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身经历的生产队收益分配
范天云
一九七一年,十八岁的我,被村里社员群众的推选为生产队会计。当会计必须会打算盘,还要能记清生产队的账目。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产队是农村最基层的生产核实单位,农牧林水副五业俱全。在偏僻荒凉的后山农村,水利与副业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林业生产只产出没收入。一个村全凭耕种土地与饲养牲畜过光景,而农业的收入占生产队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生产队的账目是复式账,刚开始我连收支都算不清楚。农牧林水的收入,减去农牧林水的开支,所剩余额与账面现金不符。生产队的账目实际上是,农牧林水的现金收入与支出计入现金流水账,现金账目的余额就是保管手中的现钱。而社员的口粮价款,既要计入农业收入,又要计入社员个人的账户。通过慢慢的摸索,我掌握生产队会计账目的奥妙,也能得心应手整理单据下账。一个生产队,没有多少现金开销,形成的单据也不是太繁琐。只要手勤,一个多钟头就能处理完毕。我白天和青年人一块参加农业生产集体劳动,抽晚上学习的空隙时间,就能处理完当天的账目,真正做到了日清月结,年轻的我受到众社员的好评。
七个月后,生产大队的会计,担任大队民兵营长。我被四兴庄大队选拔担任了大队会计。大队的账目没有生产队繁琐,只有现金收支账目。大队书记曹金元让我兼任大队白土厂专业队的会计,负责全大队的政治学习、劳动生产及社情民意的搜集整理,定期向三道沟公社汇报生产进度。我走村串户东跑西颠,巡回四个生产队,搜集农牧业生产进度,适时准确向公社汇报情况,生怕做得不好,影响四兴庄的声誉。
柴草入垛,牛羊进圈。生产队场面的粮食碾打入库后,庄稼汉熬油打马的时日得以放松。紧接着一年一度的核算决分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我作为大队会计,有幸参加了四个生产队的收益分配。生产队的收益分配,就是社员群众一年生产劳动成果的分配。这关乎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丝毫不能麻痹大意。大队主任带领民兵营长和略通财会算计的会计我,一行三人,巡回各生产队协助生产队会计和保管与记工员,开始了审查账目的收支,核实全年的劳动工分。
我们首先来到红海生产队,生产队会计的账目比较清楚,但有一部分农牧业收入没入账。社员们中秋节分的羊肉,一家一户腊月分的菜籽油,这些虽说是按人口分配的,是乎比较公道。但实际上,生产队的总收入就减少了。将这些羊肉菜籽油计入农牧收入,再列入社员每家各户的开支往来。三架算盘噼里啪啦打开了,粮食产量按当时的价格,计入收入,口粮、籽种、畜料,最主要的三大消费,按市价计入农业收入,与农业支出既社员的口粮超支欠款,做到收支平衡。接下来,核实一家一户的劳动工分。认真负责的记工员,已经将每家各户的工分核对准确。这就不用耽误时间,大队会计的我,就按规定填写生产队收益分配决算表。将农牧林水副的收支填写清楚,按总收入的百分之三留足公积金,百分之一提留公益金,填写农业税完成金额,扣除未弥补资金,剩下的收入,按全年劳动工分的数额,算出一个劳动日应得的报酬,就是决算的工分值。大队主任审核完毕后,盖上生产队的印章和大队的公章,到人民公社审批决算。三道沟公社审批同意后,按每家各户的工分值与一年劳动所挣下的工分,所得的劳动金额,除去家庭账户的口粮等款项,如有结余,就是分红的现金数额。如果劳动所得,不够口粮与生产队所分配的肉食籽油款项,就是超支欠款户,也分不到一分钱的红利。熬牛打马受了一年,挣下的是全家的口粮油料肉食。也就能够衣食无忧了!当三道沟公社批准了红海生产队的收益分配决算表,我们这个清产核资决分小组,按劳动日值(一天劳动按十分决算)七角八分,算出每家各户的工分决算他们全年应得的劳动报酬,将这些劳动所得的收入,计入社员家庭往来账,就能算出是开红户还是欠款户。在全村社员大会上公布每家各户的收支情况。开红户领到了一年劳动剩余的红利,欠款户也清楚了还欠生产队多少口粮款。能够分红的是绝少数家大人多劳动力强富裕户,绝大多数只能解决口粮与油料及少量的肉食分配。但庄稼汉就是要在年终岁尾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家能挣多少钱,还差生产队多少口粮超支欠款。做到心中有数,来年再加把力,更上一层楼!
第二站东大榆树村就没那么幸运了,生产队的会计范某某,账目收入支出记得混乱不清楚。我们这些决算人员,就连续三天重新下账,核实收支。一个生产队账目不清,工分也迷勒马虎。队长和记工员核实每家各户的工分卡片,大队主任与会计和队会计核实全年的收支,生怕漏掉农牧林水副的各项收支。经过四天的紧张忙碌,总算基本上弄清楚东大榆树村的收支,还有社员们一年辛勤劳作的工分。我编制了东大榆树村的收益分配决算表,报三道沟公社审批。村与村大同小异,劳动力多的能分到可观的红利,绝大多数都是超支欠款户,只是欠款的数额多少有些区别罢了。生产队长钮根锁,看到大队清产核资决分小组,连续奋战,加班加点下账,核实劳动工分。为了表示感谢我们来帮助生产队决分,非要犒劳我们这些啪啦算盘辛苦的算账人,给大家炖猪肉烩菜,特意从供销社买回散装的粮食白酒。我虽然不抽烟也不喝酒,但看到大队主任、民兵营长与生产队的队长、会计、保管,还有做饭的社员,他们吃喝得汗流满面,甚是欣慰。虽说饭菜并不丰盛,这些人就咸菜,炒大豆,白菜炒猪肉,素油炒鸡蛋,喝得是热情洋溢,吃得是津津有味。庄稼汉憨厚实在,只要你为他们做出哪怕微不足道的贡献,他们也会感恩戴德。有的人将家里杀猪的血灌肠,送到了会计家请我们品尝。有的将擦好的山药鱼送来,让我们改换口味。
第三站,就是我的家乡高山村,前七个月是我当生产队会计,后来是一位老农民当会计。这位老农民,当了半辈子会计,对生产队的收支非常清楚,绝不会丢三落四。大队收益分配决算组来到高山村,两天内就决算清楚,并顺利报批。
最后一站来到四兴庄生产队,这个村一百多户,三百二十多人,是全公社比较大的生产队。这么大的生产队,涉及三百二十多人口的收支账目。没有勤奋工作的能力,记账核算是很难完成的。但这个村有一个老成持重的会计,年近五十岁,头脑清楚,记忆力极强。一百多户的往来明细帐,竟然没有丝毫的差错。笨说别的,就口粮款一项,一百多页账薄,记账就得翻三个钟头,还不能出丝毫差错。不然的话,查找一处错误,又得耗费三个钟头。所幸,这个老会计曹润贵,精瘦聪明,不仅账记得分文不差,而且算盘打得相当流利。噼里啪啦,三下五除二,既快又准确。写字就得豁啦,算盘就得磕打。我的算盘打的也非常准确利索。同行的民兵营长刘玉明,以前同样是大队会计,看到我核算粮食产量的价格,噼里啪啦就敲打出来的金额,都比他们其他人快。他非常佩服地说,才当一年的会计,竟然是打算盘的高手。一个人念数字,三架算盘同时打,最后的数字一致的,就用不着再打第二次。核算粮食的金额,有一个简结明快的演算技巧。一退一二五,二退二五零,三退三七五......
在四兴庄搞生产队收益分配,我们大队一行三人,学到了老会计曹润贵很多记账的便捷方法。为了防止社员往来账的差错,他每记一笔,就在这个社员的姓名旁画对钩。由于这个生产队账目清楚,工分已经核实完毕。三百二十多人的生产队,年终决分只用了两天时间,当一百多户的口粮款决算后,社员们欢天喜地的领到了他们一年的劳动成果——开红,双手布满老茧的庄稼汉,得知自己的口粮款已全部挣回来,往年的欠款数目在逐年减少,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户人,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全家人吃饱穿暖就心满意足了。只要孩子们能够读书识字,不再是睁眼瞎就心情愉悦了......
四十八年前,我亲自参与的生产队收益分配,使我收获颇丰。成年累月战斗在田野的庄稼汉,是那么赤皮耐厚,是那么无所畏惧。年谨好坏,牵扯着庄稼汉全家人的衣食住行。生产队就是他们乐于奉献的精神家园,庄稼地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赖寄托。儿女们能够吃饱穿暖安心读书识字,长大学好科学知识,报效祖国。当他们拿到少得可怜的纸币现金,虽说不多,也能自豪地夸耀,我今年是开红户,领到了现钱。有不少头戴狗皮帽,身穿烂棉裤,家大人口多的庄稼汉,虽说生产队一年一度的决分,未能领到一分钱.但他们从生产队分回了三百六十斤口粮,还有以工代粮。有了粮食,贫穷的庄稼汉就无忧无愁,虽然光景过的紧巴巴,但只要有吃食,他们就不会怨天尤人。这些勤劳憨厚的庄稼汉,春种夏锄,秋收冬储,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再来一个丰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