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海外凤凰诗译社社长兼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
(王家六姊妹-1996年)
我的姐姐们
文|静好(英国)
我有两位好姐姐,大姐建春,二姐建华(王丽);小时候,她们俩如同母亲一样照顾着我。
18岁的时候,母亲生下大姐,因为太年轻,夫妻又都要演出,所以大姐满月后就交给奶奶带,一直到她5岁,要上学了,才回到父母身边。
大姐没在母亲身边长大,而且像父亲更多一点,所以母女关系不是太好,她的性格低调、沉稳。
二姐比大姐小3岁,长得更像母亲,是个美人胚子,母亲特别喜欢她,宠着她。后来,有人说她长得像小时候的宋庆龄,还有人叫她“出国夫人”,意即她长得美,以后会嫁到国外当夫人,母亲就更宠她了。
我出生时,剧团已经解散,父亲在企业当会计,母亲在另一家企业上班。大姐比我大9岁,二姐比我大6岁。在我上学前,对大姐的记忆很少,我上小学不久,她就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了。
偶尔听说,大姐和伙伴们因为不会干农活,就被分配到一个林场,专门植树造林。
大姐说他们林场十几个年轻人,一起植树,有一道水渠从资江河里抽水上山,他们在山上种树,水渠里的水哗啦啦地流着,他们用水浇树苗,边工作边唱歌,很浪漫很开心。大姐描述的这个场景很美,我很向望,一直想去大姐他们植树的林场看看。
大姐很顾家,经常把她们林场分到的农产品如凉薯、红薯等一桶桶地提回家。从大家的林场宿舍到我们家大概有三公里路,大姐一人用一个铝桶提半桶凉薯要走这么远是很辛苦的,但大姐乐此不疲,林场里分到的任何东西,大姐每次都往家提。

记得有一个周末我请大姐带我去他们林场玩,大姐他们的宿舍在黄仑山的一个山顶上,一排平房是她们知青宿舍,宿舍前是一个操场,有两个蓝球架。大姐与一个来自益阳市干部家庭的女青年毛妹子住一起,毛妹子人长得漂亮,追求她的男青年很多。晚上,他们来大姐的宿舍邀毛妹子及大姐去操场唱歌,一群男青年在操场上弹吉他,一群女青年围着他们唱着歌。那时没有什么污染,空气清新,夜晚天空星星闪烁,晚风轻拂,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男女无忧无虑地在一起弹吉它唱歌,那场景很美,我站在大姐宿舍门口,看着他们,像欣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令人陶醉。
我总是惦记着大姐他们植树的林场,很想大姐有机会带我去看看,可是由于林场照顾大姐(父亲在当地有一点的影响力),没让她再去植树,她和毛妹子都调到厨房为知青们煮饭,所以我再没有机会去看他们的植树林场了。
大姐在林场当了三年知青后,第一批招工上班了。当大姐培训完回碳肥厂上班时,父母剧团已经恢复,他们经常要外出演出,我一人住在学校。大姐周末经常来我学校看我,帮我洗衣服洗被子等。 
(大姐大姐夫结婚四十年纪念照-摄于2020夏)
大姐结婚后,为了离姐夫近,调到了益阳郊区供销社工作。我上高中时,报考了离大姐工作单位近的一所高中,虽仍是读住校,但周末和寒暑假,我常去大姐工作单位,一是去蹭饭吃,改善伙食,二是把厚重的衣服、被子等提过去,请大姐帮我洗。
当我上高中时,父母的剧团受大环境影响,开始走下坡路,他们的演出减少,收入也开始减少。记得我读高中时,父母给我的生活费很少了,有时连学费都难给足,于是父亲写信给大姐、二姐让她们支助我,让我完成高中的学业。
高中三年,我自己没买过一件新衣服,高中期间所穿的衣服都是大姐、二姐为我买的和她们给的旧衣服。
大姐一直低调,穿着朴素,大姐夫为她买的时尚衣服如紫色西装套裙、白色西装上衣和枚红呢子大衣等等,她自己舍不得穿,都给我穿。
特别记得冬天了,我没有适合的棉衣穿,不知道大姐从哪弄来的蚕丝,她用白色红点的棉布帮我制作了一件新蚕丝棉衣,很轻很美很温暧,我很珍惜一直穿到上班的时候,这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一件棉衣。
(二姐休闲照-摄于2020年)
二姐一直爱美,穿着时髦,她为我买的和扯布制作的衣服都是当时最新流行式样,如夏季枚红的真丝衣,胸前点缀玫瑰花;大红高领毛衣配蓝白羽绒马甲等等。有两位姐姐帮我买衣服,打扮我,高中时我算是学校穿得最时髦的学生之一,加之我成绩好,性格文静、低调,所以我颇受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两位好姐姐给我的帮助和恩情,我时刻铭记在心,将来有机会,我一定会加倍回报和感恩。


本期审核:老铁(上海)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图片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