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腊八"》陈建平老师短文六章欣赏//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1453期

1、话说"腊八"
作者:平之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亦叫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腊八节,最早源于先秦时期腊月里,祭祀祖先神灵的 “腊祭”。据《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那时,腊祭的日子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称之为 “腊日”。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这天,寺院里要诵经,要煮粥敬佛,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还要将 “佛粥” 施于民众,以沾佛泽,以祈佛祖福佑。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兴盛,两个节日逐渐融合在了一起。从南北朝开始,祭祀祖先神灵的“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从此两节合一,变得更加隆重热闹。
到了宋朝时期,腊八节煮粥喝粥已成民间风俗,不再仅仅局限于寺院,上至宫廷官府,下至黎民百姓,家家户户这天都要煮粥,彼此之间还要相互赠送,寓意吉祥如意,福泽安康。大诗人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曰:“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这天也要向文武百官、侍从宫女等赐粥,并给各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此习俗到明清时期更盛。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寺院依然保留着腊八节施粥的传统习俗。因为是腊八节煮的粥,所以民间谓之 “腊八粥”。腊八粥是以赤豆为主,意在将粥染成吉祥的红色,相传源于 “赤豆能打鬼” 的传说。再加以五谷杂粮,五味杂陈,所以腊八粥又叫 “五味粥”。
随着腊八节的兴盛,腊八粥的食材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除了加各种米、坚果、红糖之外,比较讲究的人家还会配以各类果脯,十几二十种食材加在一起,熬成一大锅象征丰收富足的腊八粥。
俗话说 “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去许多人家,从腊八这天,就开启了春节的前奏,开始忙于杀年猪、打豆腐、做年糕、做腊八蒜....等等。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年” 的脚步更近了。
靖远人在腊八这天并不喝粥,而是要吃“腊八糁饭”。在腊八的前一天下午,人们事先将黄豆、豌豆、大豆等煮熟煮烂待用,在腊八这天早晨天亮之前,再用小米、大米、糯米煮成粥,然后再加进去事先煮好的豆类,而后再加上一把白面搅和成“糁饭”,如有条件再加点肉臊子,那就更香了。
靖远人的“腊八糁饭”,就是由腊八粥演变而来的,比粥更稠罢了。只不过腊八粥是用来喝的,而腊八糁饭却不能喝而只能吃。这种“腊八糁饭”最具靖远特色。
过去,靖远人吃“腊八糁饭”,要在天亮之前就得吃罢。传说谁家的腊八糁饭吃得早,谁家的庄稼就会黄得早,成熟得早。而且,这腊八的糁饭是不能吃尽吃完的,要专门留一部分,其意是年年吃剩有余。
在吃腊八糁饭之前,首先要用做好的糁饭,在自家的大门上抹一个厚厚的“十”字。民间传说,这种用腊八糁饭在大门上抹“十”字的习俗,是从江南传过来的。
相传,江南某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有一户三口之家,母亲在逃荒的途中活活饿死。剩下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沿街乞讨。为了给年幼的女儿找个生活的出路,老父亲给女儿头插草标,卖给了一户有钱人家,这时正值腊八前夜。
第二天早晨,女儿在这个有钱人家,端起碗来喝腊八粥。忽然想起了自己年迈的父亲至今仍在寒风中沿街乞讨,不由得涕泪俱下。于是,她拿起粥碗,用碗中的粥在这家门外边,抹上个厚厚的“十”字。心想如果今天老父亲乞讨路过这个家门时,门外边抹的那个粥“十”字,即可让父亲充饥果腹。
后来,这位孝女的孝心感动了乡亲们,并很快流传开来,家家效仿。每到食腊八粥的时候,人们都在自家的大门上,用腊八粥抹一个“十”字,从此这种习俗也就沿袭了下来,并代代相传。
不过到了现在,虽然广大农村地区“腊八节吃腊八糁饭”的习俗依旧,但在门上用腊八糁饭抹“十”字的情景,似乎已随着岁月流逝,鲜少见到了。
2021.1.20

2、思悟
作者:平之
引言:人活一世,可以贫穷,可以不博学,但绝不能精神萎靡颓废,绝不能内心空洞无物。
01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要开心。拥有一份好的心情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前提和基础,只要拥有了一份好心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份感悟美的心境,用快乐带动心情,用真诚对待朋友,用努力追求幸福,用感恩对待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定会步步为赢!
02
生命从无到有,物质从有到无,包括荣辱、名利、心情、最终全都会烟消云散,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珍惜亲情善待友人,用爱心回报社会;淡薄名利,尽有限之力、做能做之事、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即使人到暮年,回首自己的一生,尽力了,了无遗憾,也就无愧今生来人间走一趟。
03
人活着,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然而,好心情是要靠自己创造的,也是需要自己品味和感悟的。其实,快乐只是一种心态,幸福快乐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物质上的优越却不一定能够让你每天拥有好心情,而真正的快乐在于精神上的富足。
人生在世,拥有好心情,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大道至简,活出真我,努力工作,用心生活,珍惜拥有,充实自我,入般若境!
2021.1.18

3、思悟
作者:平之
引言:简单生活是一种态度,心静平和,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01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觉有个好身体最重要,有个好心情最重要。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身体属于自己,只有心情属于自己。在心情好的时候,看天天蓝、闻花花香、就是喝一口凉水也是甜的。
0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不开心、郁闷、烦躁、寂寞、等待也是常有的事情,那就要看自己怎么想、怎么看待、怎安排。
03
耐心点、坚强点,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疼痛会有助于你,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了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地方洒下阳光。
生活是一首苦乐交织的歌,有时旋律优美,有时低转回旋,在起起落落的旅程中,保持一颗恬淡安然的心,在花开时静赏满园怒放,在风起时让心依风而舞,在雨落时为心撑开一把避雨小伞。调整心态看生活,处处都是阳光。
2021.1.19

4、思悟
作者:平之
引言:远处的风景,住着别人的幸福;脚下的远路,才是自己的归途。
01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成年人的世界虽然没有岁月静好的童话,但也要相信春天会开花。当你徒步辟出一条路,徒手凿出一道光,你就会发现岁月宽宏,前路明亮,人间值得。
02
人生,总有许多沟坎需要跨越,岁月,总有许多遗憾需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需要领悟。有些事,轻轻放下,未必不是轻松。有些人,深深记住,未必不是幸福。有些痛,淡淡看开,未必不是历练。
03
明白自己,是做人的智慧。把自己弄明白,生活就简单了,人生通透了,越活越好。一个人要想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不断修炼,不断领悟,不断反思,不断沉淀。愿我们积极乐观,开心过好每一天!
2021.1.21

5、晨语
作者:平之
引言:人生征程上,好好爱自己,勇敢做自己,大胆靠自己,一切终会越来越好。
01
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学会全方位地接纳自己,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竭尽一切努力,去扬长避短,生活就会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
02
要生活得漂亮,就需付出极大的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当你学会了依靠自己,你才会无惧无畏,才会淡定从容,才能笑对一切。
03
不要动不动就倾其所有,与其卑微到尘土里,不如留一些骄傲与疼爱给自己。一生中会遇见很多人,有人爱你,有人忌妒你,有人把你当作宝,有人不把你当回事。你痛了,你累了,你失落了,你错过了,这些统统与人无关,你的未来,统统要你自己负责。
每天认真洗脸,多读书,按时睡,少食多餐。变得温柔,大度,继续善良,保持爱心。学会一个人静静面对,自己把道理想通。
2021.1.22

6、晨语
作者:平之
引言:早上醒来时,给自己定个目标: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好! 每天坚持,一定会大有收获!
01
做人,要干干净净。做事,要有始有终。做人善良,终有好报。做事坚持,必有收获。与人为善,受人尊重。 简单快乐,踏实生活。
02
时间,抓起了就是黄金,虚度了就是流水。书,看了就是知识,没看就是废纸。理想,努力了才叫梦想,放弃了那只是妄想。努力,虽然未必会收获,但放弃,就一定一无所获。过好每一天,干好每一件事,总会有所收获。
03
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放弃,坚持走下去,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风景。也许不是你本来想走的路,也不是你本来想登临的山顶,可另一条路有另一条路的风景,不同的山顶也一样会有美丽的日出!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每一天,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全新启程的你定会品尝到生活的有滋有味!
活在当下,珍惜拥有,用尽全力,去为更好的明天努力。不后悔、不抱怨,让日子一天天在自己的手中变得丰满起来。
2021.1.23

作者简介:陈建平,笔名平之,靖远县东湾镇东湾村人。生于1965年10月。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靖远县县志受聘人员,靖远县地方民俗文化学会负责人。著《甘肃党史人物:欧化远》(已出版)、《靖远地方民俗丛书:谱序碑文祭文》(已出版)、《陇上人物:范振绪》(底稿),主编《农家书库:谱牒、碑文、祭文赏析》(兰大出版社),参编《再奏风雅:2005年中国文化年报》(兰大出版社出版)、《和畅:2007年中国社会年报》(已由兰大出版社出版)、《靖远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担任副编)、《靖远革命资料汇编》《德润文苑》等书籍。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