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到烟台和李合小聚,而后有感而发写了这篇稿子,但是写完以后,总觉得缺点东西有些单薄,想要表达的意思,没有表达出来,一时也没有理出头绪。后来,又改过几稿,还是觉得不如意,所以也就一直没发,就搁置起来了。最近,又翻出来了,思来想去,不管怎么样还是连同我所喜欢的一些歌曲一起发了,算是娱乐一下,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烟台,频临渤海、黄海,以其自然的秀丽风光,富饶的物产,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成为了胶东半岛热门的旅游城市。烟台那自成一派的传统饮食文化,是鲁菜的发祥地之一。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能把大海当故乡的渔家人,海里来、海里去的,从大海里讨生活,这吃海鲜就是家常便饭。
在烟台的芝罘区,李合开了家酒店,地道的海鲜风味,浓郁的半岛风情,几乎成了潍坊朋友来烟台旅游的接待驿站和俱乐部。
李合涉足餐饮业属于半路出家。他最早是在潍坊,一直从事金融工作。说来,我俩是发小、同学、同事、还是搭档,相处几十载,彼此间默契。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李合才从潍坊调回了烟台,从事的依然是金融工作。搞餐饮,也是兴趣使然,近几年,他才和朋友合伙开了这家酒店,算是发展第三产业。 我每次到烟台,少不了在他的酒店里聚一聚。
没有搞过餐饮的不知道,这一行确实是个苦差事。单说每天的买菜,就够受的,八明不醒的就到渔码头赶那个早市,从赶海归来的渔船上挑选食材。
当然,开酒店要有人脉,菜品的质量、特色是一回事,更重要的还是信誉和为人。李合在烟台,自有他的一片天地,也是因为他义气豪爽,办事利索,人脉圈子也大,常来店就餐的朋友,也撑起了一大半。以前的那些潍坊的老朋友、同学、同事,只要到了烟台,他算是见到了亲人,不管是忙闲,就车接车送、安排食宿还陪着到处游玩,尽心尽力的那才叫一个周全。
自从搞餐饮业,也搁不住整天与烹饪打交道,重复做一件事情,也真成专家了,说起做菜来也是头头是道。一边给我添菜,一边说着它的特点和做法,这道是符合我的胃口,又成了近几年,我们的共同爱好。
一道道的生猛海鲜,地方特色小吃,李合都做了详细介绍:在胶东半岛,烟台的海参、海肠、小花蛤、大海螺、海带等等,都是比较有名的,论品质都是一流的;烟台的焖子算是独有风味小吃。李合还给我讲了焖子的由来故事,以及制作方法。
当鲅鱼饺子上桌时,我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过去,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招待贵客才能吃顿饺子,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饺子的理解,总觉得它包含的意义远大于美味本身,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它所赋予的情感,不管是现在和将来,始终是难以忘怀。
李合也是知道我到了烟台,才专门安排去挑选新鲜的、大的燕尾鲅鱼,特意包的胶东鲅鱼大水饺。
李合说:“正宗的胶东鲅鱼饺子,在制作上很讲究,关键是在于调馅,最好是用大一点的燕尾鲅鱼,将其清除内脏、去皮、剔骨、只取鱼肉,经反复敲打成肉泥;必须添加一定的猪大油或者肥肉泥中和一下;再适当加些蚝油、香油、盐,糖、胡椒粉调味;顺着一个方向搅动,同时边搅拌、边加足量的花椒水;最后,撒点韭黄末提鲜,搅拌均匀”。“吃鲅鱼饺子要趁热,凉了,口感就打折扣”。吃的时候,蘸着陈醋调和的蒜泥,味道会更鲜美”。
情谊无价,酒逢知己。本来不善饮酒的李合,斟满了酒,陪着我一杯接一杯的喝一样的酒。喝了白酒,再喝红酒,喝了红酒,再喝啤酒,谁也不管喝的什么酒,也不数喝了几杯酒。
每次见面,酒是那么的浓,话还是那么的多,乡音未改,叙说着当年。从懵懂少年到不惑之年,还有那些轻狂、恶作剧,永远是说不完的话题。曾经的那些点点滴滴,感觉是那么的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真不知道那酒量和时间都去那里了,怎么每次都是不醉不归,恍惚中,总被搀扶着才肯离去。时常断片,记不起临别之时说过的话。
不折腾,拿什么回忆。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不会因距离和时间的变动而改变,友谊是永恒的,但愿天长地久。
海风吹来,阵阵清凉,潮涨潮落,涛声依旧。烟台,真是个雨雪窝子,雨,说下就下,飘落到我那燥热的脸上,丝丝的清爽,我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