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这套《曾国藩家书》分上、中、下三册,由中华书局2017年4月第一次出版,全文约120万字,由曾攻读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的檀作文教授译注。
据说,1838年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进韩林,从1840年2月9日,时年曾国藩30岁,开始写给父亲母亲的第一封信,到1871年11月17日(亦即1872年3月12日辞世的4个月前)写给澄候二弟的最后一封信,共跨时32年,分十卷,收录783封信。
早期,一般一个月左右一封,主要是写给父母、叔伯、兄弟及子侄等,多以汇报京城的生活安顿、办学作学、官爵进步等,也包括湖南同乡考取功名及交往等,还包括京城皇宫里的要人要事及人事动向等,时常以惦念问候族亲状况及在当地的威望名声等,常常嘱咐在乡的兄弟子侄读书为人做事至要。
开始平定太平天国后,书信多了起来,有时一天一封,甚至军务紧急时一天多封,主要是与温、澄、候弟交流探讨军事相关,多体现办团练的困难,更多展现出曾国藩的军事智慧和谋略。即便此时,军备紧急,亦不乏教育兄弟子侄读书为要,当然他自己也极少间断过。
后期,书信的频度不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当然也有一部分未收录。比如:1867年6月6日写给的家书,至1870年12月21日之间的家书就未收录。但是,不管如何,这一时期清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政治涣散难聚,皇权已无力回天,曾国藩似已看透,还是做了自己不愿做,做了又后悔的,甚至遭受唾骂的丧权辱国的事情,自己逐渐进入暮年,疾病缠身,身体已衰。尤其是末了,其言也善,总是反思和自责一生的谦疚和悔意,当然也还是不望教育兄弟子侄读书、做人、立行,以兴家运为要。
从中,足见曾国藩一生以追求立人、立言、立行为已任,始终以读书和做人为至要,以兴家运和留名留声为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并终此一生,留下“半个完人”的历史记载,基本实现了他的人生夙愿。
且看下集:国藩本不天才,也绝非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