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姓埋名三十载,传奇人生放光彩
——记我的岳父欧阳宗棨
文/韩占友
一、父爱品行记心间,投身革命莫为难
我的岳父欧阳宗棨,1930年3月2日出生于天津法租界,祖籍是福州三坊七巷《衣锦坊欧阳氏民居》①,其父亲是留法学生、土木建筑工程师②。从小受父亲影响,酷爱学习,家庭生活富足,每天骑着自行车上学,天津工商附中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1947年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地下党工作,经常变换地点开会,有时为了更安全起见,到资本家的女儿家开会,这里环境相对安全。后来新疆的五叔看望我的岳父,他说:那个资本家是王光美的哥哥王光英,他是民主人士,他的女儿是地下党。在南开大学班里的同学中有共产党, 也有军统、中统特务。有一天一名同学来告诉我岳父,说他被暴露了。他就赶紧离开天津,走了很久才到河北沧州,从此更改姓名为王金城。他参加了聂荣臻领导的华北军区部队,分配到敌工部。因为他从小在天津长大、熟悉那里的情况,攻打天津的时候他带队。1949年1月平津战役中,华北部队与东北野战军,在参谋长刘亚楼指挥下,仅用29小时拿下天津。岳父的父亲道出秘密:是他的手下这帮技术员(天津的地下党)来偷东西(天津城防图),他没有吱声也没管。然后地下党把天津城防图交给东北野战军。他说:“我是科学家,不参加任何党派,但我的心还是向着共产党的。”天津解放以后,华北部队舍不得放手有文化的人才,岳父本人继续留在华北部队,其父亲就回到了福州老家。

二、国家需要我服从,对党忠诚立新功
在石家庄工程兵学校任教官,主要任务是培养工程兵学员,在那干了几个月。就被调去洛阳工程大队,我岳父任教育干事,负责管理教师及工兵团学生。后又与洛阳工程大队的教官一起调去山西太原那边部队,抽调当地的工兵连人员,在那里成立一个团。有的教师被分配去了长沙工程兵学校,我的岳父仍然留在这个团搞工程施工,专门负责工程资料与技术质量管理。具体监督混凝土工程质量,通过那段时间的工作,掌握混凝土施工的技术。抗美援朝时候,美国不是要扔原子弹吗?北京搞国防工程,他们这个团就调到了北京,和其他部队在一起干。每个连配一名工程团的技术人员。修筑的工程就是北京现在的地铁,施工的时间是整个抗美援朝。包括1952年,到1953年工程基本就差不多了,这留下的一部分,就准备搞国防工事,就是北京新华门附近。华北地区留一个人,在合肥搞国防工事,我岳父随两个营去了山东威海。每个营搞一个试点工程,搞一年别的地方照着做。我岳父在二营搞的试点工程,就是搞一个地下的连着坑道就住到里边。修完以后,那个26军部队的军官让他参观一下,他说“这样的,就是这样的,这个地下通道 ,就是工程的贡献”。那天他们都从心里乐开了花,他们这边的工程是最像样的。我岳父在烟台施工干了一整年,他的主要任务是每天检查工程质量。第二年把他调出来,让两个技术员和一个副团长三人组成一个训练班,推广这个国防工程,于是去了南京工程学院。这时全国搞肃反运动。因为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这个原因,所以把他和团长两个人留在工程学院,工程学院也必须开这门课。他们算正式留在南京工程学院的建筑组。这里有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钢筋混凝土。他没学过工程,就是自个儿看着跟着干。就在那年暑假办了一个班30人,他任班长,有时跟着参谋到处转转,学习了一个多月时间很快结束。之后去了河南洛阳,到湖南长沙招了一批学员。然后休假回福州老家,没几天收到洛阳学校的电报让返回军校,参加洛阳组织的讨论:问右派是不是敌我矛盾?他心想对于人民内部矛盾,他问是不是敌我矛盾,但是那是你们这里。他说:“中央组织,能按敌我矛盾定吗?我们是知识分子,不是你们想要的工农干部当家。”批斗会后,就把我岳父给打到北大荒来了。

三、苦乐相伴犁耕荒,爱临幸福情更长
1958年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官兵挺进北大荒,犁耕荒地种粮食。我岳父是那时分配到北大荒密山857兵团(现在改叫农场)。那时条件艰苦,工作热情高,看到我们的劳动成果,心里也是非常快乐。有这样的口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1959年齐鲁大地六万支边青年来到北大荒。我的岳母徐氏,山东龙口黄县的支边青年,经人介绍与我岳父结婚。六十年代初期,王震将军同黑龙江省委领导研究、汇报中央人民政府同意,干部调出充实到黑龙江省地方。我岳父就是那时来到松花江地区方正县林业局工作。

四、冤案纠正复真名,基层耕耘事有成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岳父受迫害打击,从方正县林业局下放到天门乡劳动改造。期间造反派去福州、天津等地调查他的所谓“罪行”,都因各地没有事实而放弃。我岳父运用自己的知识,在天门乡建设苗圃。培育林业树苗、果树,带领全乡发展多种经营发家致富,初具规模,在方正县引起很大的轰动,成为典型。全县、地区、省级林业现场会在天门乡召开,这里就是远近闻名林业苗圃育种先进单位,这是岳父在天门乡基层单位,辛勤耕耘、事业有成彩绘蓝图的缩影。

文革后期,突然有一天两个团级军官(解放军工程兵学校的领导)来访。也就是那时我的岳父恢复真名欧阳宗棨。事后得知他们是先到北大荒857密山农场,得知岳父已经调到方正县,通过方正县武装部查档案,找到天门乡我家的。军队的领导说:“恢复我岳父的军籍,到军校任教官,可以把全家接到部队,给子女安排工作。”岳父回答说:“不想给部队、国家添麻烦,表示不愿意回部队学校工作”。两位教官表示非常不理解,带着遗憾回部队学校向领导汇报说明情况。

我的岳父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调到方正县林业局科研所,任资源经营股股长,为方正县林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55岁时因身体原因退下来,任方正县政协委员常委,但是仍然十分关心、支持方正县的发展。欧阳家族是长寿的,爷爷寿命超过100岁。我岳父欧阳宗棨老人80多岁时能辅导孙女高中英语、数学课程,如今欧阳宗棨老人已经91周岁了,身体很硬朗。2019年10月1日获得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颁发建国70周年金制纪念章。

注解:
①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里,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欧阳瑸、欧阳玖两兄弟购置重修,《衣锦坊欧阳氏民居》,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父亲曾是留学法国的中国学生,毕业后成为是天津市有名的土木工程建筑师,高薪聘请并居住在法租界。参与设计、建造了天津图书馆 ,(七六年唐山里氏7.8级地震,距离108公里的天津受到重创,而天津图书馆纹丝没动。);母亲的家境是非常好的,每当天津缺少食品、蔬菜时,奶奶的家人,用船从很远的地方给运来,保证一年四季吃上可口的蔬菜、放心的食品供应。

作者简介:韩占友,又名:寒雪,1962年09月06日出去于黑龙江农垦(兵团)庆阳农场。小学、中学就读于庆阳农场子弟学校,从小就受到军垦官兵和城市下乡知青的军魂和文化的熏陶,在自己幼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从军报国,立志了解探险追寻红色之旅的愿望和目标。我虽然没有当过兵,但是援疆,援藏让我实现了从军的愿望,如同经历了军人的历程,铸就军人一样的品格,收藏不同时期的各类军队奖章百余枚。旅行、探险、红色之路是我的挚爱。为祖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长治久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在援疆期间,在兵团看到的,最震撼心灵的四句话:
攻不破的边防线,割不断的国土情,
吹不垮的军垦魂, 难不倒的兵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