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忧民 浩气长存
——追忆著名实业家王明远
(供稿∶刘广欣 程保忠 崔建民)

“革命工作不一定拿枪打仗,王明远这种行动和扛枪打仗一样有功劳。”
——李先念曾这样评价过他
抗战时期,山东夏津新盛店村涌现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时隔多年,至今有关他的故事人们仍广为传颂——他就是已故著名的爱国忧民实业家王明远先生。

王明远(1904年——1980年)又名王庆昶,是中国现代一位深明大义、浩气凛然,爱国忧民的实业家。县志记载:他自幼聪颖,敏与世事。10岁入乡塾,13岁辍学务农。18岁时开始靠轧棉花维持生活。1929年在济南创办东兴货栈,1935年,在德州创办同益成货栈。1937年春,在天津合资开办庆复昌盐号,独资创办塘沽盐场。1942年,在南京创办“中国制油厂”。此后,又在天津创办喷漆厂。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他将塘沽盐场、喷漆厂等资产无偿捐献给国家。建国初期,他积极响应天津市人民政府发起了捐款救灾运动,一次捐款40亿元(旧人民币),因此受到黄敬市长两次褒奖。
(一)巧使调包计谝日商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的一天,有一名日商来到王明远设在济南的东兴货栈,说要全部包买这里的棉花,谈妥价格签订购货合同并交付棉款之后,日商却因故延误了取货时限,出于对日本军国主义满腔怒火的王明远,于是便与外甥倪学文(地下中共党员)悄悄商量,如此这般这般定好计策。趁夜色掩护,他们组织车辆人员,火速将仓库内大批棉花倒运出去,留下少部分棉花塞满窗口。不久,仓库突发大火,火光冲天,烟雾四射,弥漫了整个夜空。“大事不好,仓库失火了。”听到喊救声,王明远与倪学文装出一副慌里慌张样子前来组织扑救,此时,熊熊烈火还在持续不断的燃烧着,炽热的温度让人难以靠近,眼睁睁的看着房梁烧塌后与棉包混在一起化为灰烬。日商闻讯赶到时,除了窗外未燃尽的棉花残渣可供他们查验之外,整个储存棉花的仓库已变成一片废墟,但因无正当理由追责王明远责任,只好作罢,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后来,王明远将这笔巨款用于了为灾民购房栖身。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德州,推行“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政策,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垄断以德州为中心的鲁西北棉花市场,王明远闻讯后,立即从天津赶到德州裕丰花行,以高价收购棉花。不几天的功夫,德州一带棉花被王明远抢购一空运往了青岛。气急败坏的日商叫嚣:“不杀王明远就收购不到棉花!”,派人抓捕王明远,王明远提前得知消息,连夜里潜回天津,让日军扑了一个空,免于一劫。

(二)偷梁换柱运粮食
故事发生在1938年间,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封锁,使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处于短缺状态。
一天,地下交通员找到他,说有一大批粮食要通过水路运往运西抗日根据地,让他设法把粮食运到。王明远二话没说,爽快的接受了任务。
为了顺利完成这次任务,王明远事先雇佣了两条装满大粪干的驳船并排在运粮船前头。借黄昏月暗之时,整装待发的几十条蒙盖的严严实实驳船沿运河向南快速行进。当船队行驶到金刚桥南运河三岔口河口段卡口时,被伪警查住,问道:“船上装的什么?”王明远站在船头坦然回答道:“兄弟我运的是大粪干,挣点小钱花花。”伪警不相信,登上驳船掀开帆布一检查,果然是大粪干,不由得用手直扇鼻子。这时,王明远从怀里掏出几块大洋塞进伪警小头目手里,边说:“老总们辛苦,这点不成敬意,领兄弟们喝杯酒吧。”,伪警再看这一群浑身脏兮兮的人,不像做买卖的商人,只好放行了。
于是几十条运粮船浩浩荡荡抵达运西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冀中军区首长王明堂还亲自赶来会见王明远。时隔不久,王明远又给运西抗日根据地送来一份“大礼”,他获悉将有日军一批棉包从油坊顺运河起运至天津的消息后,马上转报给河西武工队,我武工队趁夜设伏,消灭了押运船只的鬼子,将获棉包运到运西根据地。时在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徐向前司令,对王明远这两次为民族大义的果敢行动,给予了高度赞扬。李先念副总理闻讯后,也曾称赞他:革命工作不一定拿枪打仗,王明远这种行动和扛枪打仗一样有功劳。
(三)大智大勇护送首长

抗战时期,王明远探亲在家的时候,一天突然有三位身穿大褂,肩背背搭子,一副老百姓打扮的陌生人前来造访。一位身材高挑年龄40岁左右的中年人上前施礼:“您就是王明远王先生吗?”王明远回礼后答道:“鄙人正是王明远,敢问阁下是哪位?”那人微微一笑道:“老朋友,您明白的。今日专程慕名来访。”听此话,王明远赶紧将来人迎进客房。当时,地下党身份保密,王明远心知肚明,自然不必多问。落座后那位中年人说明来意,说途径这里到故城县郑口镇。那时,离新盛店北面不远的肖里长屯到张石庄这一带闹土匪甚为猖獗,王明远一听当即表示:“没问题,我护送你们过去,尽管放心。” 晚饭后,王明远套上“马拉轿车”,鞭子一扬,就带上三人出了大门。刚过肖里长屯不远,猛地从道路两侧密密匝匝的高粱地里钻出几十个人来,把车拦在路当中,然后用枪一指,大声命令车上的人:“都给我滚下来!”
王明远不慌不忙勒住马缰,斜眼瞟了一下土匪说:“连我都不认识了吗?”,匪首一看是王明远,立刻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下来,低头哈腰,低声下气的说:“原来是昶爷啊,知道的话小的怎么敢拦昶爷的车。”接着又不怀好意的往车里扫了几眼,问道:“昶爷,这么晚了自己驾车还出去干啥?”“我干啥还得跟你说吗!”说着随手一扬扔出两块大洋说:“回去捎信给你们当家的,什么时候想喝酒了就过来。”土匪老老实实站到路两边。王明远一提马缰,车子扬长而去,一路北上,把来人安全送达目的地。
过了好久,王明远才获知他护送的是晋察冀最高首长聂荣臻。这期间,王明远还巧用计策从日探虎口救出爱国民主人士、“新绥长途公司”总经理杨少农,护送他转乘英轮安全到了香港。
(四)大慈大爱重乡谊

1942年,王明远在南京创办了“中国制油厂”。一天吃午饭时,有人来报说有夏津老乡找他,他饭碗一推赶紧迎出门来。
门前站着一对中年夫妇和三个孩子,衣服破破烂烂,他一眼认出是本村张振清一家人,连忙将他们请进房间,安排饭菜。在当时,因家乡连年大旱,颗粒无收,万般无奈之下,张振清想起了人人交口称誉的大善人王明远,于是携家带口一路逃荒投奔到他这里。王明远听到这里,给他们安排了住处和工作。
就这样,凡是逃难到南京找王明远的,他都是先管饭再安排工作。后来,乡亲越来越多,连田庄甚至城南一带的人都来了,油厂容纳不下,他又在离南京不远的安徽省明光地区的嘉山、石门山一带,承包五万亩荒地,建立“中安垦殖公司”,把大家安置下来开荒种地,作为南京油厂的原料基地,大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王明远一生薄资财、重乡谊,一生都在为慈善无私奉献。
解放前,本村王世富的父亲因家庭拮据,卖了一处宅子,还是解决不了困窘,无奈的打算将另外一处卖掉,王明远得知后,找到他说:“你把宅子都卖掉,你们一大家子人住哪儿?” 随手拿出500块大洋,将宅子又买了回来。
解放后,为振兴家乡教育,他出资购置约三亩土地,开办了“采岩小学”(现遗址尚存于今新盛店村十字街东北处)修建校舍30多间,配置乐器和图书,聘请师资,供学生免费上学。本村王传仁有四个男孩,家庭非常贫穷,1950年至1951年期间,他资助其子王世业读完大学。土地改革期间,他说服一家人把自家的上百亩土地捐献给村农会。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1980年12月27日13时30分,76岁的王明远因病逝世,去世后只留下一处旧宅院和一件存放衣服和日常物件的低矮橱柜,再无分文,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人生大境界。他这种行愿无尽的爱国忧民、无私奉献精神将代代相传,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的长征路。
作者∶程保忠 崔建民

作者简介∶程保忠,山东夏津人,自幼爱好新闻写作和书法,现为山东省书法协会会员,山东省老干部之家书法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被中国老年报,生活报和新闻刊物刊登。

作者简介∶崔建民,1962年6月生人,原籍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碾子坪村,现供职于山东省德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夏津分中心,从事新闻信息报道工作。多年坚持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