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作家吕秀彬的《大雪颂》,气势恢宏,大气磅礴,读之令人血脉偾张,心潮澎湃。我认为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三“雪”之作。略陈谫陋,与读者共享。
三“雪”者,一曰“雪唱”。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后用“雪唱”指高雅歌声。唐.孟郊《送郑爽之湖南》诗:“雪唱与谁和,俗性多不通。”《大雪颂》这样一篇“雪唱”,谁能与之和?
且看开篇:“寒流汹涌,万花纷谢,漫天飞舞的大雪像白色的瀑布,就这样纷纷扬扬地倾洒,天地一色,玉树琼枝:好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这是杜甫的“乱云低薄暮,急变舞回风”,元稹的“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杨万里的“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地梅蕊玉无香”;李峤的“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的散文诠释和心灵写意。

三“雪”者:二曰“雪调diào”。清.袁静伊《赠人》诗曰“雪调静听孤唱远,云程遥望一痕青。”且看,“大雪洒脱果敢的声调”,摈弃的是“小雪欲落还羞的内敛”;不屑的是“冬雨冰冷如蛇的缠绵”。大雪的色调是:“恣情挥舞,血脉偾张,洋洋洒洒,大开大阖。”这十六个字将大雪的洒脱果敢,“静听孤唱”,归纳得淋漓尽致。接着以毛主席《沁园春》名句“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结,这既是大雪霏霏的“挥洒”,也是作家文思的“挥洒”,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三“雪”者,三曰“雪兴xìng”,即雪景引起的兴致。白居易《除夜言怀兼赠张常侍》诗:“加添雪兴凭氈帐,消杀春愁付酒杯。”作家说你纷扬的大雪,要飘落,就飘落出“惊艳”、“恢宏”、“气派”来。要惊艳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恢宏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要气派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目空一切。作家在中心词“气派”前加上了短语“目空一切”的定语,绝妙,目力所及,鸟飞绝,人踪灭,一切皆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其具象,何其生动,贴切,这种观雪兴起,分别引录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北风行》;柳宗元的《江雪》的有关诗句,并分别缀以“惊艳”、“恢宏”、“气派”的评语,分寸得当,语言精准,叫读者不惊艳都不行。作者的“腹笥”如此充盈,“气自华”是必然的了。
“三雪”欣赏观,塑就了作家大气磅礴的写作风格。于是,作家豪唱“大雪,我爱你豪迈奔放的秉性,在大雪纷扬的背景里“,你有悲壮——“荆轲刺秦,风萧水寒的悲壮;”你有孔武——像“林冲快意复仇,气冲牛汉”的孔武;你有精忠——“林海雪源,鏖战倭寇”的精忠;更有“襟怀”——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宏伟襟怀。
作家以高昂的情态,高唱《大雪颂》:“正如经过大雪洗礼,青松才更加挺拔伟岸,梅花才更加馥郁芬芳;漫天飞舞处,傲然矗立着一个民族的脊梁’”和他“穿越千年,气壮山河的绝唱”。这“满天潇洒的雪啊,舞动冬天”对“春的怀想”,“婆娑着大中国梦的旖旎,洋溢着每一个华夏儿女昂扬奋进的豪迈”。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读者诸君只有“沿波讨源”,“深识鉴”,方能“欢然内怿yì”。(怿:悦乐意)
2020年12月20日
(美评第Ⅱ 季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