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本期《聚焦著名书法家韩玉生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访著名书法家韩玉生老先生
写在前面
有人说,人生之路太艰辛劳瘁,可他却用虔诚之心、火热之情、深切之爱,创造着生命的价值,并且超越了自己!
有人说,时光荒唐、岁月蹉跎,生活之路艰难太多,可从他那深沉的微笑、艰辛的探索、激情的奉献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坚强的禀性!
还有人说,做人太难太难了,可他却说……哦,一切都不必说了,这一切都有岁月作证……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天空湛蓝湛蓝的,只有远处飘过几朵白云。
我驱车前往位于长春市铁北东天光路一个叫美印雅苑的小区,并在一栋6层楼的楼栋前停了下来。
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单元号、房间号,我嗅着一缕缕墨香,敲开了这家主人的房门,终于与这位叫韩玉生的老艺术家相见了。

“青波访谈”作者李青波与著名书法家韩玉生先生,在2020年9月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1华诞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开幕式暨颁奖典礼”上现场合影。
坐在我面前的韩玉生,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先生。老先生个头不高,但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看上去精气神很足。记得我当时与其见面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尽管青春伴着岁月的河流早已飘逝了,但从咱们彼此双手紧握之时的感觉,您十足的握力和精神抖擞的面容看,仍不减当年的风采啊”!
老先生眼睛不大,但神采奕奕、目光闪烁;老先生虽年事已高,但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
我的目光从韩玉生老先生的脸上、身上慢慢地移开,开始打量着这个简陋、老旧的两居室房间。
客厅不大,但十分的干净整洁。入户门的左侧一张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方型桌子,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这个看上去有些发旧又很不起眼的桌子上面,铺着写字画画的毡子,毡子的上面还摆放着几张已经叠好的宣纸。
我想,毫无疑问,这应该就是韩老平时创作和习练的“小小书案”吧。
我的目光从这个小小的书案移开,环视着这个本就不大的小客厅。
突然,我好像发现了什么秘密似的,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些“奇特的景象”:在小客厅的一侧和几个角落处,分别摆放着一些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层次分明的纸盒箱子,而且这些纸盒箱子似乎已经尘封了许久。
此时此刻,我真的很想问个究竟,但欲言又止了。
随后,我又用余光望了望对面两个比较狭窄、且也不起眼的卧室,同样的“景象”又出现在我的面前:只见地面上、角落里、柜子上等等,同样也都摆放着一些大小不一、高低不平、摞了几层的纸盒箱子……
我陷入了沉思、疑虑和惊讶之中!片刻过后,我提出建议:在彼此对话之前,可否能让我先看一下近几年老先生创作的代表性的作品?
老先生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而且还不加思索地走进了左侧的房间。大约一两分钟,几个大小不一的纸盒箱子便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老先生并没有马上打开这几个纸箱子,而是又从小客厅的几个角落处,把另外几个高矮不一、似乎尘封已久的旧纸盒箱子搬到了我的面前。
这时的我,更是感觉到有些好奇、有些疑虑、更有些惊叹。为了打消我的疑虑,韩老先生很快把这些箱子一一打开了。
我被眼前的这一幕情景惊叹了,不!不仅仅是惊叹,更多的则是感慨、感叹、感动。
是啊,展现在我面前的那一摞又一摞折叠工整、摆放有序、数量惊人的书法作品,还有那一卷又一卷卷得十分规范、长短不一、粗细不等、数目很多的长卷作品。
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或许也在问其他什么人,展现在我面前的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韩老先生对书法艺术执著追求的真实体现吗?不正是韩老先生在书法艺术之路上驰骋的真实写照吗?不正是韩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义无反顾、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辛勤耕耘的结晶吗?
再望一眼韩老先生为我渐渐展开的书作,诸如道德经、金刚经、孝经、心经、毛泽东诗词集锦、唐诗宋词集锦等等,应有尽有,数目惊人。
我注意到,那地面上铺着的、床上放着的、桌子上摞着的、角落处立着的,令人目不暇接。
再从书体上看,既有行书的、草书的,也有楷书的、隶书的,还有篆书的、甲骨文的。
其实又何止于此呢?还有一些国画,诸如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作品。更重要、也是更令人思绪万千的是,还有为数不少、但尚未打开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纸箱子……
我被眼前这惊人的一幕又一幕景象震撼了、震动了!我沉思了良久,也没说出一句话来……
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支配着韩老先生的中枢神经呢?到底是什么令老先生对书法艺术执著如初、如痴如醉呢?
我带着诸多疑惑、疑虑、疑问,又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了眼前这位执着的老先生。
望着老先生那张沧桑却满含欣慰的笑脸,看着那双不大却炯炯有神的亮眼,握着那双布满老茧却十分有力的手,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刺痛一般,我极力地控制着眼里涌动的泪水……
我曾经在自己出版的一部散文集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人在痛苦的时候流泪,是人的本能;人在感动的时候流泪,是人的理智!
带着一次次的感动,带着一丝丝的忧伤,带着一阵阵的心痛,同时也伴着韩玉生体弱多病的老伴呈上的一缕缕茶香,我与韩老先生开始了推心置腹、坦率真诚的交流。
从过去遥远的艰难岁月,谈到仍然充满信心的现在,再展望美好的未来;从自幼习书也喜欢画画,到立志攻坚克难,再到学有所成,进而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谈了很多、很久……
是的,作为笔者的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老先生为了实现幼年的目标和梦想,是那样的殚精竭虑,是那样的呕心沥血,是那样的废寝忘食,是那样的一如既往、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带血伴泪的童年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形形色色,千奇百怪。有的醉生梦死,碌碌无为,被人们所唾弃,被社会所淘汰;有的人默默奉献,执着追求,不忘初心,写出了自己辉煌的春秋。
我们的主人公韩玉生老先生属于后者,他用他脚踏实地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童年的梦想,他用他的执着和坚守、用他手中那支永不放弃的笔,书写着人生华彩的诗篇。
那就让我们顺着韩老先生走过的路追溯源头吧!
韩玉生老先生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之中,并若有所思地向我讲述了他带血伴泪的童年时光。
含辛茹苦的韩玉生老先生深情地告诉我说:他的家总共哥仨,幼年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又不在身边。
时间到了1945年的时候,他刚好7岁,哥哥大他两岁,弟弟小他4岁,是爷爷和奶奶将他们带大。爷爷奶奶一辈子无儿无女,父亲是过继的。
韩玉生思索片刻后,欣慰地接着说道:“我们虽不是亲生骨肉,却是胜过亲生啊!爷爷是商人出身,念过4年私塾,由学徒熬到了经理,生活还算富裕。1947年的时候,太奶突发重病,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变卖了房产。但后来太奶还是过世了……”
说到这里,韩玉生老先生又回忆起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他有些气愤地讲道:“那一年闹胡子,一队人马突然闯入我家的院子,人吃、马嚼,烧炕、烧炉子取暖,足足住了半月时间,临走时将我们仅有的一点点粮食等掠夺一空……”
韩玉生老先生接着说道:“时间到了1948年的时候,长春被围困,国民党兵挨家挨户地翻抢粮食,拆民房、修调堡,在我家的临街房子上做岗哨。靠房山头还横挖了五六米宽的深沟做屏障,企图顽抗到底。我们无路可走,而出卡子则是唯一的活路。爷爷奶奶带我们哥仨南出小河沿子,在哪蹲了一宿,后来又折返回来。第二次东出民丰街,在一个破房框子里蹲守了一夜,结果又是无功而返了……”
此时此刻,韩玉生老先生有些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眼含热泪地继续讲道:“卡子是出不去了,家里又断了粮,死亡几乎已不可避免啊!这时候奶奶冒着生命危险偷爬卡子,几个人结伴趁夜深人静之时,左躲右藏,终于偷偷地爬出去了,并用细软的衣服,换回髙樑面饼子,然后又偷偷地爬了回来。”
说到这里,韩玉生老先生更是有些激动地说道:“我们一边吃着救命的干粮,一边听奶奶讲述爬卡子的危险,还告诉我们说,她眼见有一个姓金的姑娘被黑枪打死了……”
叙述到这里,韩玉生老先生更是控制不了自己夺眶而出的泪水……
初心不改 志当高远
大地无垠,高天更阔。在纵贯古今,横盈天地的历史长乐中,谁能数得清有多少仁人志士、亦或是平民百姓,为了谱写人类美丽的“音符”,燃烧着心血的烛光,孜孜以求地劳作着呢?
经历了带血伴泪的童年岁月,一种钢的意志,一种钢的品格,在韩玉生老先生的身上已经形成,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特种钢,早已深深地铸进了韩玉生的躯体、他的内心,也铸进了他苦苦追求的书画事业中。
谈到他苦苦追寻的书画事业,韩玉生老先生更是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道:“幼年的时候,受家庭的熏陶,我就特别喜爱书画。6岁入学写春联就小试牛刀;13岁小学毕业,又辍学两年协助祖父母讨生计;入中学和中专后,常常协助学校写板报;入工厂以后,搞宣传、写大字报、画宣传画等,从没有间断过自己这一爱好。”
谈到自己真正走上习书之路,韩玉生老先生更是感慨万端的说:“第一次接触著名书法家周昔非先生后,对我的启发非常之大,特别是参加了周先生举办的书法培训班后,更是收获颇丰。在那段时间,我除了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向周老师请教。只可惜我听了4次课后就中断了。”
韩玉生接着说:“因为那时我所在的工厂工作任务十分的繁忙,我是厂里的骨干,还入了党,成为厂里唯一的一名电气工程师,还被提升为设备动力科长。当时设备升级改造、新设备安装调试、新试验站电路设计等,使我忙得团团转。但为了实现我孩提时代的梦想,为了我苦苦追寻的书法事业,我推掉了厂里标兵的称号。其实在那个时候,我已连续三年成为工厂的标兵。当时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不忘初心,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挤时间去上书法课,为了圆我的书法梦,我什么都可以放弃,但惟有书画艺术不能放弃”。
韩玉生老先生感慨地接着说道:“在我上第三次书法课的时候,周老师看了我在报纸上临的多宝塔后,让我走上讲台,并在投影仪下写。我哆哆嗦嗦地写了4个字,当时自我认为是岀了丑的。虽然后来因为忙于工作,当时没能在周老师办的班坚持学下来, 但我已受益匪浅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方面忙于工作,但在工作之余,我一定会挤出时间习练书画。有时会起大早、贪大黑,坚持不懈的习练”。
没过多久,韩玉生先生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兴奋地接受了这一现实。在他眼里、在他心里,这是属于自己难得的机会和宝贵的时间。
韩玉生老先生告诉我:“我退休后,又接触了地书,并加入了地书协会。练地书、练笔法、练结构,练出了胆量,在众人面前不再羞笔。在地书临帖大赛中,我还拿了楷书、隶书、草书的第一名,获得了去北京陶然亭、武汉参赛的机会,并且还都得了优秀奖。”
路,在耕耘者的脚下延伸
路,就在耕耘者自己的脚下延伸。
其实,我与韩老先生交流的话题还有很多,其中就有2019年11月8日那天的一个特殊的话题。
就是这一天,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省直会员活动中心,正在举行一次规模不小的盛会,众多会员们被80岁的书法家韩玉生老先生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演讲,特别是被韩老先生多年走过的不平凡学书经历所感动,被老先生真草隶篆作品的皆精而赞不绝口。
韩老先生若有所思地告诉我说:他从十几岁就开始临帖了,60多年从未间断,一直这样孜孜以求、执着如初、笔耕不辍。多年的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使他在书艺之路上不断奋进、不断攀登高峰。
他感慨万端地说:“路就在我的脚下延伸,路就在耕耘者自己的脚下延伸”!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他有过生活的极度困难,有过路途的极度坎坷;多年来,他有过工作的极度繁忙,有过身体的极度虚弱,有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接二连三、纷至沓来,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没能阻止他辛勤的笔耕、沒能阻止他对书法艺术的苦苦追寻。
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在寒风凛冽的严冬,他始终一往深情、一如既往地追寻和践行着他酷爱的书画事业!正是因为这样,正是因为他的虔诚与执着,正是因为他的永不放弃和孜孜以求,60多年来,韩老先生无数遍临习了颜真卿等30多位书法名家的碑帖。
在临习达到一定痴迷程度的时候,他甚至会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有时候甚至会通宵不眠、夜以继日地没完没了地临习和书写。
每当老先生看到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好的书作、画作,他都会精心地剪裁下来,以备日后学习之用;每当参加大型书画作品展览,看到众多优秀的作品异彩纷呈的呈现在眼前,他都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每当看到身边的领导和同志们创作的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问世,他也会心摹手追、如饥似渴。
韩老先生深知诗书画同源的道理,更深刻地体会到其彼此相互促进的道理。为此,在习书、作画的同时,他常常读一些诗词歌赋等,也尝试并撰写了大量的诗作。
不仅如此,韩玉生老先生还为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了一些诗,为科学家邓稼先等作诗,然后还用各种书体写出来。
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己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更好地践行诗书画同源这一理念,韩玉生老先生在刻苦习练书法、创作大量诗词歌赋的基础上,还挤时间刻苦学习国画艺术,并在学好山水画的同时,刻苦学习人物画、花鸟画等,然后还要配上自己精心构思的文字,这样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间,记录了韩玉生不懈追求和奋斗的轨迹。
时间,留下了韩玉生求索之路上的闪光烙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耕耘,必然会有收获。韩玉生的努力,可以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退休后的韩玉生,先后加入了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加入了省、市书法家协会。至此,韩玉生的视野不断拓宽,可以施展的空间更广阔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更多了,最重要的是基础打得更牢了,收获也更加丰厚了。
韩玉生老先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书法的心路历程时,感慨万端地说:起初对我而言只是一种爱好,后来渐渐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后来就不是一般的喜欢了,而是到了爱不释手、如痴如醉的程度。特别是有了一些成果之后,这方面的追求更加执著了,这也为自己后来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法艺术水准也有了飞跃的进步。
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韩玉生老先生坦然:写字要有激情,如果不带着感情写字,一定写不出好的水准,书法创作水平也不会有更大的提高。
我注意到、也现场体会过韩玉生先生是如何带着感情进行书法创作的。
韩玉生先生说,带着感情写字是学好书法的一大动力。他认为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后世在书法传承中又不断为书法输入新的时代内容,使这门艺术更加的可爱。
在书法创作的实践中,他除了临习古人碑帖外,还临了许多诸如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启功等的书法作品。与此同时,他还把自己为伟人、科学家等所作的诗句,通过自己的书法再创作,使书艺水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韩玉生也深知,书法艺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坚持、再坚持,执着、再执着,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了传播书法艺术,在不断提高书法艺术水准的前提下,他还不断向书本学习,向一些有经验的大书法家学习。为此,他还经常出入书店、经常逛书摊等,这为他的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韩玉生老先生还迷上了地书,为此,他不管刮风下雨、天气怎样变化,他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十几年如一日,常常出现在长春市的公园、广场等,挥洒自如地书写。
韩玉生老先生最为得意的颜体地书,可以说是端庄大气、颇受人们的好评,常常会引来观者的围观和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韩玉生老先生还经常说:艺术贵在求精,同时艺术是无止境的,真正的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必须博采众长。正因为这样,韩玉生老先生始终不满足于现状,始终坚持在学懂学精上下功夫。
韩玉生老先生深知,书法艺术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准、道德情操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他认为仅仅是学习刻苦,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淡泊名利,不断地潜心修炼。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成就书法事业。
我们还注意到,韩玉生老先生的书法作品,总是能给人一种大气磅礴、苍劲浑厚、遒劲老辣和古朴典雅的印象。
在近几年的市、省乃至全国举行的大型书法作品联展中,他曾多次获得了金奖和特别金奖等奖项,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对此老先生总是谦虚地说:自己还在学习和努力中,需要加强的地方太多了。
不为利益所动,不为金钱所迷惑,不被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诱惑所左右,一门心思、专心致志的学习、研究和提高自己所苦苦追求的书法艺术,是韩玉生老先生成就书法艺术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各种各样、徒有虚名的“标配”,充斥着市场,也包括着艺术家。但韩玉生老先生从不为这些所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老老实实地习练和书写,当然也包括画画,无论谁怎么吹嘘,最终都是靠实力说话,靠东西说话。
韩玉老先生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守土有责,做好自己,服务社会,有责任感、有担当、有使命感。
遒劲雄浑 古拙沉稳
诗人汪国真先生说过:“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头更高的山”。
歌德也曾说过:“你若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有人说,书法是浓缩的艺术,作为浓缩艺术的书法,要书之得体,书之有道。不仅如此,还要给人以美的感觉、美的享受。为了追求这一目标,韩玉生老先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正因为这样,韩老先生的书法艺术水准不断得到提高。
韩玉生告诉我:“在我加入省老研会后,接触了许多国家书法家协会的会员 等,耳濡目染,使我开阔了视野,弥补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与此同时,也更加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当然还包括收获了不少奖项。”
韩玉生先生深深地懂得,追求是无止境的,只有自己不断勤学苦练、不断向新的目标奋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才能逐步靠近梦想的目标。
在习书和创作的实践中,他一方面多方求教,拜师学艺,向名家、大家、实力派艺术家学习求教;另一方面博彩众长,向有经验、有水平的同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与此同时,向书本学习,多年来,韩玉生老先生购买、借阅和临习了众多古人的碑贴,也阅览、学习和借鉴了众多现代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集,等等。所有这些,都令韩老先生深受启发,收获不小。
韩玉生老先生接着讲道:“我的书法之路,其实是由喜欢进而到热爱,又因热爱而变得执着,因执着而又有了更多、更大、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在学书、习书的路上,我由一名普通的书法爱好者,进而成为长春市书协的会员、吉林省老研会的会员、创研员、中国老研会的会员、吉林省书协的会员。我还成为了吉林省政协书画院的院士、中国北京兰亭书画院的院士。”
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韩玉生老先生始终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自学是老先生数十年来的习惯和常态,如果说他在书法艺术之路上取得了众多成果,除了上述因素外,最重要的是老先生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学为主,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韩玉生先生告诉我:“我学书法主要还是靠自学,字帖就是我最好、最有力的老师。我先后临摹了古今30多位名家的书体,临后都会附一首自做诗,厚古不可薄今,我为中国脊樑、导弹、潜艇、天眼、氢弹之父等10多位科学家撰诗,歌颂他们的伟绩。”
韩玉生老先生还告诉我:“我喜欢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我学书法不是特别专一,见到名家、实力派就想学,真草隶篆、魏碑、金文、毛体等都有涉猎。还用各种书体写了众多的手卷、册页和长卷,诸如道徳经、心经、千字文、出师表、赤壁赋等40多个长卷。还写有关地书、颜真卿的论文等,并在中国老年报上发表了。我还先后为省老研会书画展写过序言,为一部分老同志的册页题过跋等。”
如前所述,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韩玉生老先生还习摹名家的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及动物等。
韩玉生老先生还十分谦虚地说:“虽然我的诗词还不入流,词句不够对杖,韵律不够和谐,但都是用心抒发的情感。我的画还是初级阶段,只是照抄描摹,谈不上创作,但通过笔耕可以建立和增强信心,因为我还要再攀高峰。”
是的,多年来,韩玉生老先生在研究颜体书法上是下了太多的功夫了,从《多宝塔》、《勤礼碑》、《颜家庙帖》、《东方朔画赞》、《祭侄稿》到《告身墨迹》等,研究个遍。同时又旁涉《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草决歌》、《寒食帖》等,可以说是博览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一个书家所必备的。反之,如果没有这些做基础,那么我相信他也创作不出高水平的东西来的。
我们的主人公韩玉生老先生不仅书法水平极高,更重要的是有着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极好的综合素质,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省老研会,韩玉生老先生是书法组的组长,更是会里的顶梁柱。我们注意到,在学习上,他寻根溯源;在授课上,他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倾囊相授,绝不保留。
还有一点,更是大家异口同声对韩玉生老先生的高度评价,那就是堂堂正正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从不哗众取宠,炫耀自己,贬损他人。从这一点看,韩玉生老先生堪称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叙述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位叫田永昌的老先生对韩玉生老先生的一段评语:“看了韩玉生老师的书画展,特别是听了老先生激动人心的讲述,非常受启发。韩老师的颜体书法,大气磅礴,稚拙浑厚,古雅圆润,笔力沉稳,浓淡干湿,粗细相间,含咏飞白。其外形内敛,内涵筋骨。他的楷书端庄大气行草书飘逸潇洒,小品精到细致,小楷小中见大,绘画作品也惟妙惟肖,这些都体现出了韩老扎实的书法艺术功底。”
叙述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近两年我和我的团队与北京大学兰亭书画研究院、刘炳森艺术研究会、吉林省老研会等机构,先后在北国春城长春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6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1华诞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及《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7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等大型活动。每一次参展,韩老先生都认真构思、精心创作,并且都获得了金奖或特别金奖……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书法艺术执著如初、孜孜以求、一如既往的韩玉生老先生,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青波访谈》作者介绍
作者李清波(青波、清泉、一丁、远瞩),曾有过军旅生涯,后在党政机关任职20多年;曾任中国国际艺术家学会副主席、中国北京书画院常务院长、《聚焦名家》、《当代书画名家》总编辑;曾出版40部、约三千万字的报告文学集、人物传记、散文集、诗集、政论文集、评论集等著作;曾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规模盛大的《深沉的思索》(1-5卷、300万字、近3000页)政论系列文集首发式;曾在全国各地组织大型联展、个展、笔会暨各种论坛等活动数百场;曾采写过包括省部级、地市级领导在内的300多位政界人士;采写过包括中国一汽集团总裁、深圳万科集团总裁、上海绿地集团总裁在内的500多位企业家;采写过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在内的千余位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采写过包括启功、欧阳中石、吴冠中、文怀沙、沈鹏、刘炳森、范曾、李铎等在内的两千多位书画艺术家。作家、诗人、评论家、策划家、主持人。

扫描二维码关注“青波访谈”公众平台
或添加微信13844045676与手机同步
作者郑重声明:本人在微信公众平台“青波访谈”中所发表的所有作品,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欢迎微信原版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