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风雪麻油
戴永久
1963年春节前的一天,父亲受命到苏陈粮管所挑运50斤节日专用麻油。
蛙家庄粮库到苏陈庄有二三十里的路程,空手人单程步行每小时走五六里的样子,这样一来一去全程有五六十里路,非得起早带晚赶路不可。
天麻麻亮,父亲脚踩霜冻出发,谁知太阳出来以后,天气突变,一时间北风呼啸,黑云翻滚。赶到苏陈已是下午时分,一阵紧似一阵的东北风夹着雪珠,如刺似锥害得人的脸和手上隐隐发痛。
苏陈粮站负责卖油的老职工见到父亲就说:“老戴,你怎么选这么个鬼天气来挑麻油,如果下起雨雪来,可有罪你受的了。”说着急忙帮父亲灌好麻油,招呼说:“也不留你坐下来吃饭休息了,你就赶快上路,边吃干粮边往回赶吧!”父亲见状,不敢迟疑,挑起担子就往回赶。
果然不出所料,出了苏陈庄后,雨雪逐渐加大,冰冻的风雪吹打在脸上,让人有眼难睁。那时的道路大多是土路,小推车留下的车辙里积满了泥浆,行人踩踏,泥水四溅,路面非常滑,走起来相当艰难。
顺着通扬公路上行走,父亲不由一喜,认为路况肯定不错,可以趁亮抓紧赶路。哪知上路之后却大失所望,原来修石子路所用的山土受雪水浸泡,形成的泥浆被车辆碾压,又粘又滑,让人防不胜防。偶尔有车辆会档,行人避让到排水沟的边沿上,险象环生,寸步难行。
父亲肩上挑着麻油,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全公社上百号定量人口过节的上品全在肩上,千万不能有丝毫闪失。这几十里风雪泥泞之路,走快不得,走慢不能,更不可能在半路上停在私人家里歇宿。
“十月中,梳头吃饭的工。”何况春节前白天特短,加之阴雨,天黑得更早。到姜堰东头时,天已全黑。父亲忍着饥饿,冒风雪,挑着麻油,如“踩高跷”一般高一脚低一脚,晚上九点多钟赶到粮库交差。
曹正寒主任看到我父亲浑身浸湿,连连责备道:“宝同啊,你这人怎这么‘迂’的,风雪这么大,天这么黑,路又这么滑,你不会明天早上挑回来,何必顶这个‘真’,发这个‘呆’!”
父亲哆嗦着说:“谢谢主任信任体谅,请你快把油称一下,我好回家换衣服。”
曹主任连连挥手说:“不用称了,不用称了,你赶快回去换衣服休息吧!”
父亲回到家,脱去湿透的衣服,倒到床上就呼呼入睡,作为午饭的干粮还放在衣服的袋中,原封未动。
第二天早上,曹主任让人送来一袋拷火的花生壳儿和打更用的棉大衣,并安排父亲休息了一天。
后来,当父亲跟我们谈及此事,我们也觉得如按曹主任的话,那晚顺路在家住宿躲避风雪,来日亮头亮眼,太太平平地将麻油送达粮库交差,有何不好?何必冒雨雪多跑三五里冤枉路,多受这个半把小时的活罪。
父亲听后,淡然一笑道:“你父亲不痴不傻,怎会无緣无故地自找罪受。你们可晓得,那时物资极端的匮乏,不用说是几十斤稀有的麻油,哪怕就是几十斤粮食放在自己家中,倘若有个什么闪失,谁承担得起这个责任?那样我浑身长嘴也说不明,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我个人的事小,你们兄弟姐妹们可背不起这个骂名啊!”
父亲心声的表露言简意赅,为了家人的名声,为了子女的未来,自己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罪也觉得应该,也心甘情愿。
查阅词典,严,指父亲。呵,中华文明传统精神,千秋永照。父亲的爱,不只是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严格、严肃,更多的是对自身要求严谨、严厉,甚至严酷。这.流淌在亿万民众血液内的中华文明之“爱”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光大。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