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庄——
文化遗址震天下 幸福柳下忆伟人
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龙山路:新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正东乡闵孝二:大辛庄。四、九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张马乡闵孝二:辛庄。”
大辛庄,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北部,工业北路南侧,地理坐标,东经117°06′,北纬36°42′。其东,与张马屯、陈家张马、宿家张马村接壤;其西,与全福街道办事处小辛庄石河崖共水;其北,与华山街道办事处洪家园村隔小清河相望;其南,过胶济铁路,与历下区智远街道办事处姜家庄、邓家庄毗邻。截止2017年底,共1915户、5082人,村庄总面积三点三八平方公里,隶属王舍人街道办事处。
庄之东南殷商文化遗址,是山东境内著名古商代遗址,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4月13日、9月21日,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视察大辛庄,人们将毛泽东主席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的柳树,亲切称为“幸福柳”。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大辛庄,2000年9月,建起占地120亩的幸福柳广场,使之成为济南又一地标、另一张名片。
一
大辛庄,最能体现它古老的“物件”,当属殷商文化遗址。它位于村庄之东南缓坡之上,是商王朝中晚期东土的一个方国邑聚或族邑所在,山东省境内较为著名的古商代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历史上曾有多次发掘,每次均有震惊世人的重大发现。
村中老者回忆,村民有“拉土垫圈”的习惯。所谓拉土垫圈,就是家里养了猪,积攒下猪粪,再用土覆盖其上,俗称沤肥。上世纪三十年代,村民王书田拉土垫圈时,在村庄东南的“蝎子沟”取土时,无意掘出几件铜器,见它年代久远,满身绿锈,知是宝物,便委托在济南东门开酱菜园的亲戚代为出售,结果人们不识货,没有卖出。后来,这位亲戚又通过关系,找到曾作过民国总统徐世昌手下的一位官员,将其带到天津便不知下落。据说,这几件宝物卖给了文物收藏者,现在无从寻找。
但大辛庄殷商文化遗址的发现,能够得到大家公认的,是英籍汉学家林仰山(F·S·Drake)先生。
综合媒体报道,林仰山先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任教于齐鲁大学(今山东大学),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热爱,利用业余对胶济铁路济南至周村段古村落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发现过一批重要遗址,其中大辛庄殷商文化遗址即为他的发现,时间大约在1935年初。
次年冬天,林仰山先生带领学生前来实地调查,采集到了一些陶器、骨器标本、铜制箭头和残碎的铜觚上口,并以此撰写了调查报告,大胆提出大辛庄文化遗址与安阳小屯殷墟商代文化同处一个时间节点,分别于1939年、1940年刊发于报纸杂志,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从而使得这处商代遗址为考古界所知晓。
1952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首次对大辛庄殷商文化遗址进行科学、系统调查,发现了少量的甲骨,三年后进行科学勘察,明确了遗址的中心位置、重点区域,划分出十万余平方米的保护面积,同时出土了甲骨近百片,首次发现属于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早期的素胎白陶。此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再次钻探、试掘,确定遗址总面积约为三十万平米,出土少量甲骨。
1960年,山大考古专业教师蔡凤书、刘敦愿出于教学需要,自发前来调查,意外收获一件完整的灰褐色陶盆,是为该校在大辛商代遗址采集到的首件完整的商代器物。
1970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成联合考察队进行勘查,发现一批铜觚、铜戈等青铜器,并初步确定大辛商代遗址产生于殷墟早期后段,距今三千多年。
1984年秋,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对商代房址和墓葬群进行考古勘查、发掘,首次出土成套的青铜礼器和大量的陶器、玉器、蚌器、骨器等文物。
2003年,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墓葬、房址、灰坑、窖穴、水井、祭坑等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一批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石器、骨器等文物,其中出土的卜甲骨,为殷墟以外的首次发现。
2010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再次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商代建筑基址和贵族墓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商代文物,为深入研究商王朝国家结构体制、商代占卜习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而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
殷商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提示了大辛庄在公元前16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公元前1046年前已在此建都邑,是商王朝京畿之外一处十分重要的部落。
然而,几千年来,几经沧海桑田,大辛庄也随之经过了消失、重建、再消失、又重建的历程。
至明代初年,大辛庄涅槃重生。据村中大姓人家族谱记载,洪武年间(公元1382年)有移民自山西洪洞县、河北枣强县等地陆续迁来。据《重修魏氏家谱》记载:“始祖自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历下城东十五里大新庄”。 而先人为表达迁徙之艰辛,取“辛苦”之“辛”,改名“大辛”,后生活渐好,曾试图“认祖归宗”,却人们习惯了“大辛”,故沿用至今。
又有传说。“大辛”之前,已有贾姓氏族聚落,并以姓氏取名“贾家庄”,后遭水淹,重建家园,得名“大新庄”。
乾隆至光绪年间,历城县划分为城内8约,城外71里社,大辛庄属“正东乡十二里社,闵孝二:领村6,曰小张马、曰水泊、曰张马屯、曰八涧堡、曰大辛庄(四九日集)、曰大张马。共五十八牌,户六百一十二,口二千九百二十八”,后属“张马乡闵孝二”。民国时,历城县辖12个区、921个村庄,大辛庄隶属张马区。
1948年9月,历城县全境解放,大辛庄隶属张马区;1949年5月,随历城县划归鲁中南行政区泰安专区,隶属历城县第二区大辛乡;1956年12月,历城县区划调整,隶属城关区大辛乡;1958年9月,历城县撤销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隶属东郊人民公社;1980年4月,济南市成立郊区,随东郊公社划归郊区;1983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成立乡政府,隶属大辛乡;1987年5月,济南市郊区撤销,隶属历城区王舍人镇;2010年5月,撤镇建街道办事处,大辛庄隶属王舍人街道办事处。
三
大辛庄,就其地势而言,南部海拔32米,北部海拔24米,南低落差达8米,因而村人有“南有南上崖,北有北大洼,东有石岗子,西有西沟崖“之说。就其地貌而言,属山前冲洪积平原地貌,因而耕地以黄褐色粘土为主,保肥保水,熟化程度高,适宜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并能促其高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辛庄村址占地约0.55零平方公里,总体布局是东西长,南北窄。庄内大街,东西向大街有三条,自南向北,村人习惯称南大街、中大街、北大街。其中:南大街为老济青公路,中段路北玉皇堂,主殿三间,青砖墙体,四梁八柱,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地基高出路面六十余公分,坐北朝南,殿前有唐槐一棵,朝向老济青公路;西段路北兴福寺,村人称“西寺”,占地面积五亩地左右(后改为大辛小学),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五》记载:“兴福寺,在高桥。一在桥头,一在大新庄。”“兴福寺。王纶《重修记略》:寺肇于宋,毁于元季兵。我朝僧修忍等复修之。弘治乙丑秋七月立石。”;中大街与大辛街交汇,构成丁字路口,以路口卧牛石、古槐树为其标志。而北大街,以东首马家门前古柳为标志,另有南向的张仙庙,三步台阶,石狮两尊蹲守,占地一亩半,香火旺盛。
南北向大街亦有三条。自东向西,村人习惯称东大街、大辛街、西大街。其中:东大街近邻农田;西大街则顺西沟崖而南北走向,北段三官庙,庙门朝南,主殿两间,青砖墙体,占地不足半亩,内塑天、地、水三官之像;中为大辛街,为庄之中心,由此辐射出王家胡同、陈家胡同、小北街、许家胡同、马家胡同、冯家胡同、魏家大院、严家后场等民居。
此外,庄内还建有土地庙三座,关帝庙两座。
而十字街口的卧牛石、古槐树,村中老者还记得,小时候人古槐枝繁叶茂,三人牵手不能合抱;树下的卧牛石,光泽显亮;还记得卧牛石、古槐树的美丽传说。
相传,大辛庄的原址,坐落于今庄东南的蝎子沟(殷商文化遗址)两侧。有一年,连降暴雨,南部山区洪水夹杂泥沙,像脱缰野马,以摧枯拉朽之势,咆哮北下,村址变成了水道,形成现在的蝎子沟。后来,大辛庄人在蝎子沟西北方向,重建家园,即今村址。先人们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后在又建起了新的大辛庄村落。
又有一年夏天,天又降暴雨,洪水顺蝎子沟滚滚而来,眼看就要冲进庄子,突然一头金牛亮闪闪地顺流而下,在庄前骤然停下,用巨大的身躯挡住了洪水,洪水由此向西流入石河崖,保住了村庄。
雨停之后,洪水退下,这头堵了一天洪水的金牛,托着疲惫的身躯,挪到庄的丁字路口,见有一棵大槐树,便趴下歇息。村人为了感谢金牛的救命之恩,为它打来清澈的井水,送来鲜嫩的草料,但这头金牛却不吃不喝,就在大槐树下静卧着……第二天早上,村人再去看它时,惊奇发现,这头金牛化作一块大石头。从此,大辛庄就有了这块“卧牛石”。只是,古槐在1958年被伐掉,卧牛石也随光阴流逝,深埋地下。
四
村民居住环境,老者记忆,建国前后,每家多有院落,只是院落与院落大不一样。其中:
最显富贵的是楼房。但为数不多,全村只有两座,一座是中大街西段路南的王家楼,一座是北大街东段路北的严家楼。这两座二层小楼,大同小异,均是用大块条石做基,大青砖砌垒墙体,小青瓦构成起脊房顶。只是,王家楼的楼顶、楼梯、楼板、门窗是木质的;严家楼的楼房,墙体是砖土混合砌垒而成的。
还有一种院落,主屋+东西厢房样式。这种院落,村人称作四合院,只是与传统的标准四合院还是有所不同的:有南屋的,连着大门和栏圈;没有南屋的, 也是与大门和栏圈连接;有无南屋,进门都有一堵迎壁墙。而能够拥有这样四合院的,一般都是青砖青瓦,或砖坯墙体(又叫“里生外熟”),是富户人家的“标配”。
绝大多数院落,土坯草房+饭房样式。这样形式的院落,一般低矮、潮湿,三或四间不等,土墙围起来的院落,留有一个起脊的门,简单,简陋,俗称“一担挑”,却是绝大多数住家的“标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统计,全村共有土坯草房2508间,敞棚房3间,占全村房屋数的93.7%;砖墙瓦房158间,占全村房屋数的6.3%。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村民生活逐渐富裕,旧房翻新、建新房屋的村民越来越多,十余年的时间,村内的闲场院、空闲地、菜园子多建成新房。而新房的建造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除清一色的石砌基础外,墙体有红砖的,有灰砖的,有砌块的,也有土坯的。而房架有木制的,也有钢制的,钢筋水泥的。房顶则是红瓦或青灰瓦。
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村民房屋建造又上新台阶。建筑形式上,“前出厦”“锁皮房”“前厅+后室”样式的房屋,比比皆是,不少村民还建起二层、三层小楼,都是砖混钢筋结构;装潢形式上,内墙贴瓷砖,外墙贴瓷瓦,房顶琉璃瓦,地面花岗石;室内装修上,除了水电暖外,豪华程度难以文字想象……
随着人口增多,建房规模扩大,村址也急剧向外向扩张。至1990年,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了大辛街、大辛东街、大辛西街、大辛东中街、大辛西中街、大辛东大街、大辛西大街、大辛南路、大辛南街等九条街道,总计101825平方米。门牌号也增加到500多号,庄址面积也由建国初期的0.55零平方公里,扩展到0.75平方公里。
五
清泓绝影冠东州,转眼周遭现健牛。
昔日芦风摇翠绿,鱼虾鳞闪忆不休。
此首七绝,虽有古意,却非古人所作,而是村中诗词爱好者的创作。此诗融民间传说,诗写饮马泉的昔日风光,和今日的绝迹,可见大辛庄的深厚文化底蕴。
饮马泉,原位于庄之西北隅。传说,汉灵帝二十年,黄巾起义。当时曹操官拜骑都尉,奉命征讨黄巾起义军。开始被张角打败,退到历城华山以南。这时候正是盛夏,烈日炎炎,可四下里竟连一条小河、一眼水井也找不到。曹操的几个贴身兵卒渴的再也走不动了。曹操的“望梅止渴”对渴急了的兵卒已失去了作用。曹操的坐骑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他四下看看,仰天长叹:“天灭我也。”有气无力地跌在一个凹坑里,坑沿上正好有一块青石板,曹操竟枕在石板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这时干渴,又劳累,又虚惊的曹操,躺在凹坑里竟做开了梦。他梦见自己被张角捉住扔进了黄河,吓得“啊呀”一声惊坐起来。坐起时一用力,竟把脚下的土蹬了一个深脚印。他正想着刚做的恶梦,忽然觉得脚底下有凉森森的感觉,揉揉眼,定睛一看,见脚窝里有一股水冒出来。曹操正纳闷,又觉得腚底下冰凉冰凉的。曹操用手一摸,水已淹湿了战袍。他赶紧爬起来,刚才坐过的地方也正有两股水冒上来。这三个小泉慢慢汇成了一股水流,浸到了坑沿,曹操大喜。
兵卒们一见有了水,忽地围上来,刚要去喝,曹操的坐骑竟抢先把嘴插进水坑里,咕咚咕咚地喝起来。一坑水都让这匹马喝光了。曹操刚待发怒,见那几个小泉眼还突突地冒着水,才消了气。曹操和他的残兵败将,喝了这泉水,又恢复了锐气,曹操就象八月的石榴笑裂了嘴,他让待书捧出笔砚,在枕过的青石上题上了“饮马泉”三个字。从这以后,曹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直到把黄巾军镇压下去。而曹操也被汉灵帝刘宏封为济南相。
村中老者说,饮马泉周遭,村人俗称“泉子洼”,曾是一个芦苇摇曳、野草丛生,鱼虾多的不能枚举的湖泊,上世纪七十代后,由于水位下降,渐成50余米见方的天然水塘。离它不远,还有“北大洼”,一个常年有水,可灌农田。
在老者的记忆中,“泉子洼”的东边不远处,还有“北大洼”,是灰泉的天然杰作。据说,泉水旺盛时,颜色呈深灰色,与白泉同脉。白泉,列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其中一个。传说,为减少泉水洇地,曾有人用大铁锅盖住了泉眼,没想到盖住泉眼的那一天,白泉突然喷涌,因而有了“盖住灰泉,憋出白泉”的传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灰泉消逝,变成耕地,留下“泓澄一碧带烟埃,鸥鹭双双潆水来。荷荡稻畦今去了,高楼大厦蚀青苔”的遗憾!
六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大辛庄的许多人、许多事都成过眼云烟。但大辛广场上矗立的那棵柳树,却像一位历史老人,在大辛庄村容村貌不复存在的今天,仍然幸福地摇曳在历史的天空,无声叙述昨天的故事。
1959年4月13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到达济南后,首先听取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白如冰、原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郑松、东郊人民公社大辛管理区党总支书记李兰生、东郊人民公社大辛庄二队队长共产党员张印水的简要汇报后,又在白如冰和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秦和珍陪同下,乘车来到东郊公社,察看大辛庄大队第七生产队冬小麦生长情况。
毛泽东主席下车以后,看到一片葱绿茁壮的麦苗,非常高兴,每走一块麦地,都仔细看一看,并具体询问麦地的深翻、播种量、施肥、浇水和今后的管理措施等情况。毛泽东主席对麦田的管理工作十分关心,他说一定要很好地管理,细心的管理,氮、磷、钾肥料合理使用,防止倒伏和其他灾害,搞好通风透光,争取今年的小麦大丰收。他对东郊公社第一书记郑松说:到小麦收获时,你们要亲自组织一批干部收割和验收,仔细称一称,看一亩地究竟能产多少斤?
毛泽东主席在地头柳树下,和社员亲切握手、交谈,了解群众生活和整社带来的变化。走到麦田,。当主席在一块地头上看见插有“典型田”的牌子时,问道:“这里的小麦一亩能打多少斤?”公社负责人回答说:“1000斤”。主席摇头说:“别说每亩打1000斤,连500斤都收不到……秋后,我要再来看看亩产到底多少斤。”他从路边拔一墩麦苗,拿在手里仔细观看,并说:“把这墩麦苗送给我好不好?”社员们一致回答:“好!”他珍惜地把这墩麦苗带到了身旁。
5个月后的9月21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书记处书记白如冰、历城县东郊公社党委书记郑松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大辛庄,冒雨到田间视察,询问玉米大豆的间作套种和管理情况,并接见了历城县正在召开的县、社、队三级干部会议的代表。
在毛泽东主席视察大辛庄时留存的照片中,有一张照片的背影,虽然模糊,但木棍支起的三脚架,中间空悬一件老物件,村中老者还是一眼能够认出,那就是当年的“炸弹钟”。
原来,1948年秋天,华东人民解放军攻打山东省会济南时,国民党军为阻止解放军攻城,先后出动轰炸机,对驻扎在济南东郊的人民解放军,狂轰乱炸。这一天,正是大辛庄集,被敌机看到了,误以为赶集的人群,就是攻城的解放军,投下了多枚炸弹,炸死、炸伤很多前来赶集的群众。而其中一枚炸弹,落到小辛庄老村的东边,今黄台电厂厂区,没有爆炸,驻扎在大辛庄的解放军训练团听说此事后,派人拆毁炸弹,取出炸药,将空壳运到大辛庄。
村中老者记忆,这枚炸弹壳,长1.5米,直径0.48米;敲打它时,声音洪亮,能传遍整个村庄,传到周边村庄;农业合作社时,人们用它来做钟,先是悬挂在古槐树上,后来运到村北田间的生产指挥部,因而成了毛泽东主席来视察时的背景,直到有了大广播,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归于沉寂。
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大辛庄后不久,舒同来到大辛庄当了一名社员。据已有80岁高龄的李秀英老人回忆:舒同来到大辛庄后,就住在她家的三间小西屋里。在她的印象中,舒同穿着很朴素,说话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当时,李秀英刚生第一个孩子,舒同还向她表示了祝贺。她说,当时的舒同,就是我们生产队的一名社员,与我们一起出工、一起劳动,整平土地、收麦子,拉着地排车往田里运粪,什么农活都做。那时候兴吃食堂,收工后舒同与社员一同去公共食堂吃饭,没有一点特殊,真正做到了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之余,他还到社员家里拉家常、嘘寒问暖、了解情况。从1959年6月来到大辛庄到离开,舒同在大辛庄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但给大辛庄的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委员会朱德委员长在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裴孟飞、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夏征农、中共历城县委第一书记王任之、历城县东郊公社党委书记郑松等陪同下,视察了东郊人民公社大辛庄生产队小麦生长情况。
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的两次视察,人们将毛泽东主席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的柳树,亲切地称为“幸福柳”。1979年4月13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的两次视察,大辛庄人筹资,用建毛主席纪念堂余下的“济南青”花岗石,刻碑纪念。2000年的9月21日,又以“幸福柳”为核心,建起占地120亩的幸福柳广场,使之成为济南的又一地标、另一张名片。
七
2011年4月20日,根据济南市政府《济村改字(2009)1号文件》精神,大辛庄旧村改造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469.01亩。其中,村民安置房建设用地约211亩。
在旧村改造中,村“两委”立足于实际,在吸取其他地区规划方案的同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做到小区功能齐全、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建设成集供电、供水、燃气、供暖、通信、电视、网线、消防、排污、太阳能等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新型小区。
2015年8月,旧村改造安置房全部竣工。建有高33层楼房14栋,60平米、90平米、100平米、120平米、150平米、180平米等6种房型,共计4064套,总建筑面积398975平米;配套建有地下车库共五个区、3252个停车位,建筑面积122697.5平米;商业楼建筑面积23665平米,村委办公楼4200平米;配套一流幼儿园4300平方米。
新建成的大辛庄小区,南门建有气势雄伟的大理石牌坊,牌坊上书有金光闪闪的大辛庄三个字,牌坊的左前方为纪念毛主席生前视察过大辛庄两次而建起的幸福柳广场。东门外矗立着重达百余砘的泰山石,象征着大辛人幸福平安、风调雨顺。对面就是济南市重点高级中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幸福柳分校。北面就是设施一流的园区幼儿园。还有一座长满树木花草的假山,山上修有盘山小路和凉亭,是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平坦的道路、明亮的路灯、整洁的楼房,现在的大辛人,住上了高楼,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整个小区到处渲染着和谐的气氛,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