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雪庚子诗稿火热征集中。。。
庚子专辑今起向全球隆重征稿,也欢迎诗友荐稿。各位可发 诗词联曲每辑10-15首
赋、文言文每辑1篇 新诗(视篇幅而定) 诗论作品每辑1篇 诗评作品每辑2-3首 并请附个人简介1份,照片1-2张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鸿雪诗词做的是公益,只是平台创办人有一颗热爱诗词的心及乐于奉献的精神,还有那些背后默默做事的收稿员,编辑,推广员,你如果有一点感动他们的辛苦,请转发,或在文章后面留言或打赏!你总得做其中一样,给他们一点动力,一点支持!相信鸿雪的诗友同这个平台一样,都是既有才又有品。
鸿雪诗词

蔡世平,男,1955年8月出生,湖南省湘阴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国务院参事室华鼎国学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湖南理工学院中国当代诗词研究所所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华诗词》编委,鸿雪诗词总顾问。系当代著名词人,其作品被评论家称为“旧体词在当代复活的标本”。主要作品集有:词集《南园词》《南园词二百首》《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楹联集《南园楹联》、散文集《大漠兵谣》、书法集《词随心动——蔡世平自书南园诗词》、诗论集《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因《南园词》创作,引发“蔡世平文化现象”,评论、研究与赏析《南园词》的专著有《南园词评论》(李元洛、周笃文、王兆鹏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旧体词的当代突围——以蔡世平南园词为例》(王雅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南园风景——蔡词赏析》(何文俊著,线装书局2012)。

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三)
蔡世平
接 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一)
接 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 (二)
三、原因何在
探讨当下旧体诗词文学性缺失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诗人的身份变了。我们知道,封建时代的诗人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是经过科考出来的知识分子,且都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他们创作的诗词,大抵都能称为“作品”。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今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人民大众的写作。国家政治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诗词作者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是很少的人在写作,今天是很多的人在写作。过去是上层的士大夫写作,今天是民间的大众写作。一般说来,士大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精英阶层,他们家底厚实,家学渊源,书读得多,又经过层层筛选,做了官见多识广,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手头做着,“诗言志”的教导心里放着,所以写出来的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般都过得去。而那时发表、出书又极不容易,要一个字一个字抄出来,一刀一刀刻出来,自己把关严,社会把关也严。所以我们今天读古典的诗词都能读出那个“好”来。但是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后,社会一下子富裕起来了,旧体诗词逢春化雨,遍地开花。诗人普遍的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准备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在的诗人写了诗就发表、就出版,就短信发给朋友,网络送给千家。随意性写作,也是今天诗词的一个普遍现象,出现顺口溜之类的非诗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但是,我们更要看到今天诗词作者身份的解放,无疑是中华诗词发展史上一件具有特别意义,值得大书特书的好事。它是诗人思想的解放、思维的解放、写作题材和抒情对象的解放,是“诗”的大解放。这也是我认为可以继唐宋后产生又一个诗词高峰的理由。“民间”和“大众”是我们解读今天诗词现象的两个关键词。旧体诗词的今天在民间、在大众,旧体诗词的未来也在民间、在大众。民间是诗词的肥沃土壤,大众是诗词写作的主体。只要加强文学修养,进行必要的文学准备,民间的大众的诗词写作一定会带来中华诗词的真正繁荣。
再一个是太注重技术标准。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技术太行。技术不等于艺术,这是艺术创作的常识。今天的旧体诗词写作是技术强过了艺术,或者说是太注重技术标准,而削弱了艺术标准,因为有一个流行已久的观点叫做“旧体诗词难学”。难在哪里呢?难在平仄格律。不是说难么?我就迎难而上,攻坚破难。于是符合平仄格律的旧体诗词成批量生产出来了。这就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以为只要掌握了平仄格律,就写好了旧体诗词,就是文学作品。殊不知这些中规中矩、合辙押韵的“诗词”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诗词的,顶多只能算韵文文字,但又没有了韵文的严谨与法度。
文学的诗词,是“艺”和“术”的统一。艺由心生,术由手造。术是可以学来的,艺不一定学得来,更多的靠悟、靠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这个“养”讲的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是艺术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你可以把古人的技学得很到位,但是要进入古人创造的意气和境界却很难。真正的意气和境界得借天地造化出来,得靠心灵感应出来。照搬古人的境界和意气,不是境界低俗,就是了无生气。诗词写作最终考验的就是“艺”这一块。
(未完待续)

本刊特邀顾问: 刘 征 周笃文 李元洛 (添加中)
总顾问: 蔡世平
总编:徐吉鸿
本期编辑:灵 儿 小 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