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迷失自己
你助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业后,即刻选择退出那个江湖,因为你深知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你更清楚“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残酷现实。所以在纸醉金迷的皇权面前,你没有迷失自我,选择离开。凭一己之智慧,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或许是本心使然,你没有迷失于巨额财富带来的快感中,反倒是看惯了江湖,深谙百姓疾苦,所以你把自己积攒的财富布施给了更需要的人。然后就走进了大自然,在七十二峰间悠游,尽享山水之乐。
本以为就此终了相安无事过余生。可是当你看到百姓深受统治阶级盘剥饱尝疾苦时,你的心弦又一次被拨动,从青山绿水间走出来,来到了商贾绿林,做起了小本生意,聪明如你者又一次获得了巨额财富,这一次你决绝的选择了退隐山林,可是这样优哉游哉的日子并未让你彻底沉沦于此无法自拔。看破红尘世间事,心内依旧怀有赤子心,索性你再一次散尽家财,只为了看到底层人民乐开怀的场景……如此进退有度,未曾迷失自我的举措在你的人生里多次上演,你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做出最明智的举措,无论怎样的取舍,都把百姓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最后,人到暮年白发苍颜时,真正的将自己交给了大自然,于青山绿水间做一垂钓客。那份豁达释怀真是无比惬意。此生怎一个乐字了得??
你,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机智聪敏,父亲又为你请来了先生单单教授你一人,可见你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境优渥饱读诗书的你,真可谓是一个小人精。自你初进贾府,便可知你非同一般的智商。当得知贾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时,你改口说略识几个字而已;当与一干人等同席而坐时,你很好的掌握了分寸;当大舅妈留你吃饭时,你巧妙的婉拒并表达了谢意;当与王熙凤第一次谋面时,你便透过她的言谈举止为她准确定位……包括后来的很多事,你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可见你是深谙生存之道的。你了解贾家大部分人的个性,你能揣度他们的心思,你也熟悉他们的喜好,以贾母的庇护和你的才华智慧足可以让自己活得潇洒自在。但你就是你,骨子里的清高让你有几分坚守,你不肯屈尊降卑耍嗲卖乖,你更不屑于讨好巴结迎合别人,你只想追随心的感觉做你自己。
你身边的丫鬟紫娟,你却视她如姐妹,从不刻薄她,更不虐待她,所以她才还你以忠心;香菱学诗时,你是实心实意的引导她,并给她以最贴心的鼓励。她们都是下等人,在你眼里却都是惺惺相惜的姐妹,你善待她们,竭尽所能帮助他们,这在大户人家很多人眼里是不耻的行为,因为他们考虑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走近你?做这件事有什么利可图?你啊,丫头,善良如你者不多,清高如你者鲜有,所以注定你的人生是个悲剧。有所坚守的代价是巨大的。但若让你重新来活,你还是会选择做回自我,因为你骨子里不屑于失了本真的自己。
与大多数人一样,你饱尝读书之苦,真真理解十年寒窗的艰辛,就在你以为大功告成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通途时,你的人生遭遇变故。1829年(道光九年),你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你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新疆平定准格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你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为内阁中书。1839年(道光十九年)春,由于你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你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
遍体鳞伤备受打击的你并未迷失自己,进而立下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志向。回到故乡的你开设书馆,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助力。你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在那个利欲熏心唯利至上的时代,你没有迷失自己,在哄哄然乱世中找到心灵的归属,做回了你自己。
你们的结局多少有些差强人意,但自始至终从未迷失自己,所以你们的名字留在了史册里,印在了世人心里。往事越千年,时光一去返,无数后人提及你们的人生经历仍难平复悸动的心绪,尤其是敬畏于你们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守,进而成为激励后人的事例。时光不再,岁月易逝,但你们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