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结束,真正需要静下心来研读和琢磨的,仍旧是那本薄薄的课标。从课标出发,思考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发力点,再回到课标,对标研判反思课程的着力点和实施效果,让即将来临的寒假,成为教师思想的加油站,为新学期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尽管2011年修订版的课标,我们已经伴随教育生活走过一个十年,熟悉的陌生,或崭新的熟悉,哪怕是即将再次修订,课标仍旧是给予我们力量的一本教与学的“圣经”。重回课标,重新去寻找课程的重要支点。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作为教育基本纲领性文件,把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都做了精准的阐释。尤其在课程内容当中,分学段按要求清晰地把教材编写内容做了逻辑梳理和框架划分。一本课标是教师手中的执杖,是教材使用的意图体现,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认真研读课标,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具有非常的意义。
课程设计——落实育人目标的支点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上,都会有准确表述。数学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活动的课堂设计,要立足于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演绎、推理、验证、概括、抽象的活动过程。这样的理念下对课堂的预设,能够看到孩子,感受到孩子,揣摩孩子的心理,从儿童认知规律出发的课堂设计,能够走进孩子内心,让课堂成为儿童得到成长的体验场。
课程实施——学习方式变革的支点
按照课标给出实施建议,教学活动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要立足于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从目前课标中注重的“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正在往更加注重核心素养形成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之路径发展。

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教学活动要注重目标的整体达成,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思想和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支点的支撑下,我们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何组织学生探索质疑,主动创新?如何在学以致用当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如何让学生建立多学习的情感,喜欢学习、爱上学习、对学习永葆好奇心?如何体验到成功的自信?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变革的支点就在对学习效果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
课程评价——自主命题考试的支点
学习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书面测试、口头测试、开放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在众多评价方式中,自主命题考试仍旧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自主命题是为了提升改进教师的命题能力,理解课标实施教材的能力,而考试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了解,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评价自主命题考试水平的仍旧是课标。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性评价多用于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则是描述性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今年寒假期末测试中,实验小学采用自主命题统一测试方式,完全来自于根据课标理念的评价。英语加大口语的比重,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口语占分比例分别从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四十,到六年级的百分之三十。而科学则采用日常作业成绩占百分之三十,期末测试成绩总分七十分计算,把日常记录和测试相结合的形式,不以一次测试成绩就确定孩子的整个学期成绩,引导并要求孩子把功夫下在平时。

一本课标,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准则,是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对照,更是课堂水平的衡量,课标时刻在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我们使用的载体。有课标在心,生活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够成为最好的教材,为了达到教育目标,行走在学校现实情境与理想之间的路径,这就是课程的要义。
目前使用的2011年版修订的课标,如今更有重读的价值,很快课标就要被重新修订,会更加准确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只有认真研读,才能够发现新旧课标之间的差异,才能够准确捕捉到课堂改革的敏感点。

研读课标,对比不同学科课程标准,回想从“两基”到“四基”,再到“核心素养”的课标定位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需要重新定位,重新认知,重新寻找课程的支点,针对学生的学习,在教学“着力点”和“发力点”上下深功夫,才能让课堂显现出“真功夫”。
李青青
2021年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