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票的故事
王念夫
翻箱倒柜,清除积压多年的废纸时,发现了一斤四两保存完整的全国通用粮票。它是用一个小手帕工工整整的包起来的。包好的手帕是放在叔叔的一个笔记本里。这个笔记本是叔叔在1952年扫盲时用的。因为笔记本的外面用绳子结结实实的捆了起来,一直放在叔叔用的老式抽斗桌的肚子里,没有动过它。叔叔去世后,这个老式的抽斗桌子我一直保存着。直到现在盖了新房子,搬了新家。在搬运老物件时我才从抽斗桌肚子里把笔记本拿了出来。解开笔记本外面的绳子,才我发现了这一斤四两粮票。我愣愣的看着这几张小小的粮票,脑子里却闪现出了60年前的一件事情。
那是1961年的春天,有一天,生产队长领着一个人来到了我家。这个人四十多岁,高高的个儿,瘦瘦的脸庞,大大的眼睛,显得非常有精神。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干干净净的,一看就像一个城里的大干部。果然如此,只听生产队长说,这是从县城里来的公家人老李同志,要在咱们生产队里住几天。住的地方我已经安排好了,就住在咱们生产队的仓库里。老李同志非要到社员家里吃饭,就安排到你们家了。当时我叔叔表现的非常高兴,因为我叔叔有点文化,想和城里的人交个朋友。但是我父亲确有点难为情,向队长说,我------我们家可没有好吃的呀!这时老李同志非常客气的说,不用,不用,咱们有啥吃啥,你们吃啥我吃啥就行了。我父亲就同意了说,好,好!今天上午就来我家吃饭吧!队长和老李同志走后,我母亲说人家是城里人,能吃惯吃不惯咱家里的饭呀?咱整天吃的是红薯干面,连个净米净面都没有。我父亲说咱还有二斤豆子,掺着红薯干一块磨面,上午擀面条吃吧?就这样上午磨了几斤专门用于擀面条的面,由于掺的豆子少,擀面条时还是又掺了点榆皮面,才擀成了面条(所谓的榆皮面也就是把榆树的皮剥下来,晒干放在怼窑子里砸成面,掺到红薯干面里,整个面就有筋头了)。
上午老李来我家吃饭了,也没有馍没有菜,就是红薯干面面条再下点红薯叶。老李坐下来,接过来我母亲端过来的一碗面条,很高兴的说,好,好!我在城里可吃不上这样的面条。老李吃了两碗,看样子他非常满意。吃过饭后,他拿出了四两粮票和两角钱,放在桌上说这是我的饭钱。我父亲不收,老李却说这是我们国家干部的规定,你要不收,这回我可要犯大错误了。没办法,我父亲就收下了两毛钱和四粮票。老李一共在我家吃了两天五顿饭。早晨饭是红薯干面馍,调了一盘胡萝卜菜,老李给了二两粮票两角钱;中午饭是红薯干面条老李给了四两粮票两角钱;晚饭是红薯干面锅饼,老李又给了二两粮票两角钱。共一斤四两粮票。父亲把粮票给了我叔叔。叔叔没舍得用,就小心地放了起来。
老李同志走后,我从生产队长嘴里听说,老李同志真是县委的一个大干部。
时间一晃60年过去了,想不到这一斤四两粮票,在桌子抽斗肚里沉睡了60年。当我在手里攥着几张粮票时,我的眼睛慢慢的模糊起来。手里攥着的仿佛不是几张小小的粮票,而是我们党的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象征;是无数的党员干部遵守党的纪律,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物证;表现了共产党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它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现在才真正明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含义了。
作者简介:王念夫,大学文化,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文艺作品及科普作品200余篇,其中小说30余篇。2006年出版小说集《复仇的两性人》,2015年小说《受精之祸》获《小说选刊》优秀小说二等奖,并有多篇作品和著作获不同的奖项。2015年、2018年分别由黄河出版社和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灵魂》《重生》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