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春仁,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以文字为伴,老有所乐。笨鸟勤飞,笔耕不辍。偶有作品,见于纸媒和网络平台,并著有散文集《回不去的老街》一书

铁锅里熬出的腊八粥
作者|李春仁(中国)
朗诵|安湛(天津)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的是腊八逢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这一天,喝粥驱寒,也便形成了一个节日——腊八节。而人们把粥越喝越讲究,从简单的糊糊,到加入多种食材熬制,又熬成了一个诱人的名字——腊八粥。
从而这腊八粥,也成了腊八节日里,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又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那香味儿浓浓的腊八粥,裹着年味儿一起飘进了千家万户。
进了腊八,才是年味儿真正的开始。也是迎接春节,享受美味的开始。再丰富的年味儿,都是始于腊八的。
时光如梭,很多人很多事都会老去,可有一种记忆永远不会老去,有一种味道永远不会远去,那就是亲情,那就是儿时母亲用铁锅,熬制出的腊八粥的味道。
一口生铁铸造的大铁锅,黑黝黝的样子,并没有现在厨房用具的精致。它粗糙而简单,就像那时人们的生活一样。但熬出的腊八粥,却是香喷喷的。
记忆中的腊八节是丰富的,有鞭炮燃起的火药味儿,有铁锅里飘出的腊八粥浓香味儿。此时,我的记忆又停留在儿时,停留在母亲在铁锅前,熬制腊八粥的背影中。

那时,到了腊八这一天,母亲会把选好了的大蒜,让我们剥蒜皮,把蒜剥好,母亲便将一瓣瓣大蒜,放进干净的小瓷坛子中,倒入陈醋,放在阴凉处,到了年三十儿午夜吃饺子时,我们蘸着泡好了的腊八醋吃饺子,那是真香啊!
母亲不仅腊八醋泡的好,熬腊八粥也很是下功夫的。尽管日子过得清贫,可日子再难,也会应时到节,好让平日缺嘴的我们解解馋。
记得,母亲会在头天的晚上,把所需食材用清水泡好,腊八一大早,便把掺在白米中的红枣、白糖、核桃仁、栗子、葡萄干、红豆、花生等等一起放进铁锅里,熬上个来小时。黏稠的腊八粥,在铁锅中“咕咕咕”地冒着沸腾的气泡,无论是色泽,还是味道,闻着那种从铁锅里飘出来的香味,我们的口水早已在嘴里打转转了。
在那个味道寡淡,食物匮乏的年代,对于七八岁的我来说,像这样的诱惑,是万万抵挡不住的。于是,腊八粥上桌后,我便大碗大碗的剩着,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填着。那碗里的腊八粥,有热腾腾的雾气笼罩着,有浓浓的香味飘溢着,也有母亲忙碌的身影在我眼前掠过着……
时过境迁,成家后的我,每年也是要熬腊八粥的。只是,无论放多少配料,也熬不出母亲用铁锅熬制的腊八粥,那种甜甜的香味儿了。


特邀金牌主播简介:
安湛华,天津滨海新区,原从事政法工作,公务员退休。喜欢用声音传递优美的文字,曾在2018年滨海新区环渤海杯朗读大赛中获得组合类一等奖。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