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了人的品质,就自然的引出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君子质朴美丽的品质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知道,孔子是朴素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人除了极少数象尧、舜、禹那样圣人外,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品质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化”出来的。所谓“教”,就是教育,即通过直接的教导,使人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的品质;而“化”则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人的思想、品德,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优良品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孔子极其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生命,丢掉了文化传统就丢掉了民族的灵魂,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希望。所以,接下来的一章就谈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原文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和“宋”是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杞国是夏禹后裔的封国,宋国是商汤后裔的封国。“征”即“证”,证明、代表的意思;“文”指文献,即历史典籍,“献”指贤人,与现代文献一词的意思不同。
“杞不足征也”是说现在的杞国文化不足以证明夏朝的文化传统,批评夏禹的后代没有很好的继承夏朝的文化传统——他们丢掉了祖先的文化。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却不能用他们的后代杞国来证明;殷朝的礼我也能说出来,但同样不能用他们的后代宋国来作证。原因是这两个国家对他们祖先的历史文献保留不够多,所培养出来的贤达人士不多。如果他们保留了足够的祖宗文化资料,又培养出了足够的能继承祖宗文化传统的贤达人士,我就会整理并用来作证(夏和殷)的礼仪文化。”

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周王朝建立后施行仁政,实行分封制,不仅给自己的子孙和有功之臣封了领地,建立了封国,而且给先朝的后代封了领地,建立了封国,使这些先朝的后裔能够建立自己的宗庙,继承祖先的传统,延续祖先的血脉,这就是“兴灭国、继绝世”,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民族自治政策——国家统一了,但各民族依然保持各自的文化传统。杞和宋两个国家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使自己的后代逐渐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精神,他们已经代表不了自己的祖先,从而使夏和殷最终成了真正的“亡国”。孔子用这个实例,告诉我们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不重视文化建设,就无异于自我毁灭。中华民族之所以会成为世界上最具凝聚力的民族,就是因为有着及其先进厚重的文化传统,培育出的民族文化精神渗透进了炎黄子孙的骨髓,潜移默化成了鲜明的民族品格,这是我们在几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中能够经受得住千锤百炼而能始终保持独立、完整并自强不息,成为一个不可被征服的伟大民族的原因之所在!
今天,我们强调传统文化的重建,其现实意义就在这里!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