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中江塔
曾经灿烂傲苍穹,历尽沧桑气势雄。
默默眼观天下事,依依身与众生融。
有心指向千帆过,无意争求一日功。
笑看大江风浩荡,惊涛拍岸夕阳红。
注:芜湖中江塔位于清弋江汇入处的安徽芜湖一帯江面。在长江下游,远远可望见一座峥嵘突兀的塔影,与北岸的“蛟矶”、南岸的“弋矶"相恃鼎立,这就是被清代诗人誉为“江上芙蓉”的芜湖中江塔。
古时候,人们把长江的从九江至京口(镇江)一段,称为中江,而芜湖适得其处,故有中江之名;又说古有中江,东通太湖,西流长江,芜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称芜湖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该处的宝塔就成了长江、 青弋江两江船只夜航的灯塔,也是船只进入芜湖的航标。
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当年修建这座塔,其意在“以镇水口”,所谓“文笔插天,官星鼎恃,人文秀发,闾阎殷富,风俗贞良”。芜湖历史上很早就是青弋江和巢湖地区物资集散地,商业兴盛,是安徴东南部的大商埠。明朝时这里“百物翔集”、“繁华满目”、“市声如潮”。被誉为“长江巨埠,皖中之坚”。清代,芜湖为中国四大米市之首。这里航运之忙可想而知。
高江上的中江塔,白天是一座航标,晚上却是一座灯塔。塔的二至五层各面都设有一门,门两边各有一窗,夜间在窗户上放置灯火,指引来往船只的航向,80个窗孔华灯齐放,倒影江上,映衬在夜幕之中,十分辉煌壮观。
中江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风水宝塔,八角五层,每边长4.1米。塔高43.7米,其中塔刹高10.16米。每层四窗,错置相间,每窗左右各设一灯龛。塔内结构一至二层为壁内折上式,石梯盘绕。三至五层为空筒式,木梯依壁。门窗塔壁,精雕细刻。墙面各边均嵌有砖雕,尤以1~2层圆形欹柱两侧的砖雕雀替最为突出。1987年经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维修,恢复了塔的出檐部分。八个角用转角斗拱支承,出檐深远。八个面补间斗拱用两朵支承檐桁出挑, 椽子和飞子上钉望板,上覆鸳鸯瓦。1988年,芜湖市人民政府重修中江塔,使之以新的雄姿与现代化大厦、多功能防洪墙交相辉映于双江之畔,构成一幅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比肩同立独特的 风景画。
修复后的中江塔巍然壮观,登临塔顶,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中江塔雄视双江,影映二水,晨曦夕照,塔影长长,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塔影,美不胜收。入夜,月华皎皎, 渔火点点,月升影移,波荡影晃,伴之涛声铃声,更令人 陶然悠然。
中江塔历时60年建成,跨明清两代,融明末清初建筑风格于一身,成为芜湖周边远近皆知的古建筑。古时候兴建此塔,除有镇住青弋江口,守持长江中流关锁,具有军政经济意义之外,还可弥补 芜湖神山、 赭山、镜湖、 白马山等六秀之不足,以增添芜湖景色。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中江塔,屹立江口,独显其身,望大江东去,观人间变迁,成为锁定在江城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丽风景。2004年中江塔被评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芜湖史话﹒中江塔】(文/柳拂桥)
中江塔位于青弋江入长江口北岸,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始建,清康熙八年(1669)续建竣工,前后历时53年。该塔高32米,五层,八角,明代建筑风格,一、二层为壁内折上式,三至五层为空筒式,木隔层,木梯盘壁而上可登塔顶。1985年修饰一新。
相传,中江的江边原有一个池塘,人称盆塘,又称彭塘。每当夕阳斜照,中江塔便在盆塘中见出倒影,微风塔影,煞是可观。故芜湖有盆塘塔影一景,与古八景并传于世。明施长春有《塔影》诗云:
波流几曲碧萦回,面面柴门对水开。
夹岸尽将杨柳种,满塘多取菱荷栽。
翠笼春影垂鞭过,香送斜阳打浆回。
不为侬家崇让宅,若教频向此间来。
清人也有“觚棱倒浸东西碧,灯焰平分上下红”的诗句,说的也是盆塘的塔和影。从视觉艺术来看,塔、江、影,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
中江塔建成后,清张明象作《喜中江塔落成》:
江上芙蓉耸碧空,当天影接水晶宫。
龙雷不动千秋古,金石常标一柱雄。
势合晴岚田地轴,光腾宝物见神工。
帆樯客过从今望,共识题名上国同。
“为文凌厉雄杰”的清魏禧(1624—1681)也有《芜湖塔题壁》:
万家灯火倚江东,赤县神州此大风。
独上浮图高处望,令人空忆沈崑铜。
清黄宗羲(1610—1695)到芜湖,也在舟中赏塔,《忆沈士柱》:
寻常有约在芜湖,再上高楼一醉呼。
及到芜湖君已死,伸头舱底望浮图。
可以想见,中江塔是古建筑艺术之瑰宝,当为芜湖地标之一,也是遐迩闻名的风水宝塔,有“中江一柱”之誉。
《芜湖县志》载:“中江塔在县西长河(即青弋江)入江处,为邑水关锁……建塔以镇水口。”以固县基。这里“砂水高会,江河合襟”,“乃为吉位”。又说,“塔宜高耸,云表街外”,“此塔一成,真是文笔插天,官星鼎峙,人文秀发,闾阎殷富,风俗贞良,为合邑造万世悠长之福也。
”清乾隆进士、寓居芜湖的黄钺在《于湖竹枝词》中叙述他儿时曾见一位汪姓和尚,住在芜湖积福阁,冬天和夏天都穿着一件补缀的破衣,中江塔将要倒塌的前一天,汪和尚望着塔大声呼叫说:“好一支蜡烛!”汪和尚的惊叫,大家都不解其意。第二天,中江塔果然应验,被塔中照明的蜡烛烧毁几层。不久,芜湖有人到普陀山拜佛,路上遇到一位僧人,对他说:“你不必来此,回芜湖就可以见到菩萨。”此人乘船回来,一上岸就见到汪和尚,立即皈依佛门。黄钺为此专门写了一首竹枝词:
中江柱下江水深,积福阁上僧悲吟。
一支红烛照天半,惊起普陀观世音。
新中国成立以后,芜湖市对这一文物古迹十分重视,曾进行过多次维修和保护。1982年,中江塔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中江塔为安徽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以塔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内为保护区,半径20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芜湖中江塔与赭塔的传说
相传芜湖曾经有一条千年黄鳝精,常常引起水患;遂修两塔镇其首尾,中江塔即镇其首,而小九华的赭塔则镇其尾。
这一天,张天师正在江西龙虎山天师府静室中养性修真,忽闻空中大声喊喝:“张天师快来接旨!”
张天师不敢怠慢,快步来到大厅,只见天使已在厅内朝南方站定,赶紧俯伏在地。那天使展开玉皇大帝的圣旨,宣读道:“据东海敖广奏称,东海走失千年大鳝一条,游入长江,恐其为患黎民,因特命尔迅即查实议处!钦此。”
张天师领旨谢恩,送别天使后,立刻升座,命龟蛇二将军巡察沿江各地,查找大鳝下落,并速速回禀。
龟蛇二将领了法旨,率领水族兵丁顺流而下,沿途查找。这一日来到芜湖关门洲,忽见宽阔的江面上横着一个灰黄色的庞然大物,形如巨蟒,正张开大嘴在喷吐水沫,却不见尾在何处。龟蛇二将行至近处观察多时,心想天师所言之怪大约就是此物了。
于是,龟蛇二将急忙奔回龙虎山禀报,张天师立即装束整齐,披发仗剑,乘风直奔芜湖关门洲而来。不一刻,就来到芜湖江面,但关门洲旁却不见什么庞然大物,正沉吟时,忽闻一声:“天师,小生这厢有礼了!”原来是一秀才,秀才接着说道,“天使驾临,不知有何见教?”张天师猛睁法眼,早已认出那秀才正是大鳝所化,便冷冷一笑:“何方妖孽,竟敢瞒哄于本法师!”
只见那秀才深深一揖,说道:“天师息怒,小生怎敢欺瞒天师,只望天师容将下情回禀,虽死无怨!”“你且从实道来!”“小生原是东海边上的一条修炼千年的鳝鱼,平日只知在洞里养性,从不肯随那东海龙王敖广兴风作浪,因此上得罪了敖广。那敖广正欲寻个不是,将小生除掉。因此,只好来此避祸,且喜这里倒也安宁。不知怎的惊动了天师,还望赐教!”
张天师见这带江面风平浪静,并无大鳝为患生民的劣迹,倒也不便滥施处罚,沉吟良久,便说:“你既为避祸隐居于此,其情可原,但要真心向善,养性修真,保境安民,将来当能自成正果。本法师也不难为于你,只要你可现原身一看,我也可向玉帝复命了!”秀才听了天师之言,倏忽不见,江面上却现出了一条灰黄色的巨大鳝鱼,长不见尾,翘首向天师致意。
天师随即西行,黄鳝精直送到大通港。天师遂问:“你的尾部出洞了没有?”“还没有,约计我尾还在当涂青山之下呢?”天师大吃一惊,自忖:“若在关门洲用剑斩他,他必负疼摆尾,则江南一带岂不要山崩地塌了吗?幸亏刚才未露杀机,只劝他修身养性,如此处置还是得当的!”如此一想,天使赶紧摆手道:“你不必远送了,好生修炼吧!”那黄鳝仍化一秀士,拱手相送。
却说张天师回归龙虎山,自去修本启奏玉帝,怕黄鳝精将来闹出事来,玉皇怪罪,便令龟蛇二将率领数千兵丁连夜赶往芜湖关门洲和赭山,各建造砖塔一座,以镇黄鳝精之首,又在当涂各地建造砖塔,以镇其尾,这才放下心来。
此后,关门洲头,人们却常见一位风神飘逸的秀士漫步江边。这一带江面倒也太平无事,也许就是黄鳝精在实施他那养性修真、保境安民的承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