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腊月初八,离家四、五里的魏家滩古镇有逢三、六、九的集市,人们争相去置买年货,诸如红纸爆竹、烟酒香烛之类的;而买得最多的是年画,有“百鸟朝凤”“富贵有余”“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大闹天宫”“白蛇黑蛇”“三打祝家庄”等,每年我要买五、六幅,与旧年画一起贴。我记得当时买不起图钉,一整天爬到枣树上掰圪针,回来先钉到南瓜籽上,再用一天时间将新旧画端端正正钉到土窑洞的墙壁上。至于烟酒只买个样品罢了。记得烟是两盒,一角四分的风竹、绿叶各一盒,酒是半斤63度浑浊的散酒,辣得很。买一百响红绿相间的鞭炮,舍不得一起放,一个一个解下来放。.
腊月二十九中午开始,家家户户贴对联。那时的对联全是写的,我算村里有文化的,给乡邻写过不少。红彤彤的对联一经贴起,浓浓之年味笼罩大门内外,悠悠之喜气洋溢庭院前后。
在年三十前,母亲给我和姐妹们肩膀上缀红纥穂穗,先用红或花布条裹着一个大炮仗,接着一排四、五颗大红枣,紧挨着是葱蒜柏柴,用红线串起来,牢牢缝在两头肩膀上,跑起来前后左右摔打忽悠,煞是好看。回想起来,这大概是一种趋吉避邪的举措吧!
年三十下午三点以后,家族成年男性上坟祭祖,拿着纸钱、贡品,烟酒,距家不远的还拿柴炭摆火塔、放炮竹;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火塔随风闪烁,与天际依稀的星空连在一起。我记得邻家祭祖砍回好多柏树枝来,我和姐妹们轮番去偷,然后将绿葱葱的柏树枝插到大门两侧和院墙上,美妙极啦!
我们家乡年三十晚上串门叫“瞅年”,既纯朴至真,又欢快热烈。我们约了七八个平日混得很铁的男娃去“瞅年”,不管走到谁家,都热情的没法说,但都没有像样的一个菜,大都是土豆、粉条、豆腐大烩菜,绿豆芽拌细粉条的凉菜管足,猪羊肉偶尔所见,鸡鱼闻所未闻,我们却欢天喜地喝着那浑浊的散酒,沉醉于无边无际的快乐中。
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热闹快乐的气氛继续延伸着,跑出跑进的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搜寻着未响的鞭炮,一部分孩子跟随着族里的新媳妇去给本家、亲戚的长辈拜年。昨夜点燃的火塔有的还冒着小火苗,有的已成为灰土。一些爷爷奶奶用短棍拨拉着灰土,仔细观察里面有哪些谷物,比如谷子、黍子、黄豆、绿豆之类的,所发现的谷物就是当年能丰收的,现在看来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吧!
抚今追昔,现在的农村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每天的吃喝比童年过年的生活都好。现在一过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大扫除、大清洗,置办丰富多彩的年吃法,如做鸡鱼、压附辣,烧红肉排骨、炸肉丸豆腐,捏花馍、蒸年糕,压粗细粉条、做黄酒酥饼……都认为自家亲自操办的又好吃又放心,所以乡亲们年复一年地做着辞旧迎新的年饭。
到了年三十晚上,年的程序推向了高潮,亲友、家人三五成群,走家串户去瞅年,所到之家必将名牌的烟、最好的酒、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和盘托出。大伙欢聚一堂,不避前嫌,不计恩怨,把酒问盏,兴高采烈地叙说着走东闯西的得失与忧乐,畅谈着来年的美好期盼和展望,正是:良宵无约喜相逢,举杯有情在酒中。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不眠之夜,男人们继续“瞅年”的程序,姑娘、媳妇们倾心于每年一度的春晚,孩子们在旺火升腾的院子里燃放着没完没了的各种花炮。我驻目远眺,五彩缤纷的焰火应接不暇;举步静听,清脆沉闷的礼炮声此起彼伏……
(田贵云:兴县魏家滩中学退休教师)