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位于沂山北麓,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皇帝曾登封沂山,帝尧之子丹朱封于丹水。一半诗词一半画,一半山水一半城。临朐的灵与秀,享有书画之乡、奇石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
刘文远,1969年10月生于临朐冶源街道办事处,自幼就酷爱文化艺术,1985年,他刚满十七岁,就师从号称“东方一怪”的冯汝松先生,学习书法、绘画以及烙画等技艺。后来,又到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深造。由于他的家乡出产红丝石,制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刘文远又拜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为师,学习制砚雕刻艺术。
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师傅领进门,巧妙在个人。既要有师承又要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刘文远制砚构思巧妙,把艺术的审美理念与儒家思想结合,融入砚台创作中。他以刀代笔,刀法娴熟,或大刀阔斧,或行云流水,有简有繁,飘逸洒脱,既古拙质朴又不乏高雅清秀,赋予了砚台以神韵。刘文远的雕刻作品,在第十一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传统艺术金奖和金奖;第十二届“天工艺苑·百花杯”获得金奖;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生博览会文化创意设计金奖;“金凤凰·青岛赛区”金奖,第五十一届“金凤凰”创新设计金奖。
制砚原本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工作,而他却活出了精彩,描绘成了诗,让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制砚也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创意带着灵性,不拘一格,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又具有文化内涵,古香古色中承载着远古的遗风,顺应潮流又具有时代的气韵,给人以向往,回味无穷。2016“青艺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金奖等国家级奖项;2017年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国匠杯”金奖。成为了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 并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砚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和红丝砚专业委员会主任。
自2010年开始,刘文远一直参加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第二届获“神龙杯”金奖,第三届“神龙杯”一等奖,第四届“宜景宜人杯”金奖。第五届“鲁王工坊杯”金奖,第六届“花冠杯”金奖,第七届“华艺杯”金奖。
临朐,工艺大师云集,能工巧匠众多。为了形成整体合力,打造临朐的品牌优势,刘文远从中积极联络成立了临朐县工艺美术协会,其中:国家级工艺大师3人,省级大师19人,市级大师40 人。并设立了9个专业委员会,刘文远被推选为协会会长。

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事业的成与败,刘文远自担任协会会长以来,宽厚待人,以发展工艺美术事业为己任,立足临朐,放眼全国,从注重发现、培养和人材着手,综合整合资源优势从而形成大格局,努力打造中国的优质品牌。他积极参与业内的理论探讨与研究,2012年,主编了《桃李天下》一书,在业内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他撰写的《浅谈鲁砚的制作与理念》、《论临朐红丝砚的创作艺术》的论文,又在《中国文房四宝》发表,增进了同行业的学术交流;作品《天书砚》被宁夏贺兰砚博物馆收藏。
行见行无处藏。为了调动广大工艺大师的积极性,促进全县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刘文远积极组织和协调多次技能大赛。2013年8月,举办了潍坊市首届红丝砚技艺雕刻大奖赛;2016年10月,组织了山东省首届砚雕技艺大奖赛;2020年,协会同临朐县人社局,举办了临朐县“恒信杯”职业技能红丝砚技能大赛。这次大赛有29名工艺大师参赛,评委是由省内5名国家级和省级工艺大师组成,行见行无处藏,评委们也要现场制砚,用作品说话,由此来证明评委的专业水准,从而才有了说服力和权威性。整的比赛过程,均采用现场抽签、领料、现场制作的方式。评委对作品同样也是采取现场打分,当场公布的办法,一切都在公开、公正的程序下进行,并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全程监督。最后将获奖作品以及所有的参赛作品,再陈列在一起观摩,让所有参赛者口服心服。
刘文远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宽厚待人,不压制人才,只要符合工艺大师申报条件,他都会积极推荐。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16年11月,刘文远参加了山东工美大师艺术授课进校园的社会公益活动,并且承办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和临朐县文联组织的砚台捐献活动,同时,刘文远将自己收藏的50方砚台,无偿的捐赠给中小学生,注重对砚台文化的传播,培养青少年对制砚的兴趣。
刘文远制砚的题材广泛,既有古往今来的儒家经典,又顺应潮流表现国家战略的大气磅礴之作;也有风景、人物、故事,以及花鸟鱼虫的小品造型。其由表及里都表达出了积极向上的主体,给人生活的向往和启迪。他的第一套《道德经》,用时8个多月,雕刻在了28块红丝砚上。
以“一带一路”为题材,把66个国家的代表性建筑,用书画的展现方式,雕刻在了66块红丝砚上,有关媒体、“学习强国”等网站都做了详细的报道。《一带一路砚》入选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一百名国家大师全国展的“中华大师汇”。
一套新颖的“竹简”造型,在近三年的时间里,采用金文、汉隶、小篆、简书等多种字体,以刀代笔,将《论语》的20篇,492章,15900字,渗透在这81块形态各异的红丝砚上,一部雕刻而成的《论语》就是一部史诗,它凝结了刘文远,三年以来所经历的日月星辰,浸透着他无数辛劳汗水。
佛教题材的释迦摩尼佛,在每天清晨,不吃早饭,在砚石上铺上棉被,趴在冰冷的砚石上,雕刻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刘文远,谦虚好学,对待学识的态度严谨。近几年,他虽身为国家级大师,却又向市级工艺大师学习紫砂壶的雕刻技艺,当刘文远推荐这位市级大师为省级工艺大师时,在报表中称他为老师,还引起了误会,省委会提出质疑,认为刘文远就算是想推新人,也不至于自降身份,非要把推荐的人称之为老师。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个成功者背后,都有些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心酸的故事。他所流淌的汗水和泪水,也必定会收到回报。祝愿工艺美术大师刘文远,用他那独居匠心的笔墨,在艺术的道路上绘出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