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骁勇善战,飞将军历史留名。但是李广即使在儿子已被封侯的情况下,却始终未得册封,这既与他身为央管干部,又曾经去接受诸侯的将军印的严重政治错误有关,又是他率性而为、锋芒毕露的性格所致。李广在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发动叛乱,李广诱逼羌人投降后,又将八百多名降者全部处死,如此杀降,是为大忌,但是李广我行我素。李广兵败被俘逃回后,被贬为庶人,一次夜归错过入城时间,守关校尉公事公办。李广自负其名,让随从报上自己曾经的官职。校尉说就是现将军也不行,何况故将军。李广重新复出后,报请让此校尉入队,随即就将他杀了。这些事情做得太“绝”,除了有损李广的名声之外,他争强好胜、不遑他让的脾性,也让他在同僚军将中多有隔阂芥蒂。特别是李广出身名门望族、身为世家子弟,心高气傲,而在他之上的军帅卫青却是私生子出身、曾经身为骑奴;卫青虽以“关系户”上位,却率军屡出边塞,建立了不世功勋。李广心里是否服气,是否形于言表?以他不藏不掖的脾气,可想而知;两人关系不睦也是肯定的。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在著名的漠北会战中,卫青找到了匈奴单于王踪迹。在军功唾手可得之际,卫青突命率领前军、渴望接敌厮杀的李广改走边路。“吃药”的李广愤懑中在大漠中迷路,耽误了汇合期限。事后卫青派人问责,李广悲愤地说:我一生经七十余战,已经六十多岁了,这本是我灭单于的机会,无奈大将军将我调离,以至迷路,难道这是天意吗?说完就抽刀自刎了。反正事后,李广的子嗣认定与卫青有杀父之仇。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在职场中锋芒太露而成事不足的另一种情形,是持才傲物,一有机会就耍聪明、抖机灵、好显摆。曹操在一处园子修好时前去查验,走到一处门户,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修园子的人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字里面一个“活”,就是一个“阔”字,主公是嫌这个门太大了。曹操又来时,发现门改小了,并且知道是杨修的主意。“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点心,上有“一盒酥”三字,杨修“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曹操常恐遭谋害,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某晚曹操的被子掉落地上,一近侍来给他盖上,被曹操跃起拔剑斩之,事后假装惊问谁杀了我的侍卫?“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杨修却指着死者叹道:“丞相(曹操)没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啊!”操闻而愈恶之。
杨修随曹操出征,两军对峙长久。某日士兵询问夜间的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杨修知道后就开始收拾行李,有人问他缘由,他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这是要退兵了,我先收拾下行李,免得来日匆忙。”于是众人纷纷收拾行李,曹操知道后大怒,以扰乱军心杀了杨修,然后不久就撤兵了。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贾谊从小熟读典籍,18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过秦论》因为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精确到位,引起很大反响,成为古今名篇。汉文帝初即位,21岁的贾谊即便被召为博士也就是智囊,一年后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即类似高级巡视员。贾谊对政治、经济、外交均有真知灼见,他“重农抑商”,“固本强基”的上疏,说的就是在农耕社会“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道理,为汉文帝采纳。但是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的主张,旨在对社会体制和文化习俗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则就有嫌冒进而缺乏实际操作性了。
而贾谊真刀真枪的改革主张,其锋芒所指则是当朝的权贵大佬。贾谊指出危害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现象以及他们的“蠢蠢欲动”,他以历史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的害处。指出诸侯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意即力量的对比。对此,贾谊提出了两个措施:一是“定礼制”,即严格制定皇帝与诸侯的君臣规矩;二是“定地制”,就是在诸侯原有的封地上再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以分解封地来分散削弱诸侯的力量,是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样的主张本来已属非同小可;可是这还不算,贾谊还同时提出,让留居京城的列侯全都回到他们的领地去。
(下图贾谊)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贾谊的建言献策鞭辟入里、切中要害,但是在方法上却是和盘托出,单刀直入,对诸侯权贵包括对领导对老干部,不含畜、不客气,公开挑战,咄咄逼人。然而贾谊在悉心于改革谋略的同时,却没有认真评估形势,以及没有周详地设计与之配套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朝中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等,本来就对既无战功又无政绩的政坛新锐贾谊冷眼以待,正如李白所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他们对贾谊有关社会文化大变革的主张,更是嗤之以鼻。而现在贾谊又“削”又“赶”的主意,就是向他们摊牌宣战了。
老周、老灌等人当然不会束手就范,他们在文帝面前对小贾群起而攻之,“年少初事,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汉文帝固然赏识贾谊,但是他不是秦孝公、楚悼王。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跟随刘邦东征西讨,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死后,吕氏乱权,周勃领头剪灭吕氏,灌婴领军十万为之震慑,甚至对于汉文帝来说几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皇帝印玺,也是周勃亲手交给他的。
(下图周勃)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贾谊于是被外放到千里之外的长沙,挂起来了。白居易叹为“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
谪居期间,贾谊又上疏主张将钱币的铸造发行收归中央政府。许多人肚子里一定会说:贾谊这个说得太对了!可是这事情从来没人出头说话,因为受命铸钱发行的是文帝最为宠信的嬖臣邓通。偏偏又是贾谊秉公直言,盯上了邓通的奶酪。
贾谊此后曾再被文帝召见,但是始终未得重用,33岁就因抑郁客死他乡,唯留英名传世。
试想贾谊当时如能审时度势、循序渐进,不求一朝一夕,不图一蹴而就,甚至藏锋露拙,然后最大可能地积聚舆论准备和改革共识,那么不出十年,改革局面必定大有可观,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将得以实现;贾谊的一大优势,不正是年轻吗?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朝廷让诸侯将其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其实就是延用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可惜贾谊在治国理念上具有远见卓识,却在方法上缺乏考虑,却少策略。更可惜的是,贾谊在外交上提出过“韬光养晦”的策略,但是他却没有把这用在自己身上。
(下图邓通)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类似于贾谊“佼佼者易折”的另一个人物,是晁错。
晁错是西汉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很为汉景帝倚重。他的“农本思想”“削夺诸侯”,与贾谊类似,其他的主要政见见于《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对策》等策论中。而晁错的锋芒毕露,却比贾谊有过之无不及。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行事风格上。晁错个性张扬,班固在《汉书》中称“错为人峭直刻深”,意为峻厉严苛,是个厉害角色。丞相申屠嘉看不惯晁错具有侵犯性的强势作风,以他擅凿庙墙为由欲置其罪,晁错予以反制,让申屠嘉在汉景帝处碰了个大钉子,申屠嘉竟因此气愤吐血,不久病逝。晁错的《削藩策》上奏以后,景帝令公卿、列侯和皇族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窦婴却当众表示反对,晁错与之结下了梁子。晁错与袁盎素来不和,你在我走,从不交结,晁错后派人查实袁盎罪错,欲置之死地,被景帝赦免。七国之乱即起,晁错准备再次对袁盎动手,结果连晁错的部下都不赞成。袁盎联络窦婴,紧急求见景帝,并称“今计独斩错”,可平定叛乱;随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可见当时晁错的对立面已经构成联盟,自己则成了孤家寡人。他因锋芒太露的行事风格,在人际关系上埋下祸患,实在是因小失大。
(下图韩信)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晁错的锋芒毕露又表现在他的议事内容上,他的建言总是“疏直激切,尽所欲言”,对于“削藩”,他的主张就是直接削夺,比贾谊猛得多。景帝于是诏令先行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又为此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为之哗然。
问题是,既如晁错《削藩策》所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那么,即位才两年的景帝和进言峻急的晁错对于诸侯极有可能的造反都准备好了么?事实证明没有。
晁错的父亲对他的行事忧心忡忡,劝告无效,甚至服毒自尽。而晁错则因为景帝希望叛乱的七国退兵,被突然腰斩。
性格决定命运,遗憾的是当局者迷。张良对韩信的评价就是“锋芒过剩。”刘邦一次与韩信谈论统帅带兵之能,刘邦问:“如我,能将(带兵)几何?”韩信竟没有说领导雄才大略、英明无双之类,却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刘邦问:“于公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韩信倒是说得直率,却也实在有点不及君臣之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韩信正在齐地节节胜利,他不但不去驰援,反而在这时候要刘邦封他为齐王。韩信一次路过樊哙府邸,进去拜访,樊哙跪拜送接口中称臣,韩信自嘲道,我现在竟也与樊哙这等人为伍了。人家樊哙再怎么说也是陪伴刘邦出生入死、立下大功的人,还是吕后的妹夫,别说韩信忘了自己的“胯下之辱”大丈夫了,这谱也摆得这也太政治文盲了。韩信最后落得身死灭族的下场,实在也与他的“锋芒过剩”有关。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摘自于徐甡民先生的历史文学佳作《古人职场那些事儿》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撰稿:徐甡民
图文/编辑:张凌清/treesea

本文撰稿人徐甡民先生简介: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摘自于徐甡民先生的历史文学佳作《古人职场那些事儿》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克勒文苑】历史趣闻&哲理美文 →“锋芒太露 过犹不及” 作者/徐甡民
2021-01-25 16:34:50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