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工信局始终把保障和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贯彻“工业立市”战略,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竭尽全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1-12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12.06亿元,利税21.71亿元、利润13.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2.84%、11.13%。工业利润率、制造业利润率、及增幅三项指标均居济宁市前三位。完成工业投资22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10.6亿元,同比增长86.9%,增幅居济宁市第1位。累计为企业对上争取各类政策、资金3841.06万元,同比增长60.35%;对上争取荣誉国家级荣誉3家,省级荣誉27家,济宁市级荣誉30家。这些资金、荣誉和平台成为助力和引领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和金字招牌。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体工业人充分发挥复工达产排头兵作用,主动担当,超前攻坚,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工业经济实现了“一季度复工复产、二季度由负转正、三季度加快发展、全年发展目标不变”的既定目标。
“2021年,曲阜市工信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业立市’工作线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新型建材、食品加工两大特色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主线,强化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调配套,通过龙头企业引领、重大项目带动、数字化赋能、双招双引、合资合作,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我市制造业‘十四五’期间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曲阜市工信局党组书记翟德军说。
聚焦产业升级工程
培育壮大三大主导产业。集聚要素资源,全力培植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力促产业上规模、提档次、促升级,全年实现三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增幅15%以上。改造提升两大特色产业。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改扩能,实施智慧生产流程再造,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两大特色产业销售收入增幅12%以上。
聚焦强企方阵培育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展龙头企业“攀登”行动。以“11235”梯队企业培育工程为抓手,加强企业的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并购、联合等做大做强,快速膨胀规模。年内新增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4家、过 20亿元企业1家,过30亿元企业1家,晶导微电子完成上市,新增挂牌企业2家。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计划。支持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生产专业、技术专有,产品有特色、品牌有美誉”的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内新增国家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3家以上,省级“瞪羚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左右,认定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产品4个。
聚焦项目投产达效
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持续优化挂图作战指挥部机制、堵点卡点破解体制和调度考核奖惩机制,靠项目做大优势产业、做强实体经济、做优高质量发展。新上晶导微电子集成电路封装、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等一批技改项目、落地中建材优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智能家电产业园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东宏管业与天津水务集团、圣阳电源与山东国惠等一批合资合作项目,年内实施技改项目53个,力争列入省级重点技改导向项目4个,济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8个,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5%以上。
聚焦数字赋能行动
依托东宏管业、晶导微电子、天博汽配三个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引导企业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和无人工厂、无人车间,打造一批智能化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帮助中小企业从云上获取资源和应用服务。年内全市新增智能化生产线50条以上。年内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家、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家,新增上云企业40家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