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大戏班子
文/张淑钦
家乡的大戏班子可是有年头了,且很有名气。我记事起,就知道村里村里活跃着一个戏班子,每逢农闲,尤其是过春节,村子里总会唱几天大戏,此时,寂静了一冬天的村庄就沸腾起来了,那叫一个热闹!
为什么称为大戏班子呢?这个“大”并不是说戏班子规模有多大,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乡村是唱不起大戏的,所以,这个“大”字是表明乡村唱戏是件大事,很隆重很喜庆!乡亲们都愿意这么称呼它,听起来亲切。其实,整个戏班子包括鼓师、琴师、二胡、敲绑子、唱戏的……等等也就十几个人,他们都一人多职。他们全都是土生土长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唱戏纯属义务,没有分文可取。春夏秋季人们各忙自家营生,养家糊口,戏班子就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一入冬,他们便挂起锄头收起镰,戏班子就出现了。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固定时间,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要学唱、排戏,乐此不疲,搞得热火朝天,就等过年正月登台亮相。没有道具就亲手制作,缺少戏服自己缝补。虽然都是业余但不逊色,“演员”生旦净末丑齐全,唱念做打,手眼身发步,都很扎实,表演技能细腻到位,很有功底,深受乡亲们喜欢。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全村人几乎人人爱看戏,年轻人几乎人人挣着抢着要演戏。
随着“咚咚锵、咚咚锵……”喧天锣鼓声,戏开演了。终年忙碌的人们便放下手头上的活儿出来了,老人们早早坐在了台下,孩子们台前幕后上窜下跳,专拣人多的地方穿梭追逐,姑娘们“花枝招展”,小伙子们“油头粉面”,本村的外村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乌泱泱一大院子……
提起戏班子,我本家三叔可是当时有名的“戏篓子”、“台柱子”,是村里妇孺皆知的“角儿”,也是我们村戏班子第一任“班主”。三叔生于三六年,没上几天学,建国初期在扫盲识字班学习,但聪明伶俐,学啥会啥,是乡亲们眼里的“文化人”,他集导演、编剧(写戏)、化妆、主演于一身,好像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他爱戏到痴迷,常常三九天能听到他背词、练声,他的家常常是排戏的“平台”,三婶还给“演员”们做戏服及各种饰台“行头”。“有心人,天不负”,三叔练出了一副“铁嗓子”和一身表演硬功夫,别人唱完一本戏或一折戏,嗓子都会嘶哑了,而三叔是越唱越亮。他唱戏男扮女装,演旦角,擅长青衣,以苦戏见长,戏里最悲楚的女主角非他莫属,像《打金枝》、《宝莲灯》《苏三起解》、《寒窑》、《窦娥冤》等等。听三叔说台上演出都真情实感,常想起亡故的母亲就以真哭来唱腔,声情并茂,活灵活现,台下观众泪水涟涟,掌声不断。他扮大家闺秀,一上台总是温婉含蓄娇羞美丽,莲步轻移水袖翻飞,一笑一颦一招一式极其优雅高贵;演丫鬟则活泼俏丽机灵聪慧,最擅长揣度小姐心思;他演寒门徐娘,则古典的身段,素雅青衣,或坐或走永远慢条斯理,目不斜视,完完全全贤妻良母或贞节烈女形象,咿呀一声,颠倒众生……他演起戏来,投入忘我,常常入戏太深不能自拔,分不开现实生活与戏里场景,台上美媛,台下亦婵娟,走起路来,两脚尖里扣,扭腰摆臀,如花枝招展,常常左手兰花指,右手托香腮,风情万种……为了给人快乐,自己痴迷忘我,像三叔这样的“戏痴”们,会永远封存在乡亲们的记忆中!
戏班子精湛的演技,蜚声十里八乡,随着名声雀起,这些“明星”们最大的收获是媳妇上门了,许多家里缺钱少房穷当当的老大难,瞬间都成了“抢手货”,都娶上了好媳妇,过上了甜蜜的好日子!怪不得乡亲们都说三婶是三叔唱戏唱来的!其实三婶也会唱戏,是戏迷,是共同的爱好把二老联系在了一起。
真正看戏懂戏的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看了几十年的老段子,连唱词都熟记于心了,但仍然乐此不疲地陶醉于那熟悉的声腔韵律里,像《打金枝》《见皇姑》等,虽然唱得是帝王家的事,讲的却是平常百姓的理;那《十五贯》《九件衣》,巧合重重冤情累累,最终冤有头债有主,最符合老百姓的期许;忠贞的王宝钏,化蝶的梁祝,看多少回都津津有味,更有铁杆粉丝,看到动情处,索性击掌为拍,跟着哼唱起来……
从戏班子的戏里,我们很小就知道了《三国》、《杨家将》、《说岳全传》等等戏曲典故:有奸臣害忠良,有侯门将相忠心威武,有寻常百姓孝义柔肠……老人们时常拿戏里的恩仇、善恶等等最朴素的道理来教育晚辈,可以说戏班子唱的故事是我们道德启蒙的第一课,让我们感受经典而爱上国粹,更是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文革时期,传统老戏被称为毒草遭到批判,戏班子也“做革命人,演革命戏”,风光一时,每逢演出,观众亦人山人海,台上有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李铁梅、小常宝……等等,莫不惟妙惟肖,至今脍炙人口,令人记忆犹新。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戏,三叔声情并茂,如泣如诉令台下观众泪流满面;全歼顽匪座山雕,台上振臂欢呼,台下掌声一片;“大寨铁姑娘”、“大寨红花遍地开”、“老两口学毛选”等这些当时流行的歌舞,也是戏班子的招牌节目……
至到1979年文艺改革提倡“百花齐放”,戏班子又迎来了春天,他们从倒背如流的革命样板戏中走出去,让传统剧目回归,重演“十五贯”及折子戏“铡美案”,再次轰动十里八乡。回想过去,像三叔这样的老艺人们为农村戏曲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记住曾经活跃在农村文化舞台上的戏班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家大电视,个个有手机,卡拉OK、快手、抖音、广场舞等等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广泛普及,可喜的是,我们村戏班子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演员”,经常演出在庙会、文化娱乐广场等,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如今,耄耋之年的三叔仍精神矍铄,退出舞台做了幕后指导,相信他们那一代人演出的场景,塑造的戏剧人物形象,让晚辈们终身难忘!舞着婉转水袖,穿着华丽的衣裳,“浓妆淡抹总相宜”,戏台上咿咿呀呀的“戏子”,仍然是我家乡节日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作者简介
张淑钦,网名,张灯结彩,女,六零后,已退休,河北晋州人,喜欢阅读、旅游、运动,《遗风文学社》社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