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灵魂肉身,该安放在哪里
作者:李自立
临近年终,放假回家一家人团聚,这本来是在外瓢泼游子最大的心愿。
庚子年,是人生最不平凡的一年。
疫情发生,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防控疫情,人人有责。
年初隔离在即,腊月二十七,儿子突然住院,二孙子紧跟其后,自己眼病还不省心,一家人在医院,住院的住院,陪床的陪床,最大的感受就是拿着钱上街寻觅饭食,跟做贼犯法有点类似。好不容易熬到了年终,该回家了。

到了年终,又是疫情作怪,地方政府发出各种号召,网上经常看到这样几段话,按照目前疫情防控形势,这几段话很有必要讲,也很有必要提倡。为了全民抗战疫情的胜利,应该人人有责,应该积极响应。
可是这些话,对于常年在外务工的人,仔细品品其中的滋味,心里总觉得怪怪的,鼻子一阵酸楚……
“用人单位要用心留人、用岗留人、用薪留人、用情留人”异乡会留人吗?真的有那么好吗?难道政府不清楚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是:“单位不养闲人”吗?因此这些话只是政府的一厢情愿,其中的心酸只有打工人才能够懂得。

“特殊时期,游子要有特别情怀,在外务工人员,为了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要放弃与家人团聚。”可以不团聚,然而终到了,异乡安放得了灵魂?
“游子选择就地过年,是对故乡和工作地、对家庭、对疫情防控,你们是贡献者,贡献者,你们值得尊敬,也值得多一分关爱!”
此段话讲的好,既然游子对工作地贡献最大,那么弱弱地问一句,又有那个工作地,他们能收留游子?工作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到底有没有优惠?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有那些呢?房子优惠吗?物价给补贴吗?不但不优惠。实际情况是外地人他们收费更高。
游子既然给家乡争光了、游子对于家庭又是贡献者,那么游子老了归乡,是不是该有一个安置肉身的温馨港湾呢?
故乡对于游子,还有安放灵魂和肉身的地方吗?游子出门务工时的老屋在村子,如今的村子已死了,为养家奔波到老归人,到底家在哪里?

务工所获养了家、养了子女,供子女上了学,给儿女找了工作结了婚,如今游子路在何方?
如今的儿女负担都是超负荷,那个子女又能给游子一个家?所以靠子女绝对不可能;游子自己安家嘛,家又该安置在哪儿?村子没了烟火,城市安不起家,游子又该何去何从?全社会靠政府和单位,数以万计游子,国家能照顾过来吗。游子养老安家敢问路在何方?
苍天啊,大地啊,游子的灵魂和肉身,该安放在哪里?

“各地各单位,要采取多种措施,出台多种政策,推出多种优惠,为员工就地过年,营造良好节庆氛围。”话讲的没毛病,讲的很好,短暂的过年,十来天的春节,我相信单位和地方能做到。
然而告老还乡的游子,故乡能容纳下灵魂吗?故乡能安放得了肉身么?那么多背井离乡的游子,他们常年挣命拼搏于生产一线,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问题比较复杂,人生的选择千万种,总有人会迈出那一步,不妨详细逐步分析一下:
人对于存在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位。家庭环境、性格爱好、受教育的层次等多种因素,还包括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人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价值观。

事业大于家庭,事业放在前边,价值观中家庭必然排在后边;如果做个合格又有责任的人,势必把人生责任放在第一位,那么家庭和亲情必须排在前边。事业家庭,那个重要呢,自认为缺一不可,没有事业何以养家,没有家庭的人生,存在又有什么价值?
所以,事业和家庭,在任何人的心目中,缺一不可,是矛盾,有矛盾的对立性,又有矛盾的统一性。
只要城乡体制一直存在,资源优势是城市,人希望后代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希望子女有更好平台,长远计划没有错,大都市收入效益高,为了优越生活条件,百姓选择远方并没有错。

人生追梦,为了生活打拼、挣扎,为了生存挣扎不后悔。到了归来,却仅仅留下肉体和几首关于乡愁的诗歌,留下孤独的灵魂和一支颓废的老笔头,然而,我们依然没有任何理由放弃生的理由,因为务工人的生命,也是娘和父亲给的,我们没有权利让生命终止。
跳跃的脉搏,流动的热血,只要生命存在,它都要放出最后一束光。因此,心的尽头,故乡的夕阳,灵魂和肉体的绞撕,让人心疼,让游子已经憔悴不堪。
年终的朋友圈,尽都是回忆中,童年的过年景象。现实中,年集上,满目望去全是老年人,全是弱老病残。
现实中的市面上,纸币明显越来越少,而他们,却还不会用手机,还有年轻人说老年人不学习,不与时俱进,鄙人一直在想,进步和发展固然好,进步是不是也考虑一下老一辈不识字的困惑。考虑下游子的困惑!

肉体和灵魂,已经充满焦灼,失去和得到,似乎不成正比。逃离或留在农村,都是迫不得已的决定,
故乡回忆中是一种幸福,然而今天荡然无存;城市里,你的笑虽然真诚,却为什么觉得总是那么勉强?眼泪当然不会在人面前膨出眼眶,没有膨出不等于没有!
睹物有思、借物喻情,无声无息、突如其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难以归去成了乡愁,归乡途远,百感交集的是进村自己却是个陌生人,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安放不了我的肉身。

我是一个游子,我成了一个断了线的风筝。
过去我曾经说:“我是一个风筝,风筝线牢牢地攥在故乡的手中;然而今天,的确这根线断了,不过好像空中,风筝不止我一个。
故乡的手掌,已经无力攥紧那根摇摆的风筝线,空中的风筝,已经不知地面那儿是自己的故乡……
异乡安放不了灵魂,故乡存不了肉身。

2021年1月28日文昌阁

作者简介:
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文昌侍郎,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彬县中学,中交一公局六公司试验检测员。
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
作品刊发纸媒和各种载体。
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