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嘴生产队
作者:赵杰

也许是离开家乡太久了,对儿时成长的小村庄时常会产生诸多怀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多人和事,有些渐渐淡忘了,有些却永远留在记忆里。家乡的小村庄,留给我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我的童年,有我忘不了的暖暖温情。

那个年代是大集体时代,我们村庄叫青龙嘴生产队,行政区划隶属原肥西县官亭区井王公社团山大队。小村庄很小,就十几户人家,宗支不同,赵姓为主,一户解姓,一户刘姓,一户夏姓随母迁入。
村庄南面是一条河,河的南面有一处古迹遗址,类似古代的烽火台,东面是是大潜山,山脚下是刘铭传故居刘老圩。
一条灌溉水渠从村庄后面穿过,取水口在村庄的西边一点,为了提升水位水渠高于地面二米左右,蜿蜒如一条青龙。
每年夏天抗旱,大队会安排用二十匹柴油机抽水抗旱,把水调往西北边的长庄生产队,我们一群小伙伴就在水渠抓魚摸虾,特开心。
那个年代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多的七八个,孩子长大成家了就会分家另立门户,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十几户人家,原来应该就是几户,再以前的我就不知道了。
当时大人们都是要靠挣工分过生活的,每年春种、秋收后根据人口分粮、年底根据工分分红,钱粮很少,而孩子较多的家庭还会成为“超支户”。现在想都不敢想这些孩子是怎么被养大的。夏日傍晚,每家的孩子们都会在门口的凉床上等大人干活回来烧晚饭。晚饭是用中午的剩饭做的菜烫饭,很好吃。

收割季节的晚上,大人们还得去生产队打场上继续上工给稻子脱谷,小伙伴们则趁着月光在村庄玩耍嬉闹;半夜生产队会烧夜饭的,大人们都舍不得吃,把饭送回来给孩子们吃,我们也会一直在等,有时候也会在等待中睡着了。
妈妈送回来的夜饭真香,香油焖烧的黄豆,越嚼越香。我在家里最小,肯定是我先吃,姐姐们在一旁咽着口水等,结果我是一口气吃完。想想很是辛酸,想想也很幸福。

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放牛,骑着牛就像骑着马一样威风,一阵风似地狂奔,有时候从牛背上摔下来,牛也会停下来。
大人们偶尔也会因为一些琐事吵架闹矛盾的,有时候吵得不可开交,但是,谁家有事情,他们又会相互帮忙,把昨天吵架的事情都忘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民风淳朴之一吧。
那个时代虽然不能丰衣足食,但父辈们用勤俭和辛劳把我们养大,我们是快乐的,也是知足的……

责任田到户,丰衣足食的时代来了;通电了,电灯也装上了,很亮;后来后面生产队有户人家买了台十二英寸黑白电视机,这个在当时可是个大事件。晚上他在家门口的场地上放电视,几个生产队的人都会赶去围看。每当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旋律响起,我们一帮孩子们都会热血澎湃。
后来我们家里也买了台十四寸黑白电视,不管农活有多忙,一家人都争取准时看电视剧《渴望》,再后来此剧的主题歌《好人一生平安》也人人会唱。

那个时代很远,又感觉很近。
久违的村庄——即将消失的村庄。
我们走向了城市,却丢下了村庄,我们在城市与村庄之间奔波,把浓浓的乡愁装在心里,无处安放。
如今,村庄里留守的差不多都是老人和儿童,是坚守,还是无奈?
我们的村庄拆迁了,留下了一片荒凉……

还有三户没有拆,按现在的说法应该就是钉子户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又能去哪里呢,在他们的心里也就是恋着这片热土,不忍离去。
守着,恋着……

折柳成春,我又想起了我的故乡;风把鸟鸣分享到了远方,我仿佛又回到了玩捉迷藏的村庄。
如今,身在都市之中,却怀念那段岁月,更怀念村庄的房前屋后。
2021.01.25凌晨于苏州
作者赵杰,肥西县铭传乡人,现居苏州昆山,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