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城南,鼓山逶迤,似一片榆叶铺落在人间,其山脊两侧山岭延展,沟壑相间,为万物生灵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武安白沙附近有一座拐向东直走流泉的低山丘陵,名曰“拐头山”。鼓山主峰和拐头山合围的山坳里,上有白云出岫,下有草木蔚然;处山水之阳,得天时地利,在农耕社会时,这里是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是免遭兵匪祸害的天然之选。
邵庄,一个古朴宁静的小村庄,就悠然地枕卧在这里。她仿佛一位阅历百年风霜的母亲,沉默不语,却静静养育着村中的生灵,教化着怀里的百姓。看日升月落,云卷云舒,几百年来,依旧有着“春风不改旧时波”的容颜。
邵庄,一个萦绕着书香气息的村庄,“腹有诗书气自华”,宛如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没有俗气艳丽的着装,没有油头粉面的打扮,通身一袭蓝色碎花的对襟衣裳,上有松柏翠竹的点缀,是如此典雅,是那样端庄。头顶着”河北省书法村”的光环,翰墨书香,落落大方。这是武安城南一道独特气质的天际线,这气质是千百年来乡民精神文化的积淀,是百姓道德情操的涵养,更是一代代邵庄人对“耕读”家风的坚守和传承,纵观武安大地,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只见炊烟袅袅,不见屋舍瓦栏,这是远望邵庄的美妙。邵庄追求宁静,不爱热闹,所以她极力远离交通要道,不闻车水马龙;不近市井喧嚣,但却乐于倾听琅琅书声,偏爱浓浓墨香。
一、耕读传家
信步街巷,近看邵庄,果真没有浓墨重彩的突兀,没有花枝招展的婀娜,映入眼帘的唯有淡雅庄重的容妆。邵庄的门楼含蓄隽永,不高调也不寒酸,两侧三米左右高的青砖垛架起一个半圆形的券顶,券顶上一方方砖雕的牌匾,风格简单,内涵非凡,“耕读传家”“谦虚谨慎”“耕读渔樵”等都是邵庄人内心追求和家风传承的体现。
村中的建筑不像城南商贾大院的高大阔气,也没有城中房屋紧密贴近的逼仄。他们不高不低,恰到好处,街道不宽不窄,正好舒服。屋前竹影婆娑,房后青松静默,金菊送爽,红枫迎往,徘徊其间,会让你错觉般的进入国画世界里,美美地穿越到纸上,浏览画中,可感受文化情怀,家国天下。
邵庄的建筑如此,人亦如此,邵庄的人有个性而不张扬,有内涵而不骄纵,骨子里有着重视“耕读”的基因,不因贫困而放弃,不因富贵而偏废。一句“耕读传家”是他们人生的圭臬和信条。虽说“人不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看一眼邵庄的人,或许你会感触到他们由心发出的气质——张弛有度,温润善良。
古语云,“人生在世,惟读书、耕田二事是极要紧者。盖书能读得透彻,则理明于心,做事不冒昧……”说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解读,也是“耕读传家”思想的传统积淀。
“金银传家”不如“耕读传家”,这是邵庄先人茶前饭后、田野地边对后生的谆谆教诲。先人们认真严肃地讲述着,孩子们安静坐着倾听着:耕代表‘食’,而非钱财。“耕”是你们敬畏劳动,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生存手段。“读”是书籍思想,道德内涵,还是我们家族延续的精神财富,“读”可以让你们修身养性,明白事理,知道做人的准则和约束,也是过去我们祖先博取功名,光耀门楣的最佳途径。
这一幕似曾相似,却永不过时。
孩子们常年浸润在这样的语境中,耳濡目染,早已无声中养成了大人们心中的习惯,崇贤尚德,重教有礼。虽没有富贵盈满,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的工作着,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这是一种知足平和的流露,是一种温良恭俭让的体现,是整体气质的影响。
二、芝兰并茂
喝着墨水,闻着书香长大的邵庄人,如同空谷幽兰一般,有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一种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武安城南头杆笔”的邵富训老前辈就是空谷里一株幽兰,他少小临池,坚持不辍。往日时空下,一个聪明睿智的孩童,不厌其烦地挥动着毛笔,心定气静地琢磨着,思考着,日月复兮,寒暑往替,渐渐成为武安书法界的泰斗,他集书法大家之精华,自我研究创新,终成邵氏书法体系。
邵氏书法风格“重中锋而不废侧锋,善藏锋而兼露锋,结构舒展而避让得体,既取颜真卿的粗壮稳健,又兼柳公权的挺拔锋利,气势磅礴,遒劲有力,庄严厚重,端端正正”。一幅幅邵氏书法作品跃然墙上,白底黑字,齐齐整整,给眼睛一次文雅视觉的享受,一次赏心悦目的陶醉,这是邵庄最具实力的金色名片。
有言 “见字如人”“相由心生”。邵老先生人如字形,做事规规矩矩,做人有理有节。转身扬长而去,不效力于日伪;居家苦练研习,有意志为教育。抗战后,武安学校的风景里有着先生的身影,一袭长衫,颇有仙风道骨;满面笑容,尽显平易近人,轻声细语,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文风如和风细雨,慢慢轻抚着萌动的心灵,哺育着农家子弟。自此邵庄后辈求学读书蔚然成风,芝兰并茂,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邵丽萍、邵志强、邵太升、邵炜、邵康等各领域、各行业的翘楚不断涌现,诠释了这里学风文风的浓盛。谦和、儒雅、博学是他们的外衣;坦荡、磊落、担当是他们的核心。
走出邵庄,仿佛变换了时空,身体回到喧闹的市区,内心却依然留恋于那里,书香太浓,沁人心脾;沉醉太深,迟迟不肯洗脱醉意,恰似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邵庄一日行,一日难清醒!
编辑:孔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