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湘四水一家人》
【小说连载⑤】
作者❀海纳百川
主编❀刘 茂 元

第九章❀大爱无疆
苏丽媛兄妹对父母的舔犊之恩情深似海。由于那时国家也贫穷,物质匮乏家中姊妹又多,苏明光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重,出差时只要能节约,就尽量克扣自己,省下差旅费,给孩子们买点吃的回家。
那时上夜班有两毛钱夜班补助费,可以买一份荤菜吃,但总是省下来补贴家用,自己却把干辣椒在锅里炒炒撒上盐带去上夜班时下饭。单位上有时候发给医护人员的一份面包,蛋糕之类的,苏继光从来都没有舍得吃,都拿回家来给孩子们分享。

母亲杨云娥经常熬更守夜为孩子们缝缝补补,夜半三更都不曾合眼;北京严冬的夜晚很冷,担心孩子们睡觉时蹬被子着凉,每晚都数次起床拖着疲惫的身子,逐个给孩子们盖好被子。
夫妻两对亲戚也是无偿救济倾囊相助。尽管家里生活艰难,仍然坚持勒紧裤带省下节余,帮助湖南乡下那些生活还不如自己的亲戚和遭遇家庭变故身陷绝境的亲人。

杨云娥与她第一位前夫所生的大女儿,五岁时因生活所迫送给地主家当童养媳,从此梦魇几乎伴随她一生,成了她心头永远的痛!总是尽最大可能帮助她和她的孩子们度过生活最艰难的时期。
苏丽媛的姑妈家、舅舅家和姨妈家都受到他们的各种关照或经济上的援助。因舅舅早逝舅妈改嫁,丢下几个孤苦伶仃的儿女生活没有着落,父母按时给他们寄钱,并将舅舅的儿子接来北京又带到四川抚养了三年。

1965年父亲苏明光因“支援西南三线建设”工作调动到四川内江,苏丽媛全家五姊妹除了哥哥留在北京读书外,四姐妹都随父母到四川上学。以后慢慢都有了自己的同学好友。大部分都来家食宿过;苏月丽媛印象最深的是妹妹的同学挨父母打骂,躲在家属宿舍楼梯口哭泣,父亲看到后带回家给她吃饭并好言安抚,这位同学至今不忘恩。几姊妹的发小们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她们经常并排挤着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听母亲杨云娥讲故事的情景。同学们说:“来到他们的家里,看到苏伯伯和杨阿姨,都有如沐春风般的感觉。”

夫妻两对素不相识的贫苦之人也倾注无限同情和深深怜悯,尽可能伸手援助慷慨解囊,无论家境是好是坏都始终如一,善良之心不变。只要看见乞讨者,无论是找上门来的还是在街上遇到的,都会施舍绝无视而不见的情况。有时还会把乞讨者带到家里来,让他们好好吃顿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社会上开始大量出现行骗的所谓“乞讨者“,孩子们提醒父母要小心提防不要上当受骗,父母却说:“我们也是受过苦的人,对可怜人我们忍不得心”!
菜市场卖菜的人都知道父母是大善人,因为父母从不和他们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看到他们卖不完的菜或者卖剩的无人问津的小个鸡蛋,父母尽量都给买下来,也不管自己是否需要。父母的这种仁慈之心、善良之举一直保持到他们生命的最后。

身为医生的苏明光口碑极好。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四川内江,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无不称赞医德好,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是一个好医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如火如荼的年代,也是缺医少药的年代,苏明光工作单位的卫生所仅有他一个医生,工作极其繁忙繁重,他废寝忘食,任劳任怨,竭尽全力为单位职工家属、甚至附近农民看病。那时职工家属及周边农民夜里有人生病,就会到家里叫门求医,苏明光从来不会拒绝也从不收费,背上自备药箱骑着自行车,无论酷暑严寒风雨无阻直奔患者家里,而且对患者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职工家属和周边农民都非常感谢他!

曾跨行业和跨级别评为北京市良乡县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转业退伍军人,还获得奖金五十元,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可见奖励级别之高。后来他又把这笔奖金,捐献给了当时更平穷的山区。那时单位自办的油印宣传小报经常刊登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后来单位领导升任电力局长,想把他调到局机关医院,消息传出后职工家属联名上书,坚决要求苏明光留下。他没有半句怨言,放弃更为优越的条件,主动留了下来。

六十多年过去了,苏丽媛几姊妹重返故地,寻访老邻居时,一些老人还清晰记得医德高尚的父亲苏明光。到四川以后,工作依然如此。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现还记得小时候苏明光给他们或者给他们家人看病时的情景。
因为有了这样大爱无疆的父母做表率,姊妹们感情上从无隔阂。姊妹还或多或少遗传了父母的一些基因。心胸开朗,乐善好施,爱好文学和艺术,从小听着父母亲讲的故事、童谣和歌曲长大。苏明光爱京剧和湖南花鼓戏,时不时在家亮亮嗓子表演京剧唱段《打渔杀家》等,一招一式像模像样,夫妻两还对唱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还经常带着全家人去良乡剧场观看京城名角演出的传统京剧。使孩子们从小就在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氛围之中熏陶。至今,苏丽媛还记得幼童时期母亲朗诵的那首民国初年的童谣《外婆桥》还不时在耳畔回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好宝宝,请吃糖,请吃糕,糖儿糕儿莫吃饱,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

杨云娥还时常满怀深情地将那首抗战时期流传南方一带的著名歌谣《难民曲》唱给大家听,曲中沦陷区人民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痛苦的呻吟和反抗的怒吼声,杨云娥到了耄耋之年,还能流利地吟诵表现替父从军、为国杀敌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木兰诗》,那带着浓重湖南口音,清亮悦耳、抑扬顿挫、极富韵味的朗诵至今不绝于耳,余音绕梁:“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何尝不是母亲与父亲同样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

第十章❀薪火相传
父母一生的艰辛烙印在心里,良好的家风薪火相传,崇高的品德深深影响着苏丽媛几兄妹及子孙。深知幸福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承传了父母的聪明智慧,仁爱之心,和达开朗,学习十分努力。恢复高考的当年,哥哥苏卫国以高考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后来公派留学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毕业后谢绝了导师的高薪挽留,坚定地回国从事我国的核科技研究工作,发表核科技方面论文十五篇。曾多次捐款中华慈善机构。
苏丽媛由于没能实现参军的愿望,从当年的知青返回城里。后来通过自学,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学术方面也发表一些论文。退休后一心投入慈善事业,因患帕金森病行动有些迟缓。

苏丽媛的大女儿王珊珊,2011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应邀赴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先后被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聘任为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分子遗传实验室主任。曾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山德士(Sandoz)国际老年医学基金奖和美国巴德母利科学研究奖。先后获得中国、美国、法国 、瑞士等国家十几项科研基金资助。 现为美国神经科学会、国际神经生化学会、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世界运动系统疾病学会、美国华人神经科学会和美中生物科技促进会会员。二十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发言。在国内一级刊物和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苏丽媛的小女儿王娇娇,海天集团董事长,公司是芯片行业的后起之秀,面对国际芯片行业的垄断行为,公司投入巨大资产,广纳贤才,正在力求做大做强成为芯片行业的领军企业。同时也是中国慈善基金会的会员。
目前,苏丽媛的孙辈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哥哥苏卫国的孙子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生物理论学专业就读。
苏丽媛的几个外孙女也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国科技高分子材料专业,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
2020年初,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来势凶猛,湖北武汉成为重灾区。苏丽媛兄妹和儿女们积极捐款捐物为国家分忧解难。孙女们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利用寒假期间踊跃加入自愿者行列,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承传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继承了父母宽厚仁慈,舍小家顾大家,大爱无疆的高尚品德。体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强大的凝聚力。
……

第十一章❀告慰英灵
美丽的彩云之南腾冲县,山青水秀,天高云淡,空气清爽。苏丽媛和哥姐弟妹们,在母亲杨云娥诞辰100周年之际,一起踏寻父亲生前的足迹。来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肃立在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前,为所有参战英雄敬献鲜花。“腾冲国殇墓园”里人流攒动,前来敬献鲜花的游人,大多数都是远征军的后代。望着“腾冲国殇墓园”里《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面镌刻着遒劲有力,浩气长存的参战英雄人员“苏明光”的名字,禁不住为自己是抗战英雄的后代,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液而感到自豪,激动得热泪盈眶!

眼前浮现出父亲和远征军的将士们,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情景。多少热血壮士,以家国情怀的精神,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用一寸山河一片血的代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如今,父亲的名字和远征军将士们相拥重逢在祖国南疆的碧空青山之下,并肩屹立在国殇墓园绿树成荫的鲜花丛中,守护着这片祖国的西南边疆。浩气贯长天,英名永流传!
安息吧!中国远征军的将士英雄们,亲人永远怀恋你们!祖国人民永远怀恋你们!

伫立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中国远征军遗址无名英雄纪念碑前。踏寻着当年一批批热血澎湃抗日军人的足迹。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世界的和平告别了父母,舍小家为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种爱国精神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虽然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逐渐散去,但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在炎黄子孙心灵;远征军的称谓逐渐远去。但已经永远载入世界抗日战争史册。
骄傲吧!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英雄们!

昆仑关战役为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也是桂南会战国民革命军,投入战力最强规模部队的一场战役。主要地点位于中国广西战略要点昆仑关,起止时间为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
1939年11月15日,日本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桂南会战打响。国民政府调集四个战区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以确保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第三十八集团军中央军第五军奉命主攻昆仑关,12月18日凌晨战斗开始打响。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歼灭第21旅团5000余人,21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士官死亡达85%以上,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父亲生前有幸参加了这次战役,在他的戎马生涯中又一次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中国陆军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位于湖南芷江,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受降纪念坊,管理人员介绍这个坊形如“血”字,也是让我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展览馆分为两层,里面陈列了馆长这些年从国内、美国等多地征集的文物。受降原址也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布置,椅子也是馆方想尽各种办法征集回来的,十分珍贵。见证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悲壮历史遗迹。
……
重回湘江县踏寻母亲曾经的足迹,当年母亲拖儿带女时面临生命危险,为抗日国军通风报信,掩护群众逃难,独自潜入敌控区,为难民夺取食物的英雄事迹浮现在眼前。禁不住感慨万千!
……

2019年6月28日,是苏丽媛母亲杨云娥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苏丽媛兄妹来到父母墓碑前告慰父母: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平凡而伟大。你们的胸怀宽阔而博大,你们的大爱无边而厚重。怀着你们的养育之恩,对你们敬仰之情,我们到了你们生前去过的地方!
我们在云南腾冲瞻仰国殇墓园,肃立在镌刻着包括爸爸在内的远征军将士姓名录的墙下,凝视着那一排排醒目遒劲有力,浩气长存的名字,仿佛看到爸爸当年与将士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情景。
如今,爸爸的名字和远征军将士们相拥重逢在祖国南疆的碧空青山之下,并肩屹立在国殇墓园绿树成荫的鲜花丛中。浩气贯长空,英名永流传!
妈妈作为一个旧社会的女人,面临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能有如此英勇的事迹,真是巾帼英雄。面对邪恶行径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强性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们大爱无疆的善良之举感动天地。作为你们的儿女倍感自豪!
安息吧!我们将把你们的优良品德传承给子孙后代!

在与朋友微信聊天时,得知其不平凡的家庭变迁过程。觉得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值得分享给大家的故事。于是通过朋友提供的素材,记录了湖南几个富家子弟面对国难当头,却能以中华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毅然投入抗日救国战争的英勇事迹。以苏丽媛家庭的不幸遭遇为例,反应了邪恶行径所导致的人间悲欢离合。体现了党和政府实是求是,拨乱反正的坚定决心。讴歌了苏丽媛父母大爱无疆的仁爱之举。体现了苏丽媛父母的博大胸怀,用温情感化无情最终成为友情。颂扬了苏丽媛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子孙后代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良好家风美德。是中国人民从抗战初期到改革开放,老百姓面对爱恨情仇的一个缩影。由于水平有限加之花甲之年精力不足,所以只描写了故事的大概情节,没能进一步生动描述。初次编写文中谬误不少,希望能有热心老师赐予润色,给予斧正!谢谢

【本篇小说的最后九、十、十一章、后记,今天总算完稿、和编辑结束,感谢读者关注、欣赏、厚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