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酒红杰 常国娃)今年,是胡二波在基层法庭工作的第二十五个年头,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他俨然已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老法官。

时间见证他成长,职业赋予他自信,廿五载基层法官生涯,他始终践行着一个基层法官的使命,真心办好每一个案件......

做“草根法官”,需要一颗“真心”
“我们工作的越深入,离老百姓心里就越近”
1995年,我从郑大毕业,便一头扎进了基层法庭。那时候,我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源源不断的疯狂汲取各种“养料”:钻研农村政策、研习总结每一个案件、熟悉了解每一位乡亲的家庭情况、学习庭审驾驭技巧、提升司法技能,不断得温故知新,我在孜孜不倦的求知中迅速成长。
刚入基层的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绝对理性的法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做出公正的裁决。
但实际操作不是脑子过走马灯那样简单,见得越多,就越有敬畏,在基层呆久了,我渐渐明白了,“法官的工作,要摆事实、讲道理,但要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前提在于信任。信任不是靠一件法袍、一个法槌赋予的,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经营出来的。”
从那以后,我就时常提醒自己:一名法官每年办理几百起案件,但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只经历这一起案件,自己作出的一纸判决,就是影响当事人一生的大事件。一定要慎之又慎,让每一个裁判都经得起法理、事理、情理的推敲,符合常识、常理、常情的基本判断。

△胡二波
基层法庭的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凡、琐碎,但是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要付出成倍的精力与奉献。
我始终相信一个道理:法官想要解决麻烦,就不能只盯着手上的案子。只会端坐在审判台上敲法槌的法官,是不会让当事人信服的。
于是,就跋山涉水、入村入户调查核实案件线索;对街坊邻居反映的情况,要牢记在心,作为参考;对不同乡镇村落的乡情民俗,都要一一记录,总结归纳。相应的,所要接受的是繁琐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和不厌其烦的释法明理......这是每个基层法官的必经之路。
但是,每当听到讨要劳务报酬的农民工说:“通过咱们法庭处理,老板拖欠我们的工资,已经一分不少的要回来了。”听到宅基地纠纷的老两口手持感谢信激动地说:“通过十余次协调后,邻居已经主动将占超他们路面的杂物,清除得一干二净。”这时候是我最开心、最满足的时候,也是我觉得最骄傲、最自豪的时候。
老百姓面对困境,求助于法院、求助于法官也是不得已之举,作为法官,有能力也有义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我的努力,让他们的生活恢复安宁,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扎根基层,需要一颗“匠心”
“择一事,终一生”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基层虽然多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但并不是远离法律,相反,是更接近法律。
因为乡亲们大多不懂法,就需要你把政策和法律吃透、钻透,付诸于司法实践,并且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给他们,这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
虽然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法官,但是我对于司法的最新动态却仍旧充满热情,每逢新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出台,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开始学习,并且督促庭里的年轻同事们一起学习。
我经常对同事们说:“对于我们法官而言,专业知识就是手中的粮,手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干我们这行就是要不断的学习才能站稳脚跟,才能行稳致远。”

△胡二波和蔡店法庭的同事们
时代万变,初心不变,二十五年的基层法庭生涯,不是终点,我还奔跑在司法为民的路上。
“择一事,终一生。”我愿意将所有的梦想都凝成公正的刻度,将朴素化作品格底色,做一名扎根基层的司法“工匠”。
【编辑 赵萌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