赏主要花木。蜡梅花经加工是名贵药材,有解毒生津之效。
大嫂说,今年这几株蜡梅开得晚,按说往年都在腊月上旬开花,也许是前几天气温下降的原因吧,今年竟然延迟了十多天。大嫂还告诉我,今年蜡梅没有去年开得好,问其缘由,方知寒冬腊月鸟雀们没处觅食,疯狂啄食花蕾,把好端端的蜡梅给遭践了,低头看看树下一片片鸟屎和干花蕾,心想鸟们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这也许是人与自然和谐中的杂音吧!
中国古诗词中以梅为题的诗词杰作很多,情感走向也极具多元化。有借梅叹国恨,有以梅喻人格,有用梅寄闲情,有借梅诉乡愁,还有以梅喻身世、拟性格的,不胜枚举。
我酷爱梅的俏雅幽韵和横斜错落的虬枝,以及娇艳含羞的蓓蕾,清丽芳香的花蕊,冷艳傲雪的姿容,冰肌玉骨的轩昂。还有疏影逸香的意境,寂寞清冷的风骨,更喜欢她卓尔不群的气质和凌寒怒放的坚守与执着。
打小我就对梅花情有独钟,印象中美术老师教的第一幅画是干枝梅,在黑板上寥寥数笔就点缀了一幅绝妙的水墨丹青。随后老师给我们讲腊梅那傲骨铮铮、凌寒怒放的抗争精神,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高尚品质,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参加工作后我曾买了一个茶叶桶,上面印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梅图案,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还悉心珍藏着。一次外出旅游时在洛阳龙门景区逗留,一眼就相中钧瓷花纹的梅花盆景,令我爱不释手。成家后墙上挂得第一幅画是盛开的红梅图。那疏影扶风的琼枝、暗香浮动的瓣蕊一直开在我的心底。
想想那一剪寒梅从三千年前的诗经中走来,穿过秦时明月,跨越古道长亭,携着唐风宋雨,久久贮留我的心田。宋代诗人陆游爱梅至深,书写了“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豪情,在他仕途失意时仍赞誉梅花清幽绝俗、坚贞自守的傲骨,发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长叹。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爱梅如痴如醉,写下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千古绝句,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人都会吟诵。
有人说梅是雪最知心的红颜。雪与梅在古今诗人笔下结成了不解之缘。宋人王安石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名句,于是“踏雪寻梅”成了人们寒冬盼雪的乐趣,梅伴雪生,方显梅的坚强与高洁,雪为梅衬,又映衬出梅的美丽与多情,使之情趣盎然。
漫步走近丝丝缕缕的花蕊,闻着淡淡郁郁的清香,看那在寒风中屹立向上的枝条,撑出了一树怒放的金黄,刹那间我仿佛听到了梅的盈盈花语,让人顿生敬意!她是报春使者,不惧严寒冰霜年年蕴芳吐蕊,在“岁寒三友”中堪称冷艳君子,她的精神永远激励人们的斗志,坚定人们奋力进取的信心。
我很尊崇“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皆因她是激励人们挑战极限经受磨砺的箴言,一如腊梅高雅孤傲的品质,永远值得赞颂和敬仰!
作者简介:贺淑幸,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鄈城漫笔》、《怀川夜语》微信公众号主编。闲暇之余,喜欢徜徉在文字里寻一份静谧,用文字养育心灵、聊以自娱。有二百余篇散文、游记、诗歌类作品发表于《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焦作日报》《焦作晚报》《学习强国》《河南省散文学会》《中华作家联盟》《国际联合报社》《策兰文化传媒网》《孔孟文豪网》《经纬文化》等报刊网络。散文“父爱深深”获“全国十大最美孝亲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