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爱无疆》
作者:和文高
编辑/洛阳四绝

过了春节,将迎来母亲的百岁华诞,期颐之年的母亲,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行动自如,生活自理,还时常关心着子女们的家庭大事,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母亲19岁来到我们家,20岁有了大哥,先后养育了我们姊妹六人,含辛茹苦一辈子,吃苦耐劳百春秋。
至今母亲也陪伴我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岁月的苍桑催人老去,年轻一代接一代,算来母亲膝下已是五世同堂了。
母亲的大恩大德真是说不完,美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假。
还有人说,一位好的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好老师,这话说的确切,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印在子女的脑海中,都是子女们的启蒙老师。
孩童时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母亲的重要,中年后才知道啥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娘恩”。
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有关母亲的描写,重笔浓彩的记录了伟大母亲的千言万语。
在每个家庭中,能把这个家庭维系起来的,是母亲。比如说,一个女孩出嫁了,她原来的那个家叫娘家,现在的这个家叫婆家。
这说明家是以母亲为中心的,是以母亲为标志的。
所以中国人在感情上都是倾向母亲的。
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里,大多数也都是对母亲的孝敬。
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一个人如果做了大官,可以封他的母亲为诰命夫人,也可以封他的妻子做诰命夫人,可以让他的孩子沾光。
甚至有的朝代,一个县太爷的衙门,老太太来了,可以走正门,这是孝母的表现,而他爹了要走后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果那一个人没有教养,道德表现不好,别人会在背地骂他“狗娘养的”,“有娘生没娘养的,啥都不懂”。这说明母亲对孩子教养的重性。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里,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散文,也都是歌颂母亲的。
从古人的“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一直唱到今天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在我读过的书中,记得歌颂父亲的文学名著有一篇,那就是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朱先生是写他父亲的,可越看越象写的是他母亲的形象。
而当我们表达感激恩情的时候,所表达的方式也是以母亲为原型。
比如,祖国啊,母亲。
黄河啊,母亲。
连我们上过的学校,也叫母校。
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有一个假李逵叫李鬼,在当地假冒李達拦路抢劫,当他被真李逵逮住以后,李逵怒从心头生,举起板斧,想将李鬼劈成两半。
这时李鬼急中生智,哎呀大哥,你饶了我吧,我家还有八十岁老母,我要死了,没人照顾老母。
李逵听后很感动,“算了,看在你母亲的面上,不杀你了,走吧。”
这就是母亲的力量。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有时候在关键时刻都有母亲的身影在维系着社会前进,比如西汉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清代的孝庄皇后,清未的慈禧太后,都曾权倾朝野,威震百官,也都对社会作出过贡献,也有的犯过历史性错误。
慈禧太后不会作诗,一生中也写过一首,其中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而名扬天下,成为名句,流传千古。
“母爱如山”
“孟母三迁。”
“”儿行千里母担忧等等”,都是说明母爱的重要性。
有母亲的家才是家,娘在,家就在。
娘在,兄弟姐妹们围在母亲身旁,是亲热的一家,
娘不在,兄弟姐妹变成了亲戚。
人类最不能动摇的情感,就是深深的母爱。
汶川地震时,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官兵们从废墟中救出母子二人,母亲浑身是血,气息奄奄,八个月的婴儿在一旁啼哭不止,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让孩子再吃口奶,当孩子趴在母亲的乳头上吸吮时,母亲在微笑中淡定的停止了呼吸。
这就是母爱,大爱无疆。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人们心底最深的那个牵挂,就是有娘的那个家。
2021.1.20于
聚贤斋

晨起心语
人人们都希望岁月静好,但真正的岁月静好却真不容易。
岁月静好是片刻,
一地鸡毛是日常。
望远处那是风景,
看近处才是人生。
生活本来就是苦苦乐乐,充满着艰辛和不易;既有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晴天,也有电闪雷呜、风雨交加的阴天;
生命中没有了这些色彩,就不美丽、不惊险、不壮观。
正是有了这种绚丽多姿的色彩,生命才显得壮观而有意义。
有浓有淡是感情,有苦有甜是生活,有起有落是人生。
如果没有挫折失败,也不会有成功这两字。经历过生活五味,才是真实生活。
远看别人的生活都是满眼羡慕,近看自己生活,总觉得心里酸酸楚楚,有太多的不容易。
但是却不知,不知道别人生活中的事,别人心中的苦,那些外表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无奈,烦恼与痛苦。
人非圣人,不论你是什么身份职业,做官也好,平民也罢,谁也逃不过生活柴米油盐这些小事,人间情恨爱愁。生活都一样。
所以尽管生活不易,也要笑着坦然面对,生活靠心态,人生靠历练,调整好生活心态,不攀不比,知足常乐,心存善良感恩,没有越不过去的那道坎。
2021·2·1
作者简介
和文高简介

和文高,河南偃师人,中共党员,曾任偃师县服装厂厂长,党支部书记,偃师县轻工鞋厂厂长。
现为洛阳市作家协会员,洛阳市职工作协会员,偃师市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长,副秘书长,偃师市古风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洛阳市诗词协会偃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偃师市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