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唐代 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赏析《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竹
陈与义
高枝已约风为友,
密叶能留雪作花。
昨夜嫦娥更潇洒,
又携疏影过窗纱。
译注
1、疏影:指竹影。
· 简析
这首诗很像一篇说明文,分别介绍了竹之声、形、光和影,我们来看一下:
“高枝已约风为友。”
这句自然是说明竹之声的,但竹本身无声,它的声是风传导给它的,为了形象起见,作者采用拟人手法,说竹之高枝,早已与风约为密友,因此我们才得以常听竹声,有如龙吟,细细,有似凤尾,萧萧,却正是自然界无穷美妙之音乐也。
“密叶能留雪作花。”
这句自然是写竹之形的,但正如第一句通过风,来写竹声一样,这里也通过雪,把雪视为竹开之满树花,来表现竹之密叶匝匝,细枝蓬生,因为只有这样的竹,才能擎住那样的雪,好比“大雪压青松”,青松惟其叶密,才能承住雪之压,竹丛也是一样道理。此句同样采用了拟人手法。
“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好了,现在该轮到写竹之光和影了,同理竹自身也是无光和影的,它的光和影是日光或月光赋予给它的,日光缺乏诗意,那就选取月光吧。为了使情景更逼真,让读者更亲临其境,作者把时间定位为“昨夜”,刚刚发生过,发生什么呢?潇洒的嫦娥,潇洒的携带起竹丛,将其扶疏竹影投射在纱窗,那般摇曳生姿,那般奇幻迷离,怪不得作者要用其飞动之笔,写出如此灵动之月夜竹影图了。
关于这里的“过”,著名学者金性尧先生释解时,认为“末句虽写月,但疏影过窗,则其中自有风在”,我却觉得同风基本没关系,因为风只能使竹影在纱窗上摇动,却是无法移动的,而“过”更多的是移动的内涵,可以参考苏东坡在写《海棠》时用的“香雾空蒙月转廊”,或者王安石在《夜直》中所写的“月移花影上栏杆”,都是由于月亮的转动,导致花影或竹影也跟着转动,却是不可不详察而审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