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述了君子守礼的本质,就又涉及一个问题,即:君子守礼的表现。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守礼的表现是心诚,表里如一。
【原文3.10】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是古代天子或诸侯国君代表全民祭拜天地祖宗的一种非常浓重的仪式,有很浓的宗教崇拜的意义。按要求,在举行这一祭祀大典之前,天子或国君要先行斋戒沐浴,然后才能主持祭祀大礼。所谓斋戒,就是要清心戒欲;沐浴就是认真反省自己的德行、作为,清洗自己的思想。斋戒期间,天子或国君是连去后宫与嫔妃同居都不能的,要真正做到用严肃庄重的态度进行内心反省,用绝对的虔诚之心向天地、祖宗和神灵祈祷,祈求保佑、祈求宽恕等等。
“灌”指祭祀仪式中的第一次献酒。“不欲观”就是不想再看下去的意思。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现在的)禘礼,从开始的第一次献酒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为什么不想再看下去呢?一种解释是说,鲁文公在举行禘礼时将其父鲁僖公排在了鲁闵公的前面,这是严重的违礼现象,孔子对此表示不满,所以不想看下去。原因是僖公虽是闵公的哥哥,但文公是继承闵公而当上国君的,所以,闵公的位次应当排在僖公的前面;另一种解释是说,周公旦死后,周成王因其功勋卓著特许其后代用禘礼来祭祀他。这以后,鲁国的国君(鲁是周公的封国)就一直沿用禘礼祭祀祖先,孔子认为这是违礼,所以不想看,以示抗议。
以上两种解释我认为都缺乏直接的依据,尤其是第二种解释更与情理相悖。试想,周公旦作为鲁国的祖先,既然周成王特许其后代用禘礼祭祀他,那以后的国君祭祀祖先,他应当是首先被祭祀的人,当然就要用祖制禘礼来祭祀,这有何违礼之处?孔子怎么可能反对天子制定的规矩呢?

我们读《论语》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论语》解读《论语》”。联系下两章内容,我们其实很容易看出,在这里,孔子“不欲观”的真正原因是对参祭者态度不够真诚表示不满。孔子认为,一切礼仪形式都是为表达人内心的真诚而设定的,离开了真诚,这礼仪也就失去了意义而成为“作秀”的排场。这就比如我们现在在政府机关普遍流行的宣誓活动,本来宣誓的目的是要公务员向民众作出认真履行职责的庄严承诺,这种承诺一旦通过宣誓这种形式作出,那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就要坚决实践,不食誓言。因此,这种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是极其庄重严肃的,办不到、做不到的事是绝对不能承诺出来的,这不仅是涉及个人道德品质的事情,更是涉及政府、政党诚信的大事,是容不得含糊的。但实际上,目前在政府年年都要大肆渲染而举行的各式各样的宣誓、承诺活动,早已被演绎成了一种尤似儿戏的游戏——做做样子给民众看!大家在组织者的招呼下,聚在一起,列成方队,在记者摄像机的镜头面前,举起拳头,跟着组织者朗读自己事先并不知晓的“誓词”, 且心不在焉;宣誓结束了,誓词随即抛到了九霄云外,而媒体却还在大肆宣传,此后的情形依然是:把民众的事不当一回事的照旧不当一回事;想腐败的照旧千方百计搞腐败,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形式浓重,心却敷衍。这样的宣誓除了忽悠百姓而外,还有何意义?对这样的 “宣誓表演”,民众有何心境看下去呢?这才是“不欲观”的真正原因!
面对孔子这一番愤怒的感慨,有人就发问了:那你说到底该如何举行才对?孔子用正话反说的语气作了回答,进一步加重了对当时禘礼不够严肃庄重现象的不满:
【原文3.11】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
有人问孔子该怎么举行这盛大的禘礼活动?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真正懂得禘礼意义的人,对于天下诸事的道理就会象看待自己手掌的纹络一样的清楚明白了!”边说边指自己的手掌。
言下之意,这样的人,对于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道理还有不清楚的吗?!可以看得出,孔子当时内心的气愤与不满
孔子的这一番批评与教导,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依然有着相当深刻的警示意义。我们在商品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如果不注重文化建设,不筑牢我们民族的精神灵魂,我们的社会就有滑入物欲横流、道德滑坡、人人沦为物质奴隶而是非不分的危险。哪样,我们的社会岂能和谐?人们又安能生活得精神舒畅?不要以为这是杞人忧天的焦虑!试看目前,文化沦为经济附庸工具的现象愈来愈令人担忧:一切的文化活动似乎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培育民族优秀品格的主题宗旨渐行渐远,沦为了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团体角逐经济利益的工具和舞台,此所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的怪象:一方面,各地争相斥巨资兴建文化古迹、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化战”愈演愈烈,各式各样名目的大型祭拜、庆典活动的形式愈来愈隆重,场面愈来愈宏大,但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其目的和所预期的效果却是唯一的,那就是以文化为招牌,招商引资,所以,这些名曰文化活动的活动真正能给人以文化精神熏陶的作用能有几许,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在民间,人们对祖宗、对传统的观念要么是愈来愈淡,要么是胡乱祭祀(比如,搞阴婚、给亡故的先人“送小姐”供其享乐等等千奇百怪、洋相百出的祭祖现象),那些诸如“孝悌、仁义”等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相当多的青年人的心目中成了封建、迂腐的代名词,把对父母尊长的孝敬、礼仪视为俗套而弃之,取而代之的是任性和娇惯,做人的责任感、荣辱观趋于淡漠,都在利益的驱动下东奔西走,却很少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个人的修养等做人的道理,心灵空虚,缺少精神支柱,这便是当今社会产生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导致一些人心态扭曲,不能积极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与挫折,总感到压力沉重,心理抑郁,走向堕落,走向用伤害无辜等极端手段来报复社会等现象的文化原因!
这样下去,我们的确就有“经济繁荣、灵魂缺失”的危险了!所以,接下来,《论语》就围绕对待礼的态度作了一个小结,这个小结就是一个“诚”字:
【原文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一章很容易懂,翻译过来就是:
祭祖的时候,态度要如同祖宗在自己面前一样恭敬,祭神灵就如同神灵在跟前一样。孔子说:“(祭祀祖宗时),如果我没有亲自参加那就和我没有祭祀是一样的。”
“祭神如神在”已成为一条成语,它不仅告诉我们对待祖宗神灵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对人对事心要诚,要表里如一。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